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EXPL0RATi0N
“琢”境
—
—扬州玉雕视角下的工匠精神三境界探究孙莉莉,黄雨欣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随着社会风气愈发浮躁,工匠精神也逐渐淡化,新时代的发展和“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必然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培育
与回归。作为盛誉天下、源远流长的传统特色工艺——扬州玉雕能够得到全面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必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优秀 玉雕大师的工匠精神的重大作用。本文立足于对扬州玉雕的考察,将玉雕师的工匠精神揭示为三重境界,并相应地将之凝练为广 义的工匠精神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职业精神、事业精神与生命精神,试图以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呼吁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回归。
关键词:扬州玉雕;工匠精神;三境界;回归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1602 ( 2019 ) 20 - 0001 -03
过去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形成了浮躁、求快、投机的风 气,也使得工匠精神逐渐淡化,十分不利于我国向“制造强国”、
“中国智造”的转变,也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2016年至今,
“工匠精神”已经连续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今
年两会上再一次提出“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立足于时代发展而热情 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渗透于各行各业中,是个性与共性的统…,我们既要
了解其共性的内涵,也要从个性的一面来深化对共性的理解,因而
要发掘并弘扬工匠精神必然要从具体的行业开始。我们认为,源远 流长又融合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的“扬州工”正是工匠精 神的集中体现,因而从扬州玉雕的角度进一步探索工匠精神的内涵
就有着典型性和现实性,既有助于弘扬以玉雕师为代表的玉雕界工
匠精神进而推动玉雕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从个性的解读中彰显共
性的价值进而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匠心觉醒与发展。
1扬州玉雕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 1 发展历史
扬州玉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中国玉雕艺术的摇篮”⑷。《尚
书・禹贡篇》中“扬州贡瑶琨”的记载说明周代以前扬州就已经以 精美玉器上贡天子,而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璜等物 更将其历史追溯到5300年前。
历史上,扬州玉雕有过三次辉煌时期:汉唐是第一个高峰,成
品以中小件装饰品、观赏品为主,便利的交通促进了玉文化向日本
的推广;两宋是第二个高峰,成品以陈设品为主要发展方向;清代
是全盛时期,成品既有精致的中小件,也有壮观的大件,如现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图》与众多中小件成品一同“标志着
昔时扬州玉器艺人娴熟的雕琢技巧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引领着清代
玉雕技艺发展至顶峰”⑵。
虽然扬州玉雕在清末和民国期间日渐式微,但是建国后扬州玉 器厂、扬州漆器厂的成立以及一代代优秀玉雕师的艰苦努力使得扬
州玉雕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06年,扬州
玉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玉缘”牌商
标获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扬州玉器厂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公示名录。
1. 2发展现状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玉雕技术形成了 “北派”、“南派”、 “扬派”、“海派”四大流派,“扬派”即扬州玉雕工艺。扬州玉雕
尤其擅长大件玉雕制作,在传统手法上讲究“大件细出,小件大
作,挺中见秀,浓中见清”⑶,以中断两百年后被恢复的“山子雕” 工艺独树一帜,近年来也有一批批年轻的玉雕大师逐渐向中小件方
面创新,显示出扬州玉雕在保持自身特色前提下的创新、融合
发展。
扬州玉雕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在造型上,扬州玉雕可以分为 立体玉雕、半立体玉雕和玉石镶嵌三种,大部分为陈列品、站屏、
挂屏等;在题材上,扬州玉雕既继承传统又密切联系、反映现实生 活,从本地特色建筑、风景等内容取材而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在
工艺上,扬州玉雕主要取材于新疆和田玉,讲究“因材施艺”的原 则,玉雕工序包括选料、切料、设计、精雕和抛光五个步骤,最为 关键的工艺环节是精雕,“琢磨技艺综合运用了扬州玉雕发展史上
形成的线雕、浮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工艺,而'山子雕’和’链子 活’最能代表'扬州工’的技艺水平,淋漓尽致地体现了 '扬州
工'秀巧细腻的特点”⑷;在艺术风格上,扬州玉雕有着“浑厚、 圆润、儒雅、精巧、灵秀”的鲜明特色,兼收南北特色而形成“南 秀北雄”的艺术风格,相对于抽象的“海派”玉雕,扬州玉雕仍偏
