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更新时间:2023-05-31 10:30:56 阅读: 评论:0

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伍国栋杨曦帆
【摘要】本文在艺术学田野考察基础上,联系早期曾考察研究过的同一民族的传统音乐对象,再度进入相关社区进行现状境遇的审视和保护、传
承与开发问题的讨论,对《以乐谋生”和《以艺谋生”的良性传承机制、“软保
护”与“实作为”行为、本土艺术文化与商业旅游文化关系等问题,发表了具
有针对性的若干认识和具体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白族传统音乐艺术文化保护传承开发
白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185.81万(2000年统计数),今主要聚居在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中心的洱海周边地区。其传统音乐,素以
丰富多彩、类型多样而著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曾
以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和优美的传统音乐腔调而闻名遐迩;80年代中期,笔
者在编著《白族音乐志》的过程中,亦亲历、目睹、记录了苍山洱海之间无数
白族村寨社区居民的传统音乐及其艺术生活。进入21世纪以来,白族地区
传统音乐的生存现状如何?在当下洱海地区旅游业空前发展的环境中正面
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便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主题和焦点。在2007—
2009年之间,我们又再度数次进入白族聚居的洱海地区村社进行调查,在此
基础上对白族传统音乐和相关艺术文化类型的保护、传承与开发问题,发表
一些初步看法,祈望此类问题能够得到更多关注、更加深入和更为全面的认
知、研究与探讨。
—、进入旅游环境的“展演型”歌舞保护与开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经济便很快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支柱产业。除了自然风景、古迹名胜之外,民族社区本土民风民俗,亦是吸引国内
外游客的主打项目,而社区民风民俗所含最为绚丽多姿的看点与体验,就是
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的文化展示和文艺性表演。例如,大理洱海边喜洲镇严
家大院的《三道茶”民俗展演过程和程序,就以包容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214
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风格、“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文化和不可或缺的民族歌舞艺术为基本内容;大理“洋人街”仿古戏台小广场的“天天有戏”民族艺术展演,作为旅游商业闹市区域内的一种独特传统文化气氛营建和旅游业开发手段,其文化意义和价值,也一定程度地作用于游客、商家、旅游部
门、民间艺人、文艺工作者各方利益乃至文化学、艺术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一)“洋人街”传统音乐表演的起伏境遇
从2006年起至2009年的四年中,本课题调查成员曾四次定点进入大理古城“洋人街”,在同一地点一-一“仿古戏台”广场观察白族传统音乐公益性表演,并对相关音乐事象和当事人进行了跟踪观察和访谈°
第一次观察和访谈,在2006年7月,当年云南省大理“洋人街”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受大理“洋人街”中心广场开发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为使“洋人街”在原有酒吧文化基础上,注入白族本土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之特色和文化内涵,自2006年元月起,聘请大理当地著名白族音乐专家张绍奎先生为艺术指导“〕,以“天天有戏”为名,每日下午4时至5时30分,在位于街道中心地带的仿古戏台广场,表演白族传统音乐歌舞,节目均为大理地区白族最典型的传统表演艺术类型,涉及白族民间歌舞
、白族民歌、大理古乐(洞经音乐)、大本曲说唱、民间诵经等多种样式°演出成员以洱海周边白族社区民间艺人为基本阵容,所需费用由大理耀鹏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支出,这是一种地产企业单位与当地传统音乐文化互相依托而借以传播本地民族艺术的一种有益尝试,对于大众观赏者和演出活动本身性质来说,是一种公益性的民族传统艺术类型展演,其比较翔实的调查实录和研究报告,已于2008年公布于学术刊物《中国音乐》2〕°
之后,当调查组成员于2008年元月再次赴大理对“洋人街”仿古戏台“天天有戏”展演进行观察,该演出组织者已不再坚持“天天有戏”的演出定期而改为“几天一戏”。至2008年夏天,调查组成员第三次赴大理对仿古戏台的演出进行观察,然而“时过境迁”,仿古戏台已“人去楼空”,“天天有戏”传统艺术展演活动,因多种原因,已经停止°
然而,情况在后来又出现新的转机°2
4
u
d
y
o f art
〔1〕张绍奎,白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张氏多年从事白族戏曲音乐编创,并从事大理白族民间音乐调査、研究,参与省市各级民族民间音乐集成编辑工作和《白族音乐志》部分撰文工作。
〔2〕伍国栋、贾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一一大理古城“洋人街”戏台“天天有戏”调査》,《中国音乐X2008年第4期。
2009年4月,调查组成员第四次赴大理古城调查“洋人街”仿古戏台白族传统展演停止具体原因时,让调查组成员意想不到的是,类似以前所见公
益性的演出活动,在元月起又得以恢复和再现,只是表演会社及其成员变
了,新由大理古城“南雅音乐会”担当,表演时间由下午改为晚上7时左右,每
月一共安排10场演出(图1)。
(二)“起伏境遇”的决定性导因
在2006年至2009年的四次定点“追
综”观察中,我们注意到“洋人街”白族传
统艺术展示演出活动时起时伏的境遇,起
绝对性作用的主要是组织者的经费投入
和经费投入方式。2006年以来的“天天有
戏”演出,至2007年以后,由于赞助企业
投入经费开始减少,故而只能维持原有一
半的演出场次,到2008年下半年,赞助企
业单位撤出全部经费,其演出最终完全停
止。仿古戏台白族传统艺术展示演出停
止以后,大理古城管理委员会甚觉遗憾,
图1南雅乐社晚场表演遂又与相关部门商定,另由“古城管理委
员会”每月出资2000元,原“天天有戏”赞
助企业、仿古戏台业主无偿提供场地和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和水电费用),这
