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玉石文化研究
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尝称:“万年的中国玉文化经历了神本主义的巫玉———人本主义的王玉———民本主义的民玉三大阶段。”
没有对玉的知晓,就不可能有对中华文明的真正了解;解开世界文化发展之谜的金钥匙就是和田玉。
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一切跟玉有关的成语、故事,数千年来影响了无数中国人,并且逐渐锻造了中华的民族精神核心。“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一切都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成为无法抹去的印记。华夏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融合在道德观念与礼仪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以美玉之质比君子之德,儒家对玉赋予了道德内涵并作出了精辟的诠释。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将玉与君子联系在一起,规范着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养。“玉有五德”:玉温润而泽,谓之仁;玉廉而不刿,谓之义;玉垂之如
坠,谓之礼;玉缜密坚实,谓之智;玉色彩斑斓却心地透明,谓之信。使玉成为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的象征。正如人们所赞颂的玉之美:
千年尘土不掩瑰丽 泥沙俱下不摧坚贞
清丽脱俗不入污秽 洁身自好不趋世俗
天下无不以美玉为贵,因为高尚的品德是道的显现,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气节。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
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7000年灿烂的玉文化,留下无数或精美或粗糙的玉器,其中大部分又为和田玉器物。中国玉文化被誉为“华夏文明第一基石”,那么和田玉就是这基石的主体。和田玉规范了人与天、人与社会、人本身这三种关系。首先,人们认为玉是有神性的,她是神灵享受的食物,是人神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在古人心中,大莫大于天,上天也是教人为善的,因此玉也是善的象征。古人用玉制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制作“六瑞”来代表身份的尊卑和社会制度。孔子结合人类的想象和玉的理化特性,赋予玉十一种品德,这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的标准。不同于石器、木器、骨器只注重实用性,玉器更多地表达了精神层面上的内涵。中国人喜爱和田玉,不仅仅因为她美丽、稀少、珍贵,更因为在国人的心中,她是神的化身,是美好的化身,更兼具了人类一切优秀善良的品格。而这些又上升为一种永恒的家国情怀。究其缘由,因为和田玉是中国文化之根,是深深地烙在每个中国人心底的一个印记。
无论走到哪里,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永远有那么一颗美丽的和田玉!玉是国魂,玉文化是国粹,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文化结晶。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社会功能,是远古社会的文化信仰的集中体现,是金字塔式社会构架顶端上的一颗明珠,是华夏文明诞生奠定的第一块基石。
玉器,石艺类观赏石的最高代表。玉文化华夏古老文明和中华民族智慧、文化的结晶。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石之精华”;是能给人带来幸运和避除灾祸,保平安的神物;是高尚品格、完美品质、神圣洁白的化身;是价值和财富的象征。佩玉不仅用来表示身份等级而且用来表示人的品德、约束行为。从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经过长期的对活动范围内的各种岩石的发现、认识、比较、使用的漫长岁月,逐渐积累了不少岩石方面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岩石的颜色、花纹、形状、光泽、大小、重量、质量、硬度、韧性、稀有性的比较,选择出了石之精华——“玉”。古人对玉的概念是——“石之美者,玉也”。从人类开始认识玉、使用玉、琢磨玉、开发玉、收藏玉、品鉴玉、研究玉,近12000年灿烂辉煌的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顶礼膜拜神灵、占卜问卦、祈求上苍、祈求风调雨顺,到祭祀加冕、求医问药、婚配嫁娶、丧葬出殡,都离不开玉。玉被“神”化了。玉一度
是比金更珍贵的材料,帝王用之以示天意。古人认为玉是自然界中容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的产物,能够和自然界的神灵相通,并认为玉与整个世界在总体上存在着联系,是介于此世界与彼世界的纽带和桥梁。《周礼》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产自新疆的和田玉被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派赋予了许多精神内涵和美德,玉在宗教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人格化、道德化。“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玉是身份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许慎说,仁、义、智、勇、洁),“七德”(荀子说,仁、智、礼、义、信、德、道),“九德”(管子说,仁、智、义、行、洁、勇、情、容、辞),“十一德”(孔子说,仁、智、义、礼、乐、忠、信、无、地、德、道)。玉器也可以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媒介,《周礼》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玉执镇圭,公执恒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用玉表示财富,用玉寄托美好祝福,用玉作为礼器表现权威和等级。道教的用玉思想源于传统文化对玉的崇拜和信仰。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有生命,可以生长,具有多种超自然的秉性;玉能通灵,可以助人成仙,是能使人羽化登仙的灵药;玉为阳物之精,生服之可延年益寿,“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贵族们的生活中,吃饭用玉碗,饮酒用玉盏,喝水用玉杯,睡觉用玉床、玉枕。死以玉葬能使灵魂不散,尸体不腐,
促进阴阳转化。古代贵族死后要用不同形状的玉器堵于七窍之上,或奢华的穿上用玉片和金丝制作的“金缕玉衣”,认为这样可以保持金身不毁。玉有祥瑞之征,能使人远祸近福,除孽辟邪,平安如意,所以道教的最高天神被称作玉皇大帝。总之,可以看出玉器在中国的用途之广泛着实让人惊讶,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哲学、宗教信仰上都发挥过其他艺术品不可取代的作用,中国人上至帝玉将相,下至市民百姓对玉无不珍爱,视之瑰宝!
国人爱玉,可谓“集万千宠爱于‘玉’一身”。在悠久的华夏文明中,玉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缩影,是远古先民顶礼膜拜的化身,是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身份的象征,它象征着庄严的礼仪和高贵的品质,是国人内心审美价值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象征物。
玉之大美,不仅是装饰之美,更是创造之美、自然之美、东方之美,和谐之美。玉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玉的美学追求歌颂历代不衰,玉作为一种美好的精神和意念,代表着国人的信仰和精神观,国人认为,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就是‘玉如人生,人生如玉’,可以说‘玉信仰’就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
玉文化从远古一路走来,从原玉时代、神玉时代、王玉时代、到民玉时代,玉,一直是东
方人用以修身、持家、治国、安天下的圭臬,玉文化中始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内心和谐的‘和玉精神’,它是人类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当今世界步入‘和玉时代’中维护和平安定、天下大同共生的人类生态智慧。玉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国人只有崇玉、珍玉、爱玉、做到人生如玉,德玉重归于天下,国人再塑玉信仰,才能响应好国家构建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的重任。玉文化历经数千年的衍化与发展,逐步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如果把这一内涵与现代和谐精神相融合,能烘托出其时代意义,盛世和谐,玉润人心,以玉道鉴品行,可彰显出古玉新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