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西藏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连水星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热大队,拉萨,850032;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泉州,362011)
摘要依据西藏独特的地理位臵、地貌条件、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发生频率及威海程度,讲全区划分为3个灾害分区,即藏东高山峡谷区、藏南高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并根据各地质灾害分区的地质构造条件、气候条件、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形条件等,分析各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
以西藏高原为主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m,特别是中新世以来强烈的地壳抬升和新构造运动,造就了高原上自北向南排列的有昆仑山脉、喀口刺昆仑—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喜马拉雅山脉,构成了西藏高原的格局。同时将西藏高原分为藏南高原湖盆骨区、藏北高原湖盆区、藏东高山峡谷区3大
地貌单元区。高原的强烈隆升导致地形起伏巨大,为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发生提供活动场所,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也影响整个西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植被条件,决定了各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规模特征。
1 藏东高山峡谷区
1.1 地貌条件
藏东高山峡谷区分布于林芝、昌都各县、即著名的横断山地,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区内最高海拔迦巴瓦峰7782m,平均海拔4100m,最大高差达5744m,山峰高耸,山体平均坡度42°,最大处近于直立,著名的“三江”(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这里并流。地势切割十分强烈,形成了西藏东部壮观的高山峡谷地貌。
1.2 气候条件
属喜马拉雅山东侧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藏东南高原湿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最高气温30.4℃,最低气温-14℃,品均8.0℃,在垂向上至4100m,平均气温0℃,为终年积雪区。受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暖湿气流的影响,该区为西藏高原降水最多的地区,年均降雨量达8
84.5mm,在波密县通麦年平均降雨量可达1400mm,充足的降雨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充足的水诱发条件。
1.3 地质构造条件
该区地处藏东“三江”构造带,受其强烈地质构造的影响,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十分破碎,各类松散堆积物十分发育,局部堆积物厚度超过百米,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1.4 植被条件
藏东南地区素有高原植物基因的美称,拥有国内最大的原始森林,整体深林覆盖率达到20%,局部可达100%,整体植被覆盖率超过40%,植被发育起到了良好的保水保土的作用。
1.5 地质灾害特征
该区地质灾害活动十分强烈,且规模较大、破坏力极强。以泥石流、滑坡、崩塌为主,还有少量的冰湖溃决、雪崩。
泥石流类型可分为降水型、冰湖溃决型、冰川型混合泥石流。比较特殊有古乡沟泥石流、培龙沟泥石流、冬茹弄巴沟泥石流、末堆沟泥石流、加马其美沟泥石流、昊仲河泥石流、冷曲沟泥石流等。其中培龙沟冰川泥石流,使80辆汽车和物资被毁,造成巨大的损失。滑坡有川藏公路102滑坡,扎水弄巴滑坡、拉月大滑坡、松巴滑坡、基本上均为古滑坡体复活。扎木弄沟特大型崩塌滑坡早在20世纪初就发生崩塌滑坡,堵塞易贡藏布形成百年的易贡湖,2000年再次爆发溃决,使原堰塞型易贡湖变成宽阔的河道。102滑坡每年平均有发生。该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海洋冰川群,总面积约5000km2,其分布大小冰湖百余个,因冰湖溃决诱发泥石流,使各类公共建筑设施遭受严重的破坏。
该区地质灾害总体特征呈群发性、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高强度降水和高温条件下均会发生。所以为西藏地质灾害的重灾区
2 藏南高原湖盆骨区
2.1 地貌条件
该区地貌发育有3种类型;①高原剥夷高山山地地貌,分布于海拔4500m以上,山坡平缓、
起伏不大,高差小于500m,终年积雪,湖泊发育。②高原河谷山地地貌,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及其
沿岸各大支流,地貌多为河谷宽阔、河床比较小、两岸坡度一般都在30°左右。③极高山深切割地貌,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地貌呈流域两岸坡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风华作用强烈,是地质灾害的严重区。
2.2 气候条件
