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文艺编导基础串讲重点
第一章电视文艺的初创与成型
记住各种节目的第一次(重点记住年份):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宣告了中国电视的诞生。(重点记住年份)
1958年6月15日,电视史上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演播室内直播。
1958年9月3日,胡旭和王扶林导演根据当时《人民日报》报道的上海钢铁厂工人被严重烧伤,又被医院救活的消息,立刻召集人手,组织排演,第二天即“直播”了电视报道剧《党救活了他》(重点记住年份、导演、剧名)1958年6月26日,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剧场文艺实况转播,内容是残疾的文艺演出。
1961年4月20日直播的第一个大型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黄一鹤负责内容与镜头的总体设计。
1961年8月30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个专业晚会《笑的晚会》
“专场录像”即导演对镜头进行认真设计,演出者专门为电视录像而进行表演,是导演对作品进行精心的电视加工所采取的工作方式。
第二章电视剧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节电视剧的兴起
我国第一部外景制作的电视剧是在1978年5月22日播出的《三家亲》,这也是粉碎“四人帮”后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
长篇电视连续剧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产生。需要了解几部代表性电视剧。比如《新星》反映了当时农村改革的主题,贴近生活,以至于被当作学习教材,还有观众写信要求主要演员去当县委书记……
1981年的“飞天奖”(1983年才正式命名,专门针对电视剧创作),1983年“金鹰奖”的设立,又为电视剧的繁荣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第二节电视剧的成熟
内地在1998年制作的电视连续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就打出了“中国第一部青春偶像剧”的旗号。
第三节新世纪电视剧的多样化与类型化
主旋律电视剧:主旋律电视剧,是以当代主旋律话题或事件为题材,藉以弘扬主流文化、塑造社会集体价值观,鼓励积极健康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电视剧。主要包括有:近代革命题材电视剧,反映当代改革生活的电视剧,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电视剧,军旅题材电视剧,重点革命题材电视剧等等。
言情剧:言情剧可以有都市和乡村的划分,是以男女主人公家庭生活、爱情纠葛为主线的电视剧,同时也必然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展示
现代社会的生存理念。长期以来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都市言情剧。
青春偶像剧、武侠剧、戏说历史剧(记住:1991年,《戏说乾隆》首先让“戏说”之风席卷了大江南北)、涉案剧(这几种类型略看)
情景喜剧:情景喜剧概念是个舶来品,英文名为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是一种以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叙事性系列喜剧,是英美等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都是固定的几个演员在特定情景中的喜剧表演,在播出时伴有现场观众或后期加入的笑声;长度一般为30分钟,与栏目化的播出方式非常协调。
1992年11月5日,英达与王朔、已故剧作家梁左共同策划的《我爱我家》在北京有线台播出。(还要知道其他的情景喜剧,比如《家有儿女》、《武林外传》)
第三章电视文艺的栏目化
“栏目化”:“栏目化”是将电视上呈现的文艺进行“电视化”的重要手段,对电视文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节目日常运作、播出中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它的实行标志着一个电视台在节目制作、管理与播出的一系列运作上的成熟与规范。可以说,正是“栏目化”使电视创作整体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今天的“栏目化”包含着两层涵义:第一层指运作和管理机制,第二层是“栏目”成为一种节目结构框架。(自己总结的概念,重点在最后一句,可能是填空题。)制片人制是目前电视节目制作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机制。
制片人应该是电视节目制作集体的负责人,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素质:……(此处需要了解制片人的素质有哪些内容,大概知道。)
日常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样式的“栏目化”是指将主题相似或形式相关的、时间相对短的内容划入同一板块或段落使之串联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在固定的时间以系列的形式播出。
