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道德和精神内涵
⽂ Article > 王宇 Wang Yu ;图 Picture > 汉堡⽕车站 Hamburger Bahnhof
细数中华⽂化的宝贵遗产,其中,⽟作为中华灿烂⽂明中的奇葩,⾃⼋千年延续⾄今,见证了中华⽂明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我国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在《⽯雅》⼀书中写到,“夫⽟之为物虽微,使能即⽽详焉,则凡民族之所往反,与⽂化之所递嬗,将皆得于是征之。”
中国⼈喜欢⽟,不仅是因为⽟的美丽和外在价值,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在⽂化和道德属性:⽟是君⼦德⾏的参照物,⽟是中华礼仪⽂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个表现形式。
商代晚期⽟龙(安阳市妇好墓出⼟)
⼋千年来,⽟的功能也有⼀个演变的过程,远在新⽯器时期,⽐如在红⼭⽂化、良渚⽂化、凌家滩⽂化、⽯家河⽂化⾥出⼟的⽟器表明,⽟器更多地承载着通神与祭祀的功能,与“巫”紧密相关——“巫以⽟事神”。西周之后,随着⽟器使⽤的更加⼴泛⽽逐渐“ 祛魅”,⽟的内在涵义跟君⼦的德⾏和国家的礼制联系在⼀起。孙庆伟教授曾提出,“洞察周代的德和君⼦,则可知⽟是周代主流社会主导思想的载体和象征物”。从周开始到汉代,⽟德的概念也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东周时期的管⼦、孔⼦、荀⼦,汉代的许慎都提出了各⾃的理解。
商代晚期⽟⼈(安阳市妇好墓出⼟)
孔⼦论⽟之⼗⼀德
⼦贡问于孔⼦⽈:“敢问君⼦,贵⽟⽽贱珉者何也?为⽟寡⽽珉之多与?”孔⼦⽈:“⾮为珉之多故贱之也,⽟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德于⽟焉。温润⽽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如⽩虹,天也;精神见于⼭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念君⼦,温其如⽟’,故君⼦贵之也。”
——《礼记·聘义》管⼦论⽟之九德
管⼦论⽟之九德
夫⽟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不蹙,义也;廉⽽不刿,⾏也;鲜⽽不垢,洁也;折⽽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不相陵,容也;叩之,其⾳清搏彻远,纯⽽不杀,辞也。是以⼈主贵之,藏之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管⼦·⽔地》荀⼦论⽟之七德
夫⽟者,君⼦⽐德焉。温润⽽泽,仁也;栗⽽理,知也;坚刚⽽不屈,义也;廉⽽不刿,⾏也;折⽽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远闻,其⽌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之章章。
——《荀⼦·法⾏》许慎论⽟之五德
⽟,⽯之美者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也;鳃理⾃外,可以知中,义之⽅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也;不挠⽽折,勇之⽅也;锐廉⽽不忮,絜之⽅也。
——《说⽂解字》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说: “⽟润⽽不污, ⾄清也, 故君⼦⽐之于⽟。⽟有瑕疵必见于外, 故君⼦不隐所短。”
通过管⼦、孔⼦、荀⼦和许慎对于⽟德的描述,可以看出,⽟德的核⼼,其实是⽟的⼈格化,可以说⽟德就是当时“核⼼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汉唐考古学家卢兆荫先⽣曾谈到⽟与德的关系,他说“儒家选择⽟作为其道德观念的载体,主张君⼦⽐德于⽟,这是⽟⽂化所以在中国连绵不绝的重要原因之⼀。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化的主体,因⽽儒家学派的⽟德学说不仅是⽟⽂化必须探讨的课题,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德是儒家⽂化跟⽟⽂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卢先⽣认为,“由于儒家学派创⽴了⽟德学说,从⽽⽟⽂化与中国传统⽂化融合在⼀起,两千多年来历久⽽不衰,这在世界其他古代⽂明中是绝⽆仅有的。”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化历史悠久,以儒家“礼乐”⽂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化塑造了中国的制度、历史,以及中国⼈的性格。弘扬中华传统⽂化为抓⼿,⽟⽂化是最好的载体,因为⽟⽯作为⼀种物质不仅承载着物质属性,还承载着我国数千年⽂化传承的精神属性,是中国⼈德⾏、中华礼仪的重要物质载体。
西周⽟组佩(⼭西曲沃县晋侯墓地出⼟)
认为⽟⽂化在世界⽂明中独⼀⽆⼆还有费孝通先⽣,费⽼在《中国古代⽟器和传统⽂化》开篇指出:“在纷繁的、独具特⾊的中国⽂化中,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器。⽟器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是西⽅所没有的,或者说是很少见的。”更为重要的是,费⽼同样把提到了⽟与德的关系,“⽟器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且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中国⼈赋予⽟器特有的功能和观念,集中体现在儒家所提倡的以⽟⽐德,即给予⽟器以温润、和谐、⾼洁、刚毅和坚贞等品德;提出⽟有仁、义、智、勇、洁等许多美德,有所谓五德、七德、九德之说。使⽟成为⾼洁的⼈品、和谐的⼈际关系和坚贞的民族⽓节等美好的⼈格与事物的象征。”从费⽼的讲话中可以得知,⽟伴随着中华⽂明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字的产⽣和⼠⼤夫群体都跟⽟有着紧密联系,印证着“古之君⼦必佩⽟”“君⼦⽆故⽟不去⾝”。
费孝通先⽣近9 0岁⾼龄时⾼瞻远瞩地提出了建⽴“⽟器”与“中华⽂明”的关系,因为这涉及到中华⽂化的发展问题,费⽼甚⾄把这个话题上升到“我们民族⽣死存亡的⼤事”的⾼度:“我提出⽂化⾃觉,要明⽩⾃⼰⽂化的来龙去脉,我们的⽂化是怎么来的,经过那些波折,⼜将向哪⾥去。这不单单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化的⼤问题,也是全世界每个国家和民族⽂化共同的⼤问题。”
商代晚期⽟凤(安阳市妇好墓出⼟)
和⽥⽟⽂化是新疆“⽂化润疆”的有效抓⼿,中央第三次新疆⼯作座谈会提出“⽂化润疆”⼯程,和⽥⽟与“润”有着天然内在关联,⽟⽯产⾃新疆,却在中原开花结果,这是中华民族统⼀共融、共同繁荣的确凿证据,也是我国西部和中原地区⼏千年来⽂化和物质交流的最有⼒证明,和⽥⽟⽂化是中国各族⼈民共同创造的、多元⼀体、融合开放的特殊⽂化形式,也是最具有地域性的新疆特⾊⽂化之⼀。
新疆盛产和⽥⽟,⽟⽯是新疆的名⽚,是“⾦字招牌”,更是中华⽂明的物质载体。⽟⽂化是我国优秀传统⽂
化⾥的精华,和⽥⽟⼏千年承载着中国⼈的道德精神,弘扬⽟德中真善美的品质,“以⽟润疆”,凝聚新疆各族⼈民对中华⽂化的认同。■(编辑:本刊编辑部)
本⽂根据 “⽟润京和:和⽥⽟⽂化论坛”上的专家演讲整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