由于被南北向喜马拉雅山脉隔断,东部为海洋性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季风气候过渡区,西部为大陆性气候区,南部为海洋性气候区,东部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年平均降雨量450mm,年平均温度6℃,西部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300mm,年平均温度3℃,南部海洋性气候区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喜马拉雅山寒流的综合作用,气候受地形控制,如樟木镇,海拔2000m,为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约3000mm,年平均气温11.0℃。
2.3 地质构造条件
该区受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控制,次级构造带发育,碎屑物质丰富,尤其广泛分布的冰碛物,是地质灾害的发育区和重灾区。
2.4 植被条件
藏南高原湖盆谷地植被分布极不均匀,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主要分布与喜马拉雅山南坡及雅鲁藏布江宽谷地区,整体植被覆盖率在20%左右,绝大部分坡地和山麓植被覆盖率在15%左右,裸岩山地抗拒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能力较低,易于形成地质灾害。
2.5 地质灾害特征
区内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滑坡、冰湖溃决、沙害等。泥石流以雨水型泥石流和冰溃决型泥石流为主,分布在海拔4000以上的山地。现代冰川分布地区为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康马县多次发生冰湖溃决,2000年发生冰湖溃决,使年楚河河水暴涨,殃及江孜、日客则地区,造成人员的伤亡;吉隆县吉隆河支沟隆达沟196 4年发生冰湖溃决;洛扎县也多次发生冰湖溃决,2002年冰湖溃决造成数人死亡;聂拉木县在上世纪60年代也发生冰湖溃决。雨水型泥石流在区内时有发生,如1996年日客则县东嘎乡、谢通门县彭错林乡、塔顶
乡发生泥石流,共造成14人死亡。区内滑坡分布交广,如樟木镇古滑坡复活,现正在治理,江孜满拉电站2处滑坡已完成治理,318国道吞区、妥峡滑坡现处于复活阶段,正在治理、崩塌广泛分布于山体陡坡地段。318国道月巨---大竹卡崩塌、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给交通运输造成极大的危害。沙害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宽谷地段,如日客则市江当乡沙害,移动沙丘埋没公路、农田。
该区地质灾害总体特征呈群发性、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严重、仅次于藏东高山峡谷区,为地质灾害较重灾区。
3.0 藏北高原湖盆区
该区分布在羌塘高原,行政区划属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大部分。
3.1 地貌条件
该区是高原形态最为完整的地貌单元,大部分海拔在4600m~~5100m,相对高差200m~~500m。地貌上可分为3个大单元。
北部为高原湖盆区,中部为高山宽谷区和南部为高山峡谷区。
3.2 气候条件
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70mm,年平均最高气温为8°C,年平均最低气温---8℃,阿里地区是西藏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之一。
3.3 地质构造条件
该区自北向南分布有横贯东西的3大断裂带,既龙木错----玛尔盖茶卡------金沙江断裂带;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噶尔藏布-----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由于受构造影响,把该区分割成3大构造区。第四系沉积物主要有冰碛物、冲积物、坡积物。
3.4 植被条件
植被发育程度总体较差,绝大多数山地以裸岩和冰雪覆盖为主,植被覆盖率总体在10%以下,局部湖盆周边湿地有高覆盖草垫生长,但生物量较低,随着人口的增长,过牧条件下植被已呈现明显退化现象.
3.5 地质灾害特征
为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高山峡谷区,如噶尔县的扎西岗公路沿线分布二十余处大型冰川型泥石流,呈带状分布,危害严重。在普兰县也分布中小型泥石流。崩塌灾害分布于札达县境内,著名的札达土林自然景观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不断产生崩塌,破坏自然景观。古格王朝遗迹其下部的土质山体,也正受河水淘蚀坡角而不断崩塌,
将严重影响这一著名的历史遗迹。班公湖北岸有泥石流、崩塌分布、该区海拔高,气温低,冻土灾害十分发育。
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低、危害较轻。为地质灾害轻灾区。
4 地质灾害成因机制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其形成的基础条件密切相关,形成地质灾害的条件包括背景条件和动力条件,形成条件也决定着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规模。
藏东地区降水充沛,气温相对较高、且高山冰川分布广,形成大量的冰雪融水,为诱发地质灾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受“三江”断裂带的影响,该区岩层十分破碎,由于冰川、风化、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大量的冰碛物、坡积物、冲积物等碎屑物质,为地质灾害发生
提供物质条件;高山峡谷地貌为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的起动、运移条件,所以藏东地区为西藏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