种类似的展演活动,才又于2009年元月继续登场:
表1“洋人街”仿古戏台白族传统歌舞展演经费投入简表
经费投入单位活动起始时间每月场次年经费额度(万)总投入(万)
耀鹏房地产开发有限
2006—200830—152050责任公司
古城管理委员会2009—102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一些商业机构对传统艺术的赞助,并不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果他们在付出一定经济代价之后,没有得到政府相关管理
部门重视、肯定和某种形式的鼓励,那么也会导致企业机构赞助热情的淡
失,最终使其退出对传统艺术的赞助与支援。
当下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商业机构介入对传统民间音乐和传统艺术的26
保护尽管是近年才出现的现象,但其源头应当是古已有之,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区和市镇生活中,艺术类型的生存与传承,历来都与财富的殷实和经济支持相关。事实上,当下大多数商家企业对民族民间音乐和传统艺术文化的赞助,都抱有一定的商业目的或某种程度扩大企业影响的希望,这对
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利用企业经费支持来参与对传统艺术的推广与保护,当然是一种机会,但相比之下,对于受到市场经济强大冲击的民族传统艺术来说,只有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持续支持,才可能是长久和最有力度的策略。这就像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说的那样:“只有国家才有能力维持一种没有市场的文化。我们不能让文化生产依赖于市场的偶然性或者资助者的兴致。”〔"
从《天天有戏”展演活动三年来“起伏不定”的境遇来看,企业的投入无疑对白族民间音乐和传统艺术的保护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如果就此为止,以为政府部门不加入更多经费投入和不向企业单位提供某些支持就可以使白族民间音乐和传统艺术得以保存的话,那么就可能是放大了商家企业公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而减少了起主导作用的政府相关部门的直接责任。
二、社区民俗活动中的保护与开放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和民间表演艺术类型,似乎绝大部分都属于民俗仪式活动中的民俗音乐,因此可以说,民俗仪式活动,事实上就是相关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温床或晴雨表。我们在白族地区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只要当地社会生活中传统民俗仪式活动兴旺开展,其相关白族传统音乐品种的生存和传承状态,就会呈现比较良好的势态。此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传统音乐类型,就是广泛流传于白族地区的器乐乐种“白族吹打乐”。
这里以大理周城白族民间艺人杨顺银领头的“吹打乐班”(以下称“杨顺银吹打乐班”)为例,这个由四人组成的吹打乐班,参加一次社区居民举办的民俗仪式活动演奏,事主家一般会给两三百元酬谢。据调查所知,该乐班春节间(春节前后一个月左右)演出了20余场,总收入在6000元上下,由此可2
4
u
d
y
o f art
〔1〕皮埃尔•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68页。
以判断乐班成员的生活与生存,在经济上不会有太大困难,这一生活境遇如
果能长期保持,其技艺和音乐当会有传人后继°据此,我们可以从生态环境
与条件具备角度,就其开发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点:
(-)白族吹打乐作为白族传统音乐类型中较有代表性的品种,其生存与传承主要依附于本土民族喜庆与节日民俗°由于近些年来社区普通居民
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喜庆与节日民俗活动开展相对于前期来说即相
对频繁,不少人家都有条件在操办“红白喜事”(婚礼与老人葬礼)、贺新房、
祭本主等民俗活动时,花钱聘请民间吹打乐班前来助兴,以示“和美”、“吉
祥”,或用乐“许愿”、“还原”以祷福祉°由此,也就为民间“吹打乐班”的存在
与发展,创建出必须的社会容纳环境,并加深了事主与艺人间的供需关系,
从而在农村社区生活系统中的“民俗”、“事主”、“乐班”三者之间,形成互相
依存和互相刺激的运转机制°只要民间特定的传统民俗习惯和相关信仰民
俗能得以传承与保持,白族吹打乐即会有特定的社会需求和生存活动空间,
其利用和开放即会相应具有更多的机会°
白族的宗教信仰,一是信仰佛教,二是崇拜本主°从社区人家新房落成普遍举行的仪式可以看到一-一本主崇拜在白族群众中有着较为深厚的基
础°在大理白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自己崇拜的本主,并建有本主庙,
塑有泥彩或香木雕刻的本主神像°崇拜的本主神,各地不一,有自然神,如
苍山神、洱海神;有人物神,如南诏王、白节夫人、郑四、李宓、大理王等;还有
民间英雄人物神等°凡是供有本主的村寨,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接本主的活
动,有的还要在本主诞辰时举行祭祀,平时家庭有事,还可以随时到本主庙
进香°接本主时,除了祭祀活动外,还要请巫师降神,唱巫歌、烧犁头、上刀
竿等娱乐活动,大理每年盛大的“绕三灵”盛会,就是代表各村的本主,载歌
载舞、吹拉弹打去朝拜“五百神王”的祭祀活动°白族先民大多以农业、渔业
为主,本主文化中就有相当多的本主是农业神、渔业神。“白族的本主文化,
不是某种外来宗教和外来文化的变异,也不是一般的原始宗教°它是一种
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舍和水系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本主崇拜的
核心,是祈雨水,求生殖和丰收°”1〕这些民俗活动和信仰意识,即是白族民
间吹打乐生存、活动所依附的民俗土壤°
(二)在相关民俗事象中,民俗事象主人与民间艺人之间因“乐舞”连接
〔1〕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8页°
218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10:3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002551857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传统   音乐   艺术   文化   活动   民俗   大理   相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