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更新时间:2023-05-31 10:20:07 阅读: 评论:0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民间艺术指的是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满足自己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它在本质上无疑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精神生产。白族作为中国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厚的民族之一,自唐宋时期就在云南的地方政治、历史文化、人文思想上作出重要贡献。白族人民能歌善舞,藝术名扬古今。白族的民间艺术即指在普通白族人民中直接创造或广为流传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和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织染、民间工艺美术等多种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随处可见且口耳相传,与族人的经济政治、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多个层面息息相关,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
    唐宋两代,云南还处在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大理国统治下,南诏歌舞已在中原地区开始流行。《新唐书》中就有记载“唐德宗阅于鳞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以演奏南诏奉圣乐之事。至元代忽必烈汗征服大理国时,在宾川地区的白族人修建的鸡足山寺庙,碧瓦朱檐的门窗雕刻精巧程度可谓巧夺天工。而明代朱元璋建立王朝以来,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进取平定云南后,在大理地区的多数州、县设流官治理加强中央控制,
采取了屯田、开垦、水利等措施恢复和发展当地生产,加上汉族移民带入内地先进技术和儒学文化,既使得当地农业、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也带动了商品经济和城镇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更多的艺术形式活跃起来。此外,佛教自公元8世纪前后传入白族地区,至大理国时期已逐渐成为普遍信仰。不少绘画雕塑、神话文学、歌舞戏曲都与佛教密不可分。白族的民间艺术历史渊源深厚,其教育价值也可见一斑。
    (一)文化教育价值
    白族民间艺术是白族传统文化普及的一种形式,构成了白族人民的文化史观。研究白族艺术本身即是研究白族的文化。通过某些艺术形式可以展现其族人创造、积累文明的历史过程,反映一个民族在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出与主流文化的交互与运作的文明成果,映射出白族文化社会形态结构和文化系统。
    一方面,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形象载体的一种形式,不曾脱离作为统治阶层以此教化民众工具的可能性。为了维护政权统治,统治者试图采取各类措施维持人民意识形态的统一,不乏将富有感性的艺术作为百姓宣教工具;而社会民众在受到政治文化的压抑下,也会不平则鸣,出现文化的宣泄和反调。譬如白族戏曲中的曲目《磨房记》,该曲所述内容便
与明代沐英、蓝玉平定云南历史事件有关。曲本中的兰中林传说是沐英、蓝玉的部将,与其弟兰季子还被一些白族村寨奉为本主。另一方面,白族民间艺术在对族人的文化渗透中,都包含着对白族婚俗、男女恋爱、待客见友、民族信仰、丧葬习俗等的表现,形成了该民族相应的宗教观、伦理观、爱情观、贞节观、孝悌观、审美观等。通过了解白族的民间艺术,可以进一步了解祖先曾经的生活经历,重现白族人民的生活史和风俗史。
    (二)人格教育价值
    白族民间艺术建构着白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及观念,约束族人的行为,以促成其理想人格的形成。白族民艺中的各类演绎形式,如音乐曲调中的旋律与歌词、舞蹈肢体中的行为和动作,雕塑与建筑中的图腾或生物形象,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影响着族人的行为活动,构建着普遍的、共有的人格意识,塑造着白族向往的、尊崇的理想人格。
    以白族独有的信仰崇拜——“本主”为例,其一般代指的是有功于民族群体的英雄人物。有自然、神灵、英雄本主,还有部落、帝王将相、佛教与道教神祗本主等。它源于原始神明崇拜,在南诏时即已形成。本主形象各式各样,相关的美术表现也承载着突出的英雄意识。既有固定于本主庙神台上供日常祭祀的泥塑“坐像”,又有每年迎奉时抬出本主庙供奉
游神的染色木雕“出像”;或是慈眉善目、面庞清秀,展现着关怀与救赎;或是手执宝剑、身穿铠甲,表达对邪恶的憎恶与镇压;或是正襟危坐、神情凛然,传递着公允与正义。还有当地极为盛行的宗教绘画样式“甲马”,用彩纸套印出木板上刻绘的姿势各异的神灵,多与本主故事相呼应,彰显着民众的英雄追求。本主身上的英雄特质散发着浓郁的人性之美,作为一种行为榜样,引导着族人的人格塑造。
    (三)道德教育价值
    白族民间艺术渗透着族内传统道德教育。这种在原始信仰上融合了儒、释、道成分形成的复合性宗教特色的道德体系,将世俗的伦理借由民间艺术展现,使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产生共鸣,转而内化为族内对于社会、家庭、生态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
    白族的社会道德观与儒家仁爱思想和佛教的慈悲观密切相关,崇尚“行善”和“和谐”可谓凸显的特质。供奉本主的庙宇,其悬挂的楹联常以“善求必应”的标语作为横额,在提书艺术的细微之处暗喻伦理,与本主浩然正气形象相呼应;再看白族娱神和祈福消灾的舞蹈,追求的是人与超自然神力的和谐,人对神恭敬有加,神对人加以庇护,在互惠互利中达到“和”的平衡。这种美与“和”“善”的融合实现了族人道德的完善。
    而传统家庭教育中尤为重“孝”。对已故亡者的丧葬舞蹈中,除去对悲伤哭泣和寻逝者遗物的动作演绎,还经常伴随有缅怀先祖的歌吟,情绪鲜明悲怆而深刻动人。亲者出殡前演唱吹吹腔,内容多为悼念死者的戏文,唱法多以哭腔吊嗓缅怀与亡者的关系,追忆亡者的生平事迹及成就,叙述亡者的生世和思德。曲调哀伤凄凉,委婉深情,在肃穆庄重的氛围中凸显祖辈亲人的情意。
    白族的生态社会道德则寻求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活的平衡与一体化。族人聚居的大理地区以“苍林毓秀”“风花雪月”得名,在这山清水秀之地,山川风物、天时气候自是与白族人民生生相息。族人对大自然的敬重之心渗透在各类白族的工艺品中。其独具一格的扎染艺术,染布上雅致的蓝色提取于大理白族赖以生存的苍山所种植的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溶液,扎染图案常以或叠峦塔荫,山茶蝶影的山川风物为创作素材。还有白族妇女的刺绣工艺,常以梅、菊、牡丹等花果及龙凤、蝴蝶等动物作为花样用在服饰、鞋帽、帐帘中,彰显艺术价值。
    (四)生活教育价值
    白族民间艺术根植于族人的民间生活,是民众生活需要和生存智慧的反映,不可避免地
带有族人生产生活的烙印,展示了其生活方式和经营哲学。大本曲演唱,三弦乐弹奏,霸王鞭绕三灵舞蹈等艺术形式很早就伴随着白族居民生活,成为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10:2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996071791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pdf

标签:文化   族人   生活   艺术   作为   人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