重传统,具有写实的风格,同时也特别重视玉雕的意境,讲究“师
法自然”而高于自然,体现了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特点。
扬州玉雕是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得以传承
与发展的,当下最有活力的传承人大多毕业于扬州玉器学校,在不 断的发展、创新之中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成为扬州玉雕
的“脊梁”。其中,顾永骏被誉为“南派玉雕泰斗”,薛春梅、顾
铭、冯铃、杨光等大师都是其弟子。正因这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努 力,扬州玉雕工艺才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形成如今的“扬派”特色,
146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扬州工匠精神研究一以扬州玉雕工艺为例》;项目编号:x20180044o 作者简介:孙莉莉(1997-),女,汉族,江苏南京,本科生,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方向:哲学。
黄雨欣(1997-),女,汉族,江苏泰州,本科生,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方向:哲学。
Vol.40/No.20/Westleather
也让当代扬州玉雕不断涌现诸如《石刻聚珍图》《汉柏树》《千禧富贵链瓶》《螳螂白菜》《宝塔炉》等众多优秀的代表作。
但是,当下扬州玉雕在成本、市场、人才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也陷入了发展困境。玉石原料由于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而价格逐渐上涨,“现在的和田玉价格已经达到黄金价格的40倍以上”⑸,扬州工艺技术与地理位置的特色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减弱,因而玉石、交通及工资等成本也在不断加大;市场鱼龙混杂,小作坊以次充好加剧了恶性竞争,也让生产周期长、价格昂贵的精品玉雕陷入了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人才匮乏使得扬州玉雕的传承和创新陷入了困境:或是由于对玉雕行业的轻视或认识误区,或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并能够坚持从事这一行业,因而,从优秀的玉雕大师身上了解扬州玉雕本身,进而挖掘以扬州玉雕大师们为代表的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不仅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符合新时代对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热烈呼唤,实际上还更切合扬州玉雕自身寻求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2琢玉亦琢人:工匠精神三境界
我们认为,从扬州玉雕来看,”工匠精神可以高度概括为一个“琢”字并由此展开为“琢”的三境界。这三重境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都或隐或显地从玉雕师身上显露出来并体现为境界层次的不同,但境界的差异实际根源于玉雕师的匠心觉解程度,而这种觉解的深化或境界的提升实际上是对玉雕师自
身提出更高要求的体现,也是“琢”这一理念的体现。这种精神不但是针对玉雕事业本身的,还是针对人生的,因而对其境界内涵的理解也包含着对工匠精神于扬州玉雕与人本身的重要意义的思考。
2.1返“技”、归“真”——第一境
工匠精神的第一层境界是返“技”、归“真”,即对玉雕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要求。这是基本的功夫,是玉雕工艺得以继承与发展的前提,也是第二境、第三境得以建立或“显”化的基础。
“返'技指的是玉雕师静下心来着眼于玉雕工艺本身,扎实做好技术层面的功夫。庖丁解牛之所以能达出神入化之境,就在于其道“进乎技”、“依乎天理”、“因其固然”①;梓庆削木为繚之所以能让人惊为鬼斧神工,就在于其技“以天合天”②,即以人的自然心性与鸟兽的天然神态相合而成就精巧的雕刻。玉雕同样也是如此,在选料、切料、设计、精雕和抛光一连串的工序流程中,玉雕师必须根据玉料本身的材质特点构思、设计与雕琢(“因材施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而这就要求他们必须不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来培养和提升识玉、懂玉、用玉的能力;玉石本身有着杂质和裂纹,珍贵的玉料资源也有着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因而玉雕还讲究“剜脏去第”、“化暇为瑜”、“废料巧用”以及“俏色巧用”等原则,追求更恰当、更巧妙地展现玉本身的美,这都要求玉雕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即使被誉为“南派玉雕泰斗”的顾永骏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不断学习、练习与积累。正如江春源大师在《扬州玉雕大白菜》的采访中所说,“关键的是创意与技艺融合起来,这才是件好的作品”,艺术创
作的创意固然重要,可是如果我们不首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与提升,那么创意就没有生根与发芽的沃土。
