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林黛玉之诗性美

更新时间:2023-05-31 14:36:12 阅读: 评论:0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之诗性美
    林黛玉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形象.她是大观园"千红〞"万艳〞中最富有诗性美的纯情女子.西园主人曾说:
    林颦卿者,外家寄食,茕茕孑身,园居潇湘馆内,花处姊妹丛中,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此身干净,抱璞自完,又古今名媛所仅有,情史丽姝所罕见者也.
    这一段人物评论是十分精辟的.而且,在我看来,黛玉形象的成功塑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雪芹在她身上赋予了一种诗的气韵.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诗的性情、诗的水灵、诗的沉郁、诗的俏丽,让黛玉这个文学形象可以在文学史上光彩夺目.我们可以说,是曹公的妙笔,化诗为人、画人成诗,让黛玉千古独风流.
    黛玉的诗性美,抽象的说,应包括她秀逸的气格、卓异的才华、惠敏的资质、高洁的情操、率真的天性、娴雅的风度、凄丽的神韵、飘举的灵性以与其他动人的韵致.若是具体的说,那
么她的诗性美则包括行动似弱柳扶风、娴静如娇花照水、倩影弱态、愁容泪面、一颦一笑、一言一动、一泣一怒、一靥一嗔……很多人仅仅把诗当作一种文学形式来看待,认为它只是由诗人匠心独运而作的文学体裁.我承认这是一种类型的诗,但我觉得这个定义太狭隘了,束缚了思想的翅膀.我喜欢从广义的角度去看诗,我认为一切意境皆可谓是诗.肖邦的交响曲是诗,因为他用无生命的音符谱写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法国画家莫奈的画是诗,因为他用线条和色彩营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时空;乌兰诺娃的《天鹅之死》亦是诗,因为她用腰肢与脚尖舞出了一幅悲歌.王国维曾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情调.
    世间万事万物皆出于一理——"天下同归而孰途〞,诗亦是如此.那么,黛玉的诗性之美又有什么内涵呢?在我看来,它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和谐的追求、对朦胧的拥有和诗的境界.
林黛玉诗性美之一——和谐
    对和谐的追求也就是对人与自然的优美秩序的渴望.这是一种心定神宁的感悟,一种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的深沉体验与实践.孔子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是深深感触到自然秩序的庄严的——他敬仰这种秩序.人是追求秩序、厌恶烦乱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把繁琐、凌乱的生活编织秩序井然的和谐美.一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令多少游子潸然泪下.因为它道出了唐朝的游子、宋朝的游子、明清的游子、八年抗战背井离乡的人和上山下乡的知青……那团人人都有、笔下却无的强烈的乡思.因为它作出了这样的秩序整理与和谐追求,使得它成了人性中永恒的乡思的代表.而对和谐的追求,反应在《红楼梦》中就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第二十七回:
    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很显然,黛玉对于这只大自然的精灵是十分体贴和关爱的,她对于它的点点滴滴是了解的很细致的.我们也可以对此进行合理的推测:此时应当是春末夏初,那么大燕子很可能在哺育后代.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黛玉的潇湘馆必将也是一处生机盎然的景致,而不像其他院落人工强加雕琢〔比如稻香村的稻田〕.那么,黛玉的诗性美就体现这里了:追求自然而不违反
规律.而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精髓所在.
    其实,黛玉身上处处散发着一种和谐的灵韵.这种灵韵很容易感染他人,令人不得不羡慕.黛玉处于一种天人合一的诗意的生活状态.她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而非人工雕琢的美.而她在追求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这种美.正如"我欲崇高,则崇高固与我同在〞.
    追求和谐的最佳状态乃是天人合一.那么,天人合一的和谐又是怎么得到的呢?依我看来,黛玉既是一个十分欣赏、十分珍惜、十分呵护自身美的女子,同时又是一个十分欣赏、十分珍惜、十分呵护自然美的天使.她在自身与自然之间作了一个非常和谐、非常优美的调和.而这便是黛玉的可爱之处了.第三十四回,黛玉题诗旧帕后: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 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自恋.但是,依我看来,自恋首先是自爱,爱护、欣赏自己的美;其次,它是畸形的自爱.畸形的自爱会使人行事为人比较怪癖,比如说,这个人会追求自己的美,刻意地粉饰自己,浓妆淡抹而不考虑在她的本来面目,典型的例子是东施效颦.我们看到黛玉的一切
言行都是与自身相匹配的,并没有做出一些事情让本身美所无法包容.因而,黛玉是自然人,不是木偶;黛玉是具有人性光辉的美,而不是纸上的只言片语.第二十三回,黛玉初次葬花:
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试想一下,花锄、花囊、花帚一定不是市面上可以随便买到的.那么,这些葬花工具必定是黛玉亲自精心设计的.从而,我们可以看到黛玉的追求乃是一种诗意的追求.精心设计自己的生活、精心打扮自己、精心美化诗化自己的一切.这不就是一种对自身的珍惜、欣赏和呵护吗?人皆有追求美的天性,但是常人的追求是难以达到如此高超的艺术水平的.我们再细细品味这段文字,一个幻若仙子的林妹妹便似乎浮现在眼前.此等诗意之美,真可以令人不赞一词了.
