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率部抗金兵
北宋后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崛起,建立了金国。在宋朝的协助下,金国首先攻灭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辽亡后,金朝最高统治集团从北宋对辽作战的表现,以及交涉交割燕云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了北宋政治的腐朽和军事的无能。于是,携灭辽之余威,借口宋朝在处理两国问题上的一些缺陷,就又把侵掠的目标直接转向了宋朝。而且战争的目标从原来的劫掠牛羊、财宝转到了侵城掠地,并萌生了改朝换代的思想。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兵即挥师南下,兵分两路攻宋。一路由完颜宗翰(粘罕)率领,进取太原。一路由完颜宗望(斡离不)率军进取燕京。其东路军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十二月,于白河(北京密云县白河峡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大败宋军,宋将郭药师降,金兵以郭药师为向导,长驱南下,势如破竹,宋燕山府防卫崩溃。不久破宋中山(今河北定州)派来援军三万人,又破宋兵五千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直向东京(今开封)进军。
金兵南下,令朝野震惊,宋徽宗皇帝赵佶见形势危急,就诏令各地驻军“勤王”,入援京师。金兵侵入中山府,距东京只有十日路程,情势更加紧迫。徽宗又想弃国南逃。给事中吴敏去
见徽宗,竭力反对逃跑,主张任用有威望的官员,坚持固守。吴敏荐用太常少卿李纲。李纲奏上“御戎”五策。又说,“非传位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要徽宗宣布退位,“收将士心”。徽宗任吴敏为门下侍郎,辅佐太子。十二月,太子桓(钦宗)即位,改明年年号为靖康。
期间,随着战局的变幻不定,战和两派此消彼长,令朝庭举棋不定,数次更张。各地勤王部队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致使宋军节节败退,人民惨遭蹂躏。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载:靖康二年四月,“敌(金)纵兵四掠,东及沂、密,西及曹、濮、兖、郓,……皆被其害,杀人如刈麻。”
刘海,石横镇前衡鱼村(当时归东原府平阴县所辖)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受皇恩的官宦之家,启蒙之后,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并接受家族长辈和塾师的熏陶教育,自幼就萌生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年龄稍长,即颇有谋略,而且处事谨慎。刘海痛感自宋朝建立以来,辽国、西夏经常侵边犯境,边关战事不断,国无宁日。及至成年,为历朝历代的民族英雄的大义特别是本朝民族英烈杨家将英勇抗辽、保家卫国的事迹所激励,民族危机感日益增强。他在读书之余就经常习练武术、研究兵法,立志戍边报国。后投身严无惠门下,
经举荐被聘为平阴领军都统。在任其间,刘海抚军爱民,大量招募流民遗卒,治军赏罚严明,不仅深受军民爱戴,其威名也闻名下遐迩。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举入侵,一路侵城掠地,骚扰百姓,国家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刘海义愤填膺,时刻准备着接受朝廷的命令上战场抗击外侮,保家卫国。
金兵入侵中原后,北宋朝廷中主降派虽多,但在丞相李纲等主战派的极力抗争下,朝廷被迫组织了民族保卫战。处于内忧外患交织时期的宋代实行募兵制,朝廷“诏从官举文武臣僚堪充将帅有胆勇者。”[①]允许各地征召兵勇组成军队。特别是北方广大汉族人民纷纷举起抗金大旗,组成地方抗金武装,与金国军队展开了英勇壮烈的反侵略斗争。平阴都统刘海接到皇帝的勤王之命,立即带南下,与金兵遇于郑州黄龙岗一带。两强相遇勇者胜,在抗金战场上,他率领训练有素的将士奋勇杀敌,身经数战,大破金兵,屡建奇功。一次战斗中,刘部陷入重围,他在身体多处受伤、马困人饥的情况下,坚持拼杀,最终因敌众我寡,全军覆灭,刘海亡于乱军之中。是时,年仅37岁。
刘海壮烈殉国后,由于正值民族危之难际,国破家亡,再加上其儿子均幼小,虽然接到了殉难通知,却没有能力将尸首找到并运回埋藏。只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后来,他的儿
子渐渐长大,时常想起为国捐躯的父亲,就忧伤难过不已。但已经时过境迁,只好将刘都统旧时的衣服埋于地下,建起了衣冠冢,年年祭祀,聊表孝子之心。173年后,其后世儿孙每每缅怀先祖,都感念先祖慷慨赴义却无名无分,应该为其树碑立传,传扬其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和忠君报国的事迹,以激励后人。
墓现位于石横镇前衡鱼村西南1公里处。由于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墓已经被浮土淤积掩埋于地下,只有半截雕龙古碑露于地面。据当地村民介绍,墓周围地下埋有2个石马、2个石人。考古人员曾挖掘3米多深,仅找到1个石人和龟驼碑。旧志记载 :“东海盖金元之际阵亡者,墓则设衣冠之葬也。”与其墓志铭上的记载完全一致。据光绪二十年(1894)《平阴县志》载:宋宣和元年(1119)平阴属京东西路东平府;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属山东西道东平路总管府;明、清属山东布政使司东平州;平阴县作为东平府的属县,刘海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抗击外侮,成为抗击金兵的民族英雄。对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由于时代更替等种种原因,其身死后近二百年竟无人知晓,其沉寂如此,令人叹息。正是由于有杨遇这样有识之士的仗义执言,并借用古代历史上的典故据理力争,其后人才敢为其树碑立传,让抗金英雄的事迹拨云见日、重见光明。其典出自《礼记•檀弓》,原文是: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用此典的意思就是明确告诉人们,在古时候即使普通的士卒为国家公义而死,也应当被后人记住和怀念。刘海东,本官宦子弟,衣食无忧,面对外族入侵不作壁上观,而是挺身而出,勇赴国难,难能可贵。况且,刘海是在与敌激战、遭敌围困后英勇不屈,因饥乏而为国献身的。他的民族大义和英勇精神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激励人们奋起抗争,为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作用,而且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心,都具有深远影响,其节、其义非常值得后世学习和效法,并将永远激励人们爱国图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在平阴县和肥城县交界的张店村,发生了当地农民拦截英国传教士,并将其杀死的“平肥教案”,实际上也是民族矛盾激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抗日战争时期时期,石横镇成立了肥城第一支抗日武装。衡鱼村又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根据地,徐向前元帅曾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衡鱼战斗。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多名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与刘海对后世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