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礼俗的教育内涵、价值与启示
摘要:民族礼俗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俗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共生的关系,民族礼俗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过程的活动性)和教育价值(生命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生态保护价值)。从借鉴和反思出发,民族礼俗对民族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民族学校教育发展须遵循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族礼俗;民族教育;白族;内涵;价值;启示
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特定的民族礼俗,民族社会成员自觉遵循本民族的各种礼俗展开社会生活实践,其思想、态度、情感、行为都强烈体现出民族礼俗文化的印记。作为民族社会生活组成部分的教育活动(即民族教育),也是在浓厚的民族礼俗中孕育生长。民族教育天然地与民族礼俗联系在一起。民族教育孕含在民族礼俗中,民族礼俗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展开的过程,融入礼俗中的“教育自觉”有利于民族礼俗的继承与创新。
一、礼俗的含义
顾名思义,礼俗是礼的风俗。然何谓“礼”,何谓“风俗”,这是必须要清楚的。甲骨文“礼”字为豊,下面的“豆”像木做的祭器,上面两个“丰”,象征着玉条,合起来是祭祀用的物品。秦篆中加上表示祭台的“示”(做给人看的意思),即为禮,其义为“通过祭祀以明天命、行政教”。《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即礼的起源源自于人情(如饮食男女以及言谈行为等日常生活事项);《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说明礼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生活不同层面的“仪规”;《曲礼上》说“修身践行,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表明礼的目的是修身行善达道。《辞海》对“礼”有以下解释: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为表示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物。从这些解释看,“礼”所指的内容和范围很多,包含宗教信仰、物质、行为、心理、仪式、制度等方面。风俗,《辞海》释其义为,“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并以孔颖达疏为证:“《汉书·地理志》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是解风俗之事也。风与俗对则小别,散则义通。”可见,风与俗是有所区别,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风俗合之,则表示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