“归'真指的是玉雕师对玉雕本身投以认真的态度与真挚的情感,即玉雕师在琢玉过程中的专注、静心、耐心以及对玉雕的热爱与坚守等等。所有玉雕师都有的一种深刻体会是,从事玉雕工艺最难的和最可贵的就是玉雕师在雕琢的过程中能够静心与玉本身打交道、潜心思考琢磨进而雕刻岀充满灵气的优秀作品,这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功夫必然要求玉雕师要对玉雕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坚守之情并且能够不受外界影响而忘我投入其中。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田翔在采访中曾经提起的一个细节说明了这一点: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扬州玉器厂很多玉雕大师都前往深圳打工赚钱了,田翔依旧坚守在扬州进行《汉柏图》的制作,其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他却愈加专注,静下心来偶然从龙柏的纹理层次上获得了灵感,最终在自己的热爱与坚守下成功创作出了完美的工艺品,即使当时没有获奖,后来也在展览中震撼了全国同行,足见热爱与坚守对玉雕师成就的获得与玉雕本身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2“志于道”而“忧”——第二境
工匠精神的第二层境界是“志于道”而“忧”,指的是玉雕师不再只把玉雕看作维持生存的手段,其认识从“工作”的范畴上升到了“事业”的范畴,即把扬州玉雕的发展当做自己的人生事业与理想去努力追寻,由此必然会衍生作为玉雕师的忧患意识与积极有为的精神。显然,这一境是匠心觉解的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当匠心觉解程度深化时,玉雕对于玉雕师而言就是终生奋斗的事业与理想,玉雕师对玉雕的热爱与忘我投入同样也得到了深化。薛春梅大师曾说职业与事业的区别在于忘事与忘我,以玉雕为事业才能真正达到忘我的投入境界,因此,她不仅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琢磨,还能做到享受玉雕过程中的那份寂寞。很多优秀的玉雕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都与其对玉雕事业甘于终生奉献的工匠精神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作为人生事业与理想的玉雕无形中早已融入了玉雕师的生命之中,这必将激发玉雕师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积极有为的精神。面对社会逐利的浮躁风气、传统玉雕工艺的断绝及其当下的发展困境,玉雕师自然终日为玉雕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之“道”而担忧,从而推动一代代玉雕师对玉雕工艺发展出路的积极探索。在当下各派玉雕繁荣发展的格局中,扬州最具特色的就是“山子雕”和“链子活”,典型代表为顾永骏与江春源大师,如果没有以他们为代表的玉雕师对玉雕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积极有为的探索,就没有“山子雕”时隔200年后的恢复,就没有传统玉雕优秀工艺的全面传承,就没有当今独具扬州特色的代表性工艺,也没有今天年轻一代玉雕大师能够锐意创新的基础。
发展是一个传承的问题,也是一个创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突破都是建立在玉雕师“志于道”而“忧”的精神与积极有为的探索精神基础之上的。大师顾永骏不断学习国画、文学经典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玉雕的创作中去,这不仅是对优秀的传统玉雕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以融合发展的方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其能够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优秀的年轻一代玉雕大师,
冯铃也同样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真实的生活中升华出艺术,他选取黑白青花创为主攻方向并尤喜其中像国画水墨一样黑白两色的奥妙变化,他以动物为主要创作主题并在琢磨与创作中首创了“梳毛”的特色工艺,通过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艺术手法与自身真挚情感的融合形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俏色雕,被人亲切地称为“冯小熊”、“青花王子”,他对玉雕的发展与
147
最检贏斜CULTURE AND EXPLORATION
文化与探索
创新也提升了大众对于青花的认识与喜爱。众多的玉雕大师都是如此,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地为玉雕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积极探索着。
2.3"成物亦成人”----第三境
工匠精神的第三层境界是“成物亦成人”,这是儒家的“仁”旨在玉雕工匠精神中的体现,指的是琢玉亦琢人、成玉亦成人,也就是说,玉雕师的匠心不但成就了玉雕工艺本身与玉雕事业的发展,更对从事玉雕工艺的人本身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这个“人”不仅是指自己,还包括自己身边的以及更大范围内的他人),以最高的境界力量积极推动社会优化发展。这一境是三重境界的融合深化,以完善的、最强大
的工匠精神力量成就事业的发展与包括自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是工匠最高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的体现。
扬州玉雕能够有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多次辉煌的发展高峰以及当今在玉雕界的重要地位,都是由一代代优秀的玉雕师努力成就的,他们琢玉的一生实际上也是琢人本身的一生,潜移默化中不仅塑造了自身品格,也以强大的工匠精神和榜样力量对他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冯铃大师曾在一次采访告诉我们其实中国人自身就是一块玉,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其实揭示了人与玉是“合一”的关系。玉雕师在潜心雕琢的过程中与灵玉进行交流,其对灵玉的反复雕琢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内在玲珑心的雕琢,人之灵与玉之灵的融合成就了美妙绝伦的艺术品,也塑造了“温润玉如”的仁人君子品格,如顾永骏、江春源等气质儒雅、博学多识而平易近人的大师,他们不但在生活中恪守“君子如玉”的儒家典范,还时刻教导弟子要注重“艺”与“德”两方面,江春源就一直教导学生做人要做谦谦君子、做事要兢兢业业、做活要精益求精,顾永骏热爱事业、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严谨认真、注重积累等师风也不断影响并塑造着众多优秀的玉雕大师。另外,玉雕师身上凝聚的这种工匠精神也震撼着越来越多的人,他们通过玉雕作品与大众交流并产生共鸣,这也是美的熏陶和玉文化的弘扬。
