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前世今生——试析中国筷子文化的变迁
杜昕谕
摘要:筷子作为中国人普遍使用的餐具,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作为一种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却常常被忽视。本文通过对中国筷子文化不同方面变迁的考证,说明筷子对于中国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筷子、文化变迁、文化自觉
尽管日本、韩国等一些东方国家也有使用筷子的习惯,但是“筷子”依然是一种中国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据《韩非子·喻老》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记载,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在商代就已经开始了。对于中国人来说,筷子并不仅仅是一件餐具而已,它是与我们的精神、物质生活都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筷子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筷子,古称“箸“,也有“筷儿“、”梜“、”筷条“的称法。中国人所使用的筷子通常约25cm长,下
圆上方,多为竹制、木制,也有使用其他一些金属、玉石、甚至象牙等贵重材料或现代工业材料进行制作。
关于筷子起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起源于大禹治水的说法。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多在野外进餐,时间紧迫之时因汤水滚烫无法下手就取树枝为用,此为最初筷子的雏形。古人称筷子为“箸“,因”箸“谐”竹“,而被称为筷子是因为“箸”又谐“住”。传说明朝时,渔民因忌讳行船之时提到“住”字而将“箸”称为“快”,喻意行船一帆风顺,后来慢慢有了“筷”这个音义相合的字。
筷子在最初产生的时候,功能是比较单一的,主要用来取食羹汤中的固体食物。《礼记·曲礼》中记载:“饭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详细记录了筷子最初的功能。而筷子作为主要餐具取食各类菜品的功能,则是在后来才慢慢形成的。
中国人向来注重餐桌礼仪,使用筷子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方法和禁忌,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中国筷子文化。持筷子有特定的姿势,一般要右手握筷,中指无名指小指撑住其中一根作为固定边,拇指食指则捏住另一边作出“夹“的 动作。使用筷子的时候不能挥舞筷子、不能用筷子指点人,用筷子夹菜的时候不能将菜的汤汁滴在餐桌上,更加不能将筷子插在
碗里。在等待用餐时,要将两根筷子并在一起置于碗碟的右侧,在进餐中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要将筷子并起竖向置于餐碟的中央。对于使用筷子的禁忌还有一些小传说,比如在进餐中跌落筷子会招致皮肉之苦、跌落一根筷子的时候要将另一只一并扔下不然会倒霉等等。
二、筷子文化的俗与雅
筷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十分复杂,而绝大部分都有和合美满的倾向。因此,筷子与人生礼俗中的婚俗多有联系。在我国江浙一带,闹洞房中就有与筷子有关的“麒麟送子“习俗。”按当地老规矩,新婚洞房之窗必须用红纸糊的严严实实,等新娘子进入洞房后,“麒麟送子”仪式即开始。所谓“麒麟送子”,只不过是一群人举着纸糊的麒麟灯,送一束“红筷子”。这时,闹洞房的人,用筷子将窗纸戳破,筷子纷纷落入洞房,因“筷”与“快”谐音,取“快生贵子”的好口彩。除了在汉族中具有这样与筷子相关的婚俗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婚俗中也有与筷子相关的元素。如瑶族的结亲筷俗,白族婚礼中用红筷子的习俗,侗族土家族中与哭嫁相关的筷俗等等。
另外筷子文化不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筷子文化
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它本身具有吉祥的意义而慢慢成为礼品和艺术品,围绕筷子所构建出的文化意蕴就更加丰富了。人们将对美的追求灌注到筷子这种生活用品中可以说始于上纣王,除了《韩非子·喻老》以外,西汉《新书·连语》、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等多种古籍中都有“纣始而象箸”的记载。纣王生性奢侈,觉得自己堂堂殷商之王用竹木筷子有失身份,于是心血来潮下令以象牙制成筷子以示身份。另外,在我国考古发现中,有许多十分精美的筷子出土,如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包头古墓的唐代鎏金银箸。自古以来用以打造筷子的名贵材料有许多,除了始于纣王的象牙,还有各种稀有金属、宝石和竹、木,如绿松石、玳瑁、湘妃竹、棕竹、珊瑚等等不胜枚举。对于这些稀有的,具有十分深厚文化底蕴的筷子的收藏,是艺术品收藏中十分特别的一个部分。
三、现代的筷子文化
中国作为历史悠远绵长的古老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输出古已有之,筷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传到韩国、日本等邻近国家。现代社会带来了各种文化间频繁的交流与互动,筷子在上个世纪初也传到了西方国家。一些欧美社会学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必有中餐馆,凡有中餐馆必定有令人感兴趣的筷子。这样说法未
免夸张,但是这也体现出在西方人的眼中,筷子是与旗袍、唐装等一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
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化占领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习惯随之产生了种种变化,国人对筷子的使用也不再是传统的样子。一些其他民族饮食的传入带来了一些其他的餐具,如西餐的刀叉。人们交往性进餐的增多以及快餐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增多。另外,因为受到现代的卫生防疫意识的影响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制作筷子的材料在抗菌防腐等等方面也有了许多革新。这些都是现代文化对传统的筷子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于各种不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成了一种热潮。许多学者在研究东西方文化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从各种文化中不同的取食工具切入进行了探讨。其中山东大学的蔡德贵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田辰山认为中国等使用筷子的东方国家的文化属于“合一自然派“的筷子文化圈,以印度为首的以手抓食的国家属于“亲证自然派”的手指文化圈,而以使用刀叉为主的欧美则属于“分割自然派”的刀叉文化圈。这种分析方式对世界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做出了很好的解释。通过这种解释,也能够看出不同文化在这个世界上所具有各不相同的影响力。
四、结论
筷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它本身所具备的一些文化内涵常常被忽视。然而,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引起的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却是不容置疑的。即使在西方文化强势来袭的当下,虽然洋快餐、西餐馆在中国越开越多,但是在普通百姓家的橱柜里,筷子依然是最主要的餐具。对于儿童餐桌礼仪的教育,除了一些基本的规矩与禁忌意外,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确地使用筷子。筷子所蕴含的“合一“思想也是中国文化所最为推崇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筷子文化作为与中国人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却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对于中国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蓝翔,《筷箸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杜莉.孙俊秀.高海薇.李云云,《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四川科学技术出
版社
【3】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筷子、手指和刀叉视角》,《东方论坛》2007第二期
【4】崔普全,《筷子的历史称谓》,北京档案,2000
【5】吴湖,《筷子与刀叉——中西文化符号的比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