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审敌》(苏洵)诗篇全文翻译

更新时间:2023-05-31 05:02:35 阅读: 评论:0

《苏洵审敌》(苏洵)诗篇全文翻译
苏洵 审敌 苏洵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洵 审敌
【原文】 中国1,内也,四夷2,外也。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3。夫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本既固矣,盍释其末以息肩乎4?曰:未也。古者夷狄忧在外,今者夷狄忧在内。释其末可也,而愚不识方今夷狄之忧为末也。古者,夷狄之势,大弱则臣5,小弱则遁6,大盛则侵,小盛则掠。吾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则患不及中原,如是而曰外忧可也。今之蛮夷,姑无望其臣与遁,求其志止于侵掠而不可得也。北胡骄恣7,为日久矣,岁邀金缯以数十万计8。曩者,幸吾有西羌之变,出不逊之语以撼中国。天子不忍使边民重困于锋镝9,是以虏日益骄,而贿十日益增,迨今凡数十百万而犹慊然未满其欲,视中国如外府。然则,其势又将不止数十百万也。夫贿益多,则赋敛不得不重;赋敛重, *** 不得不残。故虽名为息民,而其实爱其死而残其生也。名为外忧,而其实忧在内也。外忧之不去,圣人犹且耻之;内忧而不为之计,愚不知天下之所以久安而无变也。
【注释】 1中国:即中原,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最早开发出来的区域,故一般用中原来代指整个华夏民族所建立的国家。 2四夷:古代华夏民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具
体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 3末:末枝,不重要的。 4盍:何不。息肩:将肩上的重担卸去,这里是比喻解除了忧患。 5臣:臣服,俯首称臣。 6遁:逃遁。 7北胡:这里是指位于宋朝北方的辽国。 8金缯:金银和丝织品。 9锋镝:代指战争。 十贿:这里是指用来进贡的财物。 慊然:形容满足的样子。 外府:外面的府库,这里是说胡人将宋国视为自己贮存财物的府库。
【译文】 中原是内,四夷为外,如果忧患在自己国内的话那就是祸患的根本,如果忧患在于外夷的话那就只是祸患的末枝。而天下如果没有内忧的话必定就会有外患。如果根基已经固定了,那么何不放开那些末枝来休息呢?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古时候夷狄之患只是外忧,而现在夷狄之患则就成了内患了。放开那些末枝问题是可以的,但我不认为现在的夷狄之患只是末枝问题。古时候,夷狄的情势是:当他们的势力非常弱小的时候,他们就对中国俯首称臣,当他们的势力比较弱小的时候,他们就逃遁,当他们的势力大大强盛起来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侵犯,当他们的势力比较强盛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抢掠。我们兵士精良,食物充足,将领贤能,兵士勇猛,那就不能患及中原,像这样的情势说他们是外忧还是可以的。如今的那些蛮夷,不要希望他们能够臣服或者逃遁,即便是想要让他们的欲望只止于侵略抢掠之事也是不可能的了。北方的胡人骄纵恣睢,时间已经持续很久了,他
们每年都要向中国索取金币丝帛数十万两之多。以前的时候,西羌发生叛乱,他们对中国出言不逊,而天子仁慈,不忍心让边境的人民陷于战争之苦,没有予以打击,导致胡虏一天天的更加骄横,而索要的财物也越来越多,一直到今天总数已经有了数十百万之多却依然没能满足他们的贪婪欲望,他们将中国看做是他们在外面存贮财物的府库。但是,从形势来看他们所想要的又不止于数十百万了。一旦向他们进贡的财物增多,那么在国内征收的赋税也就不得不加重,一旦赋税加重,百姓就会受到摧残。因此虽然名义上是为了息战安民,而事实上却是不想让他们死却让他们活着受摧残。名义上是外忧,事实上却是内患。外忧不除,圣人尚且会感到羞耻,如今面临内忧却不为之谋划去除,我不知道这个样子天下将如何长久地保持安定并且不发生叛乱呀。
【原文】 古者,匈奴之强,不过冒顿谹1。当暴秦刻剥2,刘、项战夺之后,中国溘然矣3。以今度之,彼宜遂入践中原,如决大河,溃蚁壤4,然卒不能越其疆以有吾尺寸之地,何则?中原之强,固百倍于匈奴,虽积衰新造5,而犹足以制之也。五代6之际,中原无君,晋瑭苟一时之利,以子行事匈奴,割幽、燕之地以资其强大。孺子继立,大臣外叛,匈奴扫境来寇,兵不血刃而京师不守,天下被其祸7。匈奴自是始有轻中原之心,以为可得而取矣。及吾宋景德中大举来寇,章圣皇帝一战而却之8,遂与之盟以和9。夫人
之情胜则狃,狃则败,败则惩,惩则胜十。匈奴狃石晋之胜,而有景德之败;惩景德之败,而愚未知其所胜,甚可惧也。
