金代父子诗人
作者:刘其印
来源:《当代人》2014年第07期
蔡松年和他的儿子蔡珪是真定(河北正定)人,都是金代著名诗人,在金代文坛先后各领风骚。
金诗发展大致分三个时期:
1、自金太祖收国元年,至海陵王正隆末年(公元1115-1160年),历46年。清代学者庄仲方将此期定名为“借才异代”时期(《见金文雅序》)。由于金人初立国时尚无文字,一切
典章礼仪皆取自辽宋,诗歌也出自从辽宋入金的汉族文士之手,女真本民族的作家尚未培育成长起来。蔡松年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
2、从世宗大定初至卫绍王至宁元年(公元1161-1213年),是所谓“国朝文派”崛起和形成的时期。其时的重要作家中,蔡松年的儿子蔡珪是“国朝文派”崛起的第一个代表性作家。
3、从宣宗贞祐二年起,一直延续到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14-1271年)。亦称作“金末诗坛”,是金诗创作取得最高成就、使“一代制作自树立于唐宋之间”(《金史·艺文传序》)的时期。也是金诗发展的高峰时期。
(一)
蔡松年,字伯坚,生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卒于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享年53岁。蔡松年曾随父从军,驻守燕山府。后来宋军败给金兵,燕山府投降,蔡松年入金朝做官,做到右丞相之位。
蔡松年虽然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他自
称“自幼刻意林壑,不耐俗事”(《雨中花》词序),后曾“买田于苏门之下”,“将营草堂,以寄余龄”(《水龙吟》词序)。可见,蔡松年在家乡热土被金朝吞并后而降金,并没有“死心塌地”地为金朝所用,降金是迫不得已的事。由于金朝统治者为了争取宋朝遗民而善待宋朝归降者,蔡松年在晚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荣宠,于是产生了“不能不思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而内心深处仍然有民族意识、地方观念,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低眉受机械”(《庚申闰月从师还自颍上,对新月独酌》),“违己交病,不堪其忧”。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写成为他诗词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其《念奴娇》最为时人所称:“离骚痛饮,问人生佳处,能消何物?江左诸人成底事,空想岩岩青壁。五亩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我梦卜筑萧闲,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块磊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得意,离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元好问指出:“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伯坚,为蔡松年的字。《中州集》卷一选存其诗59首。蔡松年的词作《萧闲老人明秀集》原为6卷,有魏道明注本,今存3卷,补遗1卷,有《九金人集》本。《全金元词》复据《中州乐府》《阳春白雪》等辑补,共84首。多赠答、感时、抒怀,常流露身宠神辱、违已交病的矛盾心境。可见,蔡松年的“恋宋情结”一直没有松开。他虽为金臣,为金朝作出了应
有的贡献,却仍然保留着中原文人“一臣不事二主”的“忠贞”之意,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矛盾正是历史的真实,为我们留下了可信的信息资料,因而受到史学家、文学家元好问的重视并给与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