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的特征

更新时间:2023-05-31 11:16:58 阅读: 评论:0

论中国民俗的特征2009-06-01 22:56
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中国民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独具特征。
中国民俗的特征,体现在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节日上。
春节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 清明节里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中秋节传达思乡思念亲人,还有端午节 、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七夕节、冬至节、火把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等等。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俗。例如人们在春节的时候燃放鞭炮,张贴红对联,清明节扫墓献花,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插茱萸等。
中国民俗的特征,也体现在一些民族的活动庆典上。
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因地而异,丰富多彩。 有的地方盛行走婚,有的地区迎亲要在傍晚举行,而现在的大都市,迎亲方式则更具有现代生活得气息:迎亲轿车队,省去了闹洞房等流程。也有部分地区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中国民俗文化源于广大的老百姓,属于广大的民众,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思想。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
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紧密相关。楚地曾经有过了不起的屈原,就逐渐的形成华中地区、长江流域十分盛行的端午节。这就是形成于特定历史自然环境下的民俗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56个民族齐聚一堂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由此而具有的另外几个特征如下:
一是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
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 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 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二是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 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 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 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 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 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 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三是神秘性与实用性,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
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 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
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 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四是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 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 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 的传承。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 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 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 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
程中的变形。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 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下面举例来说明中国民俗的某些特征。
(1)地域性特征。北方:以东北的少数民族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粗犷、豪放。特别突出的是蒙古族的摔跤、赛马,鄂伦春人的狩猎,鄂温克人驯养四不象,赫哲人制作鱼皮工艺品和朝鲜族敬老爱幼和能歌善舞等。
西北丝绸之路地区:热情、奔放、欢快、勇敢。颇具特色的民族活动如哈萨克的姑娘追、叨羊,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手鼓舞、沙巴依舞,锡伯族的射箭活动等。     
西南地区:民族众多,民俗特点多姿多彩,极富于情调。主要活动如壮族的赛歌会,僳僳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蝴蝶会和绕三灵等活动。
中原地区古民风:例如北京四合院,老舍茶馆,天桥乐园,天津杨柳青和潍坊杨家埠子年画,河北吴桥杂技,山西乔家大院,河南开封宋都御街。重要节庆有:北京地坛庙会、潍坊风筝会、吴桥国
际杂技节和河南少林寺武术节。
江南水乡风情:主要有南京秦淮河夫子庙,苏州丝绸博物馆,杭州茶道表演,绍兴咸亨酒店和乌蓬船,黄山西递村,以及安徽九华山庙会。
一江(长江)两湖(湖南、湖北)楚国民风:主要有武汉编钟博物馆,荆州渔家乐,湘西猛洞河漂流和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岳阳洞庭湖国际龙舟大赛。
岭南风情:主要有深圳的民俗村,泉州的南音会馆,莆田妈祖庙,通什民族博物馆等。
(2)稳定性与变异性。清明节,元宵节,重阳节等许多民俗节日,早在几百上千年年前就已经形成,一直流传到今天,体现出了民俗的顽强生命力。但是同时,民俗在长期的继承发展中,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与当今的清明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异;另外,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宽松,物质的丰富,凡符合当地人情的传统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得到恢复并改进。春节,除夕之夜,无论城乡,几乎是家家户户全家老幼一起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用电话、贺卡、明信片、手机短信、因特网拜年成了时尚。从初一起,一 些村就组织打锣鼓、扭秧歌、篮球、拔河等文体活动,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吃喝玩乐、唱大戏、闹社火、放烟火,比传统过年家人聚在一起唠家常要红火热闹得多。随着观念、时代的改变,一些习俗也在简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随着时代前进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回归恢复传统风俗习惯的同时,不断简化掉那些过于繁琐守旧的习俗。例 如春节不再拜那么多的祖宗牌位,不再挨门磕头拜那么多的同
族长辈;举办婚礼时男女双方都简化掉不少繁琐礼仪,“送花”时不再摆流水席,婚宴待客变两顿宴席 为一顿等。基督教徒及其家属礼仪最简,他们举办婚礼时,信徒们在长老主持下,为新郎、新娘唱赞歌,举行新式礼仪;丧葬时,家人不披麻戴孝,不哭丧嚎丧,信 徒唱赞美诗为其埋葬后,家属不再为逝者过三七、五七、百日、周年和三年大祭;所有参加婚丧大典的信徒都不在主人家坐席就餐,对当地传统的民俗观念影响冲击很大。这些都体现出民俗的变异性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民俗特征有以下几点:通过传统的民众节日,活动,庆典等体现;源于百姓;多元性;地方性;变异性。中国民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深刻认识它的特征,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民俗文化,促使中国民俗文化不断发展,中国文化的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俗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性作者:高俊成    文章来源:《民俗文化》    更新时
间:2006-9-24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要想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一般民俗所具有的全部特征,事实上是很难的。这里所说的民俗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指各地各民族民俗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民俗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为广大民间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特征。从构词法
上看,“民俗”一词,就是“民间习俗”或“民众习俗”的意思,它所强调的重点,就是民俗的社会性。从这一点上说,民俗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文化事项,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广大民间社会所接受,进而形成了民俗传承中的集体文化事项。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社会性就是它的全民性。早期的原始信仰、原始艺术是全民参与的成分。进入阶级社会后,尽管出现了官民之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无论皇帝还是臣民,人们都在遵守着共同的习俗准则、享受着共同的习俗文化,民俗的社会性并没有受到太多冲击。
在民俗学发展史上,有三种过激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民俗”中的“民”就是指古人。民俗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古老习俗的科学;另一种观点认为,“民俗”中的“民”就是指农民,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也应仅仅局限于乡村社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民俗是有阶级性的,“民俗”中的“民”应仅仅局限于人类社会中最基层的劳动人民。从理论说,许多古老习俗确是民俗学应该关注的对象,乡村社会中也确实保留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许多传统民俗事项也确实传承于民间社会。但是,如果将这些研究重点变成民俗学内容的全部,则无疑会严重地限制住民俗学的学术视野。事实上,有些民俗事项的流传频率更多地出现在都市,许多民俗也远非古老传承所能涵盖,在阶级社会中,某些民俗可能会因为经济实力、文化修养、社会地位而表现出某种差别,但为整个社会群体所接受,仍是衡量民俗事项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民俗社会性的范畴并不一致,有些民俗有时会同时影响几个民族和地区,有些民俗则仅局限于一县一市,一乡一镇,一村一寨,甚至一个家族,一个行业。但更多的民俗事项则多与民族共同体发生密切联系。民俗的集体性是个变量,民俗的这一特征可以称为“社会性”,原因就在此。
民俗的影响力与该文化共同体的经济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强势群体的民俗往往是超地区甚而超国界的,如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等,几乎影响到所有邻国。而那些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11:1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030181857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民俗的特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民俗的特征.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民俗   社会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