一般而言,栏目分为“日播”、“周播”两种,但针对一些特别节目,电视屏幕上也见“月播”、“节播”甚至“年播”等节目。
第二节综艺栏目的逐步兴起
1981年1月1日,广东电视台开播的《万紫千红》是中国电视文艺史上第一个综艺样式的栏目。
到了1992年,中央电视台已有相当一批著名的文艺栏目:《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戏曲欣赏》、《旋转舞台》、《人间万象》、《曲苑杂坛》、《艺苑风景线》、《外国文艺》、《文化生活》、《百花园》等。
第四节电视文艺栏目的“大众化”与“市场化”(这一节是重点)
“大众化”与“市场化”是电视整体娱乐化的根本动因,这不仅体现在观念上,更落实到节目的内容形式上。(主要记住前两个名词,是原因)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快乐大转盘》是全国第一个游戏娱乐节目,它开播于1993年1月24日。
1998年,湖南卫视的娱乐游戏节目《快乐大本营》地37期获得第16届金鹰奖评选综艺类大奖,娱乐游戏类节目才真正有了生存空间。
1999年初,由北京广播学院、湖南卫视牵头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研讨会”,当时收集到的娱乐节目被分为竞智型(如上海的《智力大冲浪》)、博彩型(如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竞力型(如中央电视台的《城市之间》)、综艺型(如湖南卫视的《快了大本营》)和情感直销型——又称谈话类或婚恋类(内地以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为代表)。
娱乐高潮的形成是对电视特性的回归,从发展的角度上看,诸多走向“大众化”的变化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更加开放
二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三是电视运作机制的变革
四是发展中国家受众的娱乐需求
五是节目自身发展的必然
近来表现突出的娱乐频道还有默多克新闻集团下的星空卫视,整体节目编排成熟,而且开播时就推出的《星空不夜城》、《星空热舞俱乐部》、《美人关》、《人小鬼大》等节目都很有个性。
第四章电视文艺晚会的成熟
第一节1983——1999年的电视文艺晚会
“文革”后的第一场春节联欢晚会是1978年制作并播出的,目前公认的春节联欢晚会乃至综艺晚会,是
从1983年的春节晚会算起的,它标志着我国电视文艺“综艺时代”的开始。编导黄一鹤、邓在军带领创作班子采取的几项具体做法,突破了以往晚会的模式,并影响至今(启发):
○1实况播出
○2设立节目主持人
○3在现场设热线电话
○4邀请国家高层领导出席晚会现场
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导演是黄一鹤、张淑芬
(失败)198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渴望不断突破的黄一鹤导演打破“茶座式”的演播方式,讲晚会场景搭建到北京工人体育馆,希望时空的拓展能够给晚会带来新的兴奋点。
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由邓在军执导,整台节目显示出女导演细腻、感性的风格,节目衔接得流畅、自然、顺乎情理。
1990年张子扬执导的“元旦晚会”拉开了新年的序幕。这台晚会的直播现场在中国大饭店,晚会上有小
品《换大米》、《超生游击队》,演员宋丹丹与黄宏的表演使“小品演员”在一夜之间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1993年春节联欢晚会:本次晚会的总导演张子扬是在由台长主持的招标会上胜出的。而在此之前每年的春节晚会导演都是由台领导和相关专家根据日常工作考察而指派。
1994年,随着整个电视文艺行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中央电视台在春节晚会的总体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专业化特点,首次开始实行在三个频道同时分别播出“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戏曲晚会”、“春节音乐歌舞晚会”,三台晚会争
奇斗艳各有千秋。
第二节新世纪以来的电视文艺晚会
2000年,中国金鹰电影艺术节定期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
由金越、陈临春任导演的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特别强调向全国观众征集作品和一些环节创意,观众赵明一家上台表演的《让爱住我家》引人注目。与此同时,央视新成立的西部频道推出的《西部魅力》春节晚会也获得高度评价,这台晚会以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纯朴和电视化表现的恰当融合,将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于文艺表演很好地结合起来。
2004年诸多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华情——全球华语优秀原创歌曲大型演唱会》,使晚会导演郭霁红引人注目,她倡导前卫时尚的理念、大气精美的制作、充实而快节奏的内容、巧妙的电视镜头语言以及大量与观众的互动。随后多年的《中华情》晚会非常重视舞美整体与现场真实景观的自然和谐,还明确提出了“景观晚会”的概念。(记住导演和“景观晚会”)
第五章电视文艺专题
(简答或论述)电视文艺专题的概念是什么?电视文艺专题呈现的三种形态是什么?