3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以上工匠精神三重境界的解读虽然是从扬州玉雕出发的,但是这种个性的理解同样揭示着普遍的、本
质的共性内涵,可以将之凝练为职业精神、事业精神与生命精神。职业精神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工匠,事业精神就是进一步做一名有志趣的工匠,生命精神就是做一名融职业精神与事业精神于生命内里的工匠。同时,这三种精神就像三重境界一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新时代下各行各业每一名工匠身上都有着高度凝练的且有待于启发的工匠精神,但这一启发的关键还是在于每一名工匠自身,只有不断深化匠心的觉解,每个人才能由低到高达到更高的境界,推动事业与人生更好发展。想要如此,归根到底每个工匠还是要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与领悟之中激发匠心精神的内在觉解。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把埋头苦干的人成为“中国的脊梁”,我们所说的这些优秀的工匠不就正是这样的“脊梁”吗?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工匠以及他们身上高度凝练的工匠精神,我们才有了具备中国特色的品牌,比如中华老字号“谢馥春”作为我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不仅受到国家重点保护,还在1915年荣获了巴拿马万博会大奖,受到国际高度认可的同时也为国家的荣誉与地位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国内外知名品牌与老字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一代又一代默默付出、埋头苦干的优秀工匠成就的,我们如此相信“品牌”的力量这一普遍现象实质上源于我们对优秀工匠及其卓越的工匠精神的认可与信赖。
不论从理论上来分析,还是从实践上来检验,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下一切的发展无一不是极其需要它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且最有力的助推剂,从业
者可借助它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并塑造自身高尚的品格,使得自身生活与生命存在得到最大化的自由与快意;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是发展的质量保证与社会的诚信保证,可以让大家在社会交易或交往之中不必整天相互猜疑、算计,而是过着有保证、有质量的生活,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真诚而自由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是“大国智造”最强大的力量,“中国制造”要向“中国智造”转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以工匠精神为高度凝聚的“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不但要从切身实际的生活中领悟和培养工匠精神,还要将这种“追求”推扩到社会领域以形成一种工匠精神的学习与反思的潮流,进而逐渐完善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并反过来以高度凝结的理论知识推动实践生活的发展。
4结语
从扬州玉雕来看,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解读一个“琢”字及由此展开的三重境界,第一境为返“技”、归“真”,第二境为“志于道”而“忧”,第三境是“成物亦成人”,对其境界的理解也包含着对其价值的理解,因为扬州玉雕的源远流长与蓬勃发展与一代又一代玉雕大师的工匠精神与忘我奉献是密不可分的。进一步来说,这种个性的理解还蕴含着工匠精神一般的、共性的内涵,表现为三重境界可以相应地凝练出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事业精神与生命精神三个方面的内涵,同样也揭示着广义的工匠精神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下尤其对“中国梦”的伟大实现有着各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必须要指出的是,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必然要鼓励各行各业积极在共
性的理解中寻找到自己的个性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如此才能真正有效推进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的觉醒与回归。
注释:
①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6,568.
参考文献:
[1][2]俞伟理.中国玉雕——扬州名家名品[M].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2011:12,17.
[3]钱辰方.扬州玉雕历史及其特色[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1981(02);131-135.
[4]钱饪华.论扬州玉雕的艺术风貌[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6(01):50-53.
[5]倪红英.“天下玉扬州工”的背景、现状与解决策略[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1):160-161.
148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