    黛玉的很多言行都反映了她对自身美的爱,除此之外,她对大自然的感情也是十分炽烈的.她的炽烈就体现在她对自然的珍重、敏感、陶醉、呵护.第三十四回,黛玉的自羡是一种自爱,那么,黛玉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珍重便是博爱了.那么黛玉为何会产生这种博爱呢?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来寄托情愁哀乐.这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寄托、内心的依*.正如白居易所说: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
    既然如此,我们先来看一下黛玉的身世和生活环境.五岁失母,不期数年之后有丧失了父亲,家中更没有其他的亲兄弟、亲姐妹来照顾她.她无依无*、茕茕孑立,只能寄养在母舅家了.第三回"抛父进京都〞: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与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与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这样的话,闻者同泣,听者同伤.年幼的黛玉即历此人生之沧桑.在贾府中,她遇到了此曾相识的"神瑛侍者〞.而在这个环境中,她有万千衷肠却无处倾诉,同时还有俗人的心机和世俗的眼光.所以,她必须而且应该有一个精神家园.而这个精神上的家园就是大自然.自然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美好事物寄托了她精神上的负担.以《葬花词》为例: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
    从一个侧面来看,这首诗就很好的将黛玉的身份处境体现出来,同时它也道出了黛玉的精神寄托——花.黛玉将花视为自己的魂,花在她心中也成了有灵性的生命.她但愿像花一般飞向天的尽头,不再受世俗的侵扰.或许贾宝玉可以替她分担一些,但是在爱情的初期,暴雨整日穿梭于大观园的各个女子中.过于敏感的黛玉必然会产生猜忌和焦虑.所以说,在某些时候,黛玉是"失爱〞的.而她在"失爱〞的过程中,她就寻求一个爱她或者能够让她爱的彼岸,也就是她要有一个心灵依托.她选择了自然,鸟是她的朋友、花是她的伙伴、雨是她的泪、风是她的愁……黛玉从本性上是有一种对自然万物的欣赏、珍惜和呵护之情的.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她对落花竟是如此体贴,无怪乎这个经典情节会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实上,黛玉的葬花就是她的倾诉过程.她欣赏这些花的美,她珍惜这些花的美,她为花和她自己哭泣.当花谢的时候,基于这种欣赏和珍惜,她会好好呵护她的花儿,因为她不想让美受到玷污.
    追求自身的和自然的美,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的过程.而且,二者合二为一就是一种和谐.而这就是黛玉的诗性美之妙处了,她不会仅仅只是追求自身的美,也不会仅仅寻觅自然之美.她的梦想是二者兼而有之,在两者之间做一个曼妙的和谐统一.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品味黛玉的时候,便会有一种诗的灵性如出水芙蓉般倒影在内心深处的微波里.这就是黛玉的诗性美了,多么和谐.黛玉是因和谐而美,因美而和谐.
林黛玉诗性美之二——朦胧
    林间弯弯曲曲的幽静的小路远远比一条大道更为诱人;细雨蒙蒙,远山若隐若现的小湖,自然比风和日丽的时候更加令人着迷.事实上,这是另一种诗性美——朦胧.朦胧的感觉,让人
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绝妙境界.杜甫曾说的"篇终接混茫〞是很富有诗意的.王维的诗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是诗人非常善于创造出一篇朦胧的景致.白居易《送别》一诗有句"白云无尽时〞是非常神妙的.它给读者无限遐思和清虚淡远的主观感觉.这就是诗的朦胧境界.
    既然朦胧是美,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性美是否因朦胧而增色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曹公给她造出了一个诗的朦胧意境.第三回,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多好的一幅写意画!
    中国画所表现的,不是事物的再现,而是诗境——一种朦胧的景致.而曹公的笔法正是如此,他并不是细致地刻画黛玉的具体形象,而只是用妙笔渲染黛玉的动人之美——这种美不是实实在在的让人说得清道得明的.它像雾中的山一般隐隐约约,仿佛令人置身梦幻之中.距离产生美.这是一种深沉的美学享受.所以,因为朦胧,黛玉赢得了读者的心,她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想象力无限的柔美,也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了.第二十九回:
    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
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 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14:3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14972613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楼梦人物:林黛玉之诗性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楼梦人物:林黛玉之诗性美.pdf

标签:追求   生活   诗性   寄托   欣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