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于玉

更新时间:2023-05-31 14:51:48 阅读: 评论:0

君子比德于玉
作者:曲卓
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6期
        摘; ; 要: “比德于玉”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观点,其理论源自周朝的礼乐文化。玉器在祭祀的神性中发展出来,在周朝理性精神的影响之下具有了“礼”“德”等丰富的礼乐文化内涵,又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成为君子人格的代表和士大夫阶层精神的象征,由此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精神传统。
        关键词: 王德; ; 礼玉; ; 君子人格; ; 礼乐文化
        赋玉以德的传统不是始自春秋时代,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形成的更加体系化的君子人格向前推溯,可以发现在有周一代“比德于玉”的内涵是经过衍生与变化的。在西周,玉器成了“礼”的载体,使得玉器在这样的王权话语体系和礼乐文化的发展之中被赋予“德”的内涵。“比德于玉”与“比音于乐”一样,于“比”之中蕴含着有周一代的理性精神。
        一、王德与王玉
        1.天命靡常,惟德是依
        周朝在经历过“血流漂杵”的战争之后取代了商王朝的政治权利,成为新一代的王权拥有者。在有周一代,自奋强国的过程中总结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思想,汲取了商王朝灭亡的教训,从“德”取代“天命”的这一转变中可以体现出周王朝的理性精神。“德,得也。”“礼乐皆德,谓之有德。”对于国家的统治阶层而言,王德是至关重要的。《礼记·文王世子》载:“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1](51)君子之德是治国之本,对于德的要求是周王朝对于统治者,统治阶层,国家栋梁的终身要求。《礼记·曲礼下》记载:“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1](318)玉作为“德”所比之物,无故不可离身,也就是时时刻刻警醒着佩玉之人不忘德行。从“比德于玉”中可以看到周代统治者更加注重的是佩玉行为中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和所代表的实际功能。
        作为中正的一国之王,不仅要有雍容华贵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要有让人尊敬的德行。周王朝對于“王德”的持守是其理性精神的体现,在商代淫祀的社会风气之中,走出祭祀礼仪中神性的迷雾,探索出人定胜天的决胜道路,相信“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在周公
制礼作乐时,将周王朝的理念物化为具体的礼乐符号的过程时,真正开启了“比德于玉”的传统,将玉的特质与德相比,在一定程度上,“玉器”成了具体可见的政治符号,作为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承载着王德的王玉,成为区分政治等级的礼器,展现在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周人佩玉行为的背后是其“尊尊亲亲”政治理念的显现:在玉佩伶仃作响的乐声中时刻提醒有周话语辐射区域内的周民有关“德”的重要意义;同时也通过“以玉分等”的方式提醒着周民遵守礼乐文化,向他们传递王权不可撼动的讯息。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14:5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15908179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君子比德于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君子比德于玉.pdf

标签:礼乐   精神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