【注释】 1冒顿:秦末汉初时匈奴的首领,曾弑父自立,统一了各个部落,势力日益强盛起来以后,南下侵占汉朝边境,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汉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2刻剥:苛刻剥夺,这里指的是暴秦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3溘然:忽然,这里是指中国经过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残酷剥削以及楚汉间的纷争以后,国势迅速衰弱。 4蚁壤:被蚂蚁蛀过的堤岸。 5新造:指刚刚建立起的汉朝。 6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7被:蒙受,遭受。 8却:击退。 9盟:即澶渊之盟,景德元年,契丹兴兵侵犯宋朝,宰相寇准坚决主张迎战,宋真宗亲自督战,终于取得胜利,但由于宋朝积弊已久,求和心切,便在打了胜仗的时候订立下屈辱的合约,约定宋每年要给契丹进贡白银十万两,绢二十匹,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屈辱条约。 十狃:安于现状并习以为常。惩:惩戒,反思。
【译文】 古时候,匈奴人强横的也不过是冒顿而已,在经过暴秦的残酷统治和剥夺之后,又经过楚汉间的战乱纷争,中国的势力迅速衰弱。以如今的形势来度量,他们应当由此而进犯中原,如同大水冲来,那些被蚂蚁蛀过的堤岸将会很快被冲击溃决一样,但是他们最
终没有越过自己的边界来侵占我们的土地,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中国国势的强盛,确实要比匈奴强上一百倍,虽然汉朝是在经历过重重磨难之后新建立起的国家,但尚且足以制服他们。而五代的时候,中国没有统一的君主,后晋石敬瑭为了贪图一时的利益,勾结匈奴,自称儿皇帝,并割了幽燕之地给匈奴,让他们的势力得以进一步扩大。等到他的儿子继位的时候,大臣发动叛变,匈奴率领全部军队来侵犯中原,在强大声势的恐吓下,他们兵不血刃就攻下了京师,天下人都蒙受他们的残害。从此以后匈奴便开始有了轻视中原之心,认为中原对他们来说是可以获取到的。等到我大宋景德年间,他们又兴兵大举来犯,真宗皇帝亲自督战,只打了一仗,暂时阻止了他们的进攻之后,便求和,就和他们签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一旦取得了就会安于现状并习以为常,一旦习以为常就容易导致失败,一旦失败了就会引起反思和惩鉴,一旦反思惩鉴了就会再次取得胜利,这是人之常情。匈奴因为战胜过后晋而将胜利视为理所当然,因此便有了景德年间战争的失败,而一旦他们对景德之败进行反思惩鉴的话,我不知道他们接下来将会取得怎样的胜利,很是为之担心呀。
【原文】 虽然,数十年之间,能以无大变者,何也?匈奴之谋必曰:我百战而胜人,人虽屈而我亦劳。驰一介入中国1,以形凌之,以势邀之2,岁得金钱数十百万。如此数十岁,
我益数百千万,而中国损数百千万;吾日以富,中国日以贫,然后足以有为也。天生北狄,谓之犬戎3,投骨于地狺然而争者4,犬之常也。今则不然,边境之上,岂无可乘之衅?使之来寇,大足以夺一郡,小亦足以杀掠数千人,而彼不以动其心者,此其志非小也。将以蓄其锐而伺吾隙,以伸其所大欲,故不忍以小利而败其远谋。古人有言曰,为虺弗摧,为蛇奈何5?匈奴之势,日长炎炎。今也柔而养之,以冀其卒无大变,其亦惑矣。且今中国之所以竭生民之力,以奉其所欲,而犹恐恐焉惧一物之不称其意者6,非谓中国之力不足以支其怒耶。然以愚度之,当今中国虽万万无有如石晋可乘之势者,匈奴之力虽足犯边,然今十数年间,吾可以必无犯边之忧。何也?非畏我也,其志不止犯边也。其志不止犯边,而力又未足以成其所欲为,则其心惟恐吾之一旦绝其好,以失吾之厚赂也。然而骄傲不肯少屈者,何也?其意日邀之而后固也。鸷鸟将击,必匿其形。昔者冒顿欲攻汉,汉使至,辄匿其壮士健马。故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匈奴之君臣,莫不虚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注释】 1一介:一个,这里是指一个使者。 2邀:索取。 3犬戎:古代少数民族名,是戎人的一支,也称畎戎、犬夷等。 4狺然:犬类争斗时发出的声音。 5为虺弗摧,为蛇奈何:意思是要在敌人势力尚且弱小的时候果断出击,而不要让其势力得以强大以致后患。
6恐恐焉:害怕畏惧的样子。
【译文】 虽然是这样,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故,这是什么原因呢?匈奴的谋策必定是这样的:即便我能够百战百胜,人屈服于我,但我也要为此付出战争的辛劳。不过派遣一个使者到中国去,表面上加以欺凌,趁势进行勒索,每年就能得到金钱数十百万。如此这般数十年之久,我便能增加数百千万的钱财,而同时中国也就损失了数百千万的钱财。我国一天天更加富有,而中国则一天天更加贫困,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大有作为了。北狄人生下来就被称为犬戎,犬的本性是,将骨头扔在地上,它们就会发出狺狺的声音相互抢夺打斗。狗的常态现在却不是这样,如今我们的边境难道不存在他们可以进犯的机会吗?假如他们来犯的话,大的话可以夺取一个郡县,小的话也足以杀掠数千人,而他们之所以不动心,就是因为他们的志向不仅仅在于此呀。他们将会积蓄力量,养精蓄锐等待可乘之机,以实现他们大的欲望,因此他们不