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14]

更新时间:2023-05-31 20:45:13 阅读: 评论:0

《定风波》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
李若菲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2.知人论世,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学以致用,树立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品词炼字,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重庆前几天下了几场春雨,它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贵如油,有些时候雨不仅滋润自然风物,也滋养人的生命,因为苏轼告诉我们:人生有时就是一场雨的功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因雨而作的佳词《定风波》。
二、赏析
(一)初读词意:一场风雨话故事
1.朗读正音
齐声朗读词作,注意停顿。(一句七字,223的节奏)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作开头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事件经过对雨的反映
小序,交代时间,地点,写作原因以及作者心情等,词前的小序,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
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苏轼)
3.默读词作,结合小序,参照示例,概括东坡此次经历。
明确:沙湖遇雨——吟啸徐行——雨过天晴
4.细读词作,找出词中写气象环境的句子,说一说这场风雨有什么特点?
明确:“穿林打叶”,动词,雨势凶猛,“萧瑟”,声势浩大。“山头斜照”,日暮时分雨过天晴,雨势来得猛,去得快。先雨后晴,阴晴不定。
春寒料峭时节风雨无常令人始料未及,同行之人皆狼狈,风雨中的苏轼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二)再读词人:一场风雨话苏子
1.请同学们再读词作,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形象?抓住重点字词,批注赏析。(赏析的时候加入朗读指导)(分组批注)
引导示例:“竹杖芒鞋”,手拿竹杖,脚穿草鞋,似一位农夫穿行在山林间,不穿乌纱官服,朴素自在。
明确:
(1)“莫听”,不要听,坚定的语气。一边是突然而来的狂风骤雨,“穿林打叶声”可见雨大,可是苏轼一边却奉劝众人两耳不闻。
为什么这么坚决地告诉自己告诉众人不要听?
(风雨之声扰乱人的心境,无视喧嚷才能持守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
(2)“何妨”,不妨,不妨在风雨中我行我素、不畏困难的超然情怀,展现了笑傲人生的洒脱和豪迈。
(3)“吟啸徐行”,高声吟咏,缓步前行,面对风雨突至,东坡不像“同行”者一样“狼狈”,而是泰然处之,享受春雨的洗礼,赏玩的心态,从容洒脱。(朗
读时从容,和缓,想象自己就是正在风雨中行吟的苏子)
(4)“轻胜马”,步行比骑马更为轻快,他不是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员,只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就够了,知足。
(5)“谁怕”,不害怕,面对风雨毫不畏惧的勇敢。(朗读时轻松,豪迈)
(6)“一蓑”,身着蓑衣,恰似山林隐士,爱平民装束不爱锦衣裘袍,跟普通官吏不同。“一”,整个身体都在经受风雨侵袭。
(7)“任”,任凭,任凭风雨吹打,我只穿着这一身蓑衣行走在风雨中,与风雨对抗。(抗争的意味)
(8)“料峭”,春天那种乍暖还寒的寒冷,“酒醒”,潇洒自在,还有深意(通透)。
2.同学们从词作当中找到了东坡的外在形象是怎么样的?内在形象又是怎么样的?
外在形象:一位手拿竹杖脚穿芒鞋披着蓑衣的行者。
内在形象:一位沐风栉雨无畏无惧坦荡前行的词人。
(三)深读词情:一场风雨话人生
1.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苏轼不像其他人一样狼狈躲雨,而是在风雨中恣意穿行,无畏无惧,让东坡泰然处之勇敢面对的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吗?
明确:
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名动京城。
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自请出京。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以莫须有罪名入狱,是年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期间几起几落。
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至惠州,四年后被贬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
请用一个词概括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坎坷/曲折/不顺
2.面对人生的风雨,东坡的情感态度,有没有变化?请结合词句分析。(小组讨论)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山头斜照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
抗争——自然风雨。“莫听”“何妨”“任平生”,不屈,无畏。
和解(和缓)——政治风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当经过了风雨,感到寒冷的时候,忽然间一抬头,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相迎”一词,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这一缕斜阳是否也是他生命中的阳光呢?
3.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材料,小组讨论探究“雨后斜阳”的出现是否反映
了苏轼另一种人生态度?
【材料一】
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由此得来。
【材料二】
自请外调杭州期间,苏轼带领杭州百姓疏浚西湖,修建长堤,后世称为“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材料三】
被贬儋州(今海南岛)期间,苏轼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前来求学。
明确:在坎坷的仕途中,苏轼没有沉溺于惆怅当中,而是在其位谋其政,造福一方,他笑对人生的风雨,有一颗乐观旷达的心,和苦难和解。只有和解才能收起锐利的锋芒,变得平和自在。
4.风雨让他坚强,奋力抗争,斜阳让他温柔,坦然和解。最后雨过天晴,苏轼的选择是什么?(“归去”)他要归去哪里?结合苏轼的其他几首诗歌,谈一谈你对“归去”的理解。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明确:归去自己的心灵驿站,回归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5.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心灵家园是怎样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是真实存在的,阳光也是真实存在的,为何在苏轼眼中两者皆无了?
明确:自然界阴晴既属寻常,无法左右,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更难以预料,又何足挂齿?当自己淡化人生变化时,利害得失便可一并泯灭。漠视悲欢离合,看淡是非得失。
超脱——人生风雨
三、总结
一首《定风波》,吟唱出了苏轼的风雨人生,也吟唱出了:
与风雨抗争的生命姿态
与苦难和解的生命风度
还有超脱得失荣辱的生命智慧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即使偶有
风雨,也要逆风前行。带着苏轼的洒脱,我们再读《定风波》。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20:4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37113615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定风波》教学设计[14].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定风波》教学设计[14].pdf

标签:风雨   东坡   人生   结合   山头   面对   生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