实际上专题既可以是一个形态独立的节目,也可以是栏目,也可以是综艺晚会;特别重要的是这类节目能够较多表达导演的主管思想与艺术上的主观创造,对现实中的事件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
作为专题文艺,实践中定义也比较复杂,一般呈现出三种形态:
一是以文艺为题材的,推介、评介、纪录艺术人物或作品或事件的节目,如在早期的《文化生活》中就常见一些文化人物的专访、文化现象的反映、对文艺活动的纪实等等。
二是因某个主题将文艺与纪实手法结合,或较多运用文艺样式抒发情感、纪实与文艺形式形成夹叙夹议的关系的节目,如以刘郎的《西藏的诱惑》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三是文艺作品的电视化处理——将文艺作品改造为与电视手段相适应的形态,或进行文艺本体的“电视化”深入探索。如早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墨舞》、《杨丽萍的舞蹈艺术》。
第二节电视文艺专题的成长
(填空或选择)地方台的优秀人物文艺专题有哪些?
地方台的优秀人物文艺专题还有贵州电视台的《刻刀下的黑与白》、吉林电视台的《朝阳与夕阳的对话》、山东电视台的《方荣翔》。
第三节音乐电视的日渐成熟及影响
(简答或论述)“MTV”是什么?
“MTV”一词本来是于1981年8月1日开播的美国无线电视音乐频道的名称。80年代末我们能看到这一频道时,它的宣传语“MTV就是音乐电视”脍炙人口,于是我们的音乐电视节目借用了这一称呼,而且很快被人们争相传诵,成
为“电视化地表现音乐作品”这一节目类型的代称。
歌曲在电视中的处理手法有哪些?
在1990年央视出版的《电视业务》上,原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胡恩撰文《浅谈歌曲的电视化处理》,对当时歌曲在电视中的处理手法进行了全面总结:
1.舞台记录式
2.画面拼接式
3.情节化处理形式
4.舞蹈化处理式
5.电视特技处理式
中国音乐电视的发展有的基础有哪些方面?
中国音乐电视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基础:68页
一是电视音乐节目对电视化的探索。
二是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歌舞片。
三是音乐作品的强大创作基础推动了音乐电视的发展。
四是境外音乐电视节目的影响。
(填空或选择)1993年,音乐电视成为内地电视创作的一大亮点。前身是《百花园》的《东西南北中》在整合播出地方台文艺节目的同时也成为容纳电视音乐作品的名牌栏目,在年底还举办了首届音乐电视大赛——《‘93中国音乐电视大赛》
(填空或选择)1995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的开播,不仅更促进了音乐电视节目创作的专业化,同时也为音乐电视的创作和展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标志着“音乐电视”也成为电视中音乐节目的基本形态,并步入成熟时期。
2004年3月29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开播。其频道定位是在欣赏性的基础上加大普及音乐知识的分量,引导和提高国民音乐素质和欣赏水平。
第六章电视文艺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趋势(重点)
(简答)电视的“社会化”,包含哪两个方面内涵?
电视的“社会化”,包含两个方面内涵:一是指电视节目内容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深入、及时反映社会需求,二是指创作队伍更多汲取和依赖社会创作力量。
第一节电视文艺创作内容的社会化
1984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电视文艺座谈会上,央视与全国29个地方台联合倡议每隔一年共同举办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同年11月第一届大赛结果在北京揭晓。
(简答或选择或填空)国内的“真人秀”节目有哪些?
(记住节目名称)国内“真人秀”节目的生产几乎与国外同步,早在2000年广东电视台就和北京维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并播出了《生存大挑战》,维汉公司后来还与四川等20多家电视台共同制作了《走入香格里拉》,上视纪实频道和上海卫视联合制作《走通黄浦江》,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2000年春节至“五一”推出的假日特别节目《欢乐英雄》系列,2002年北京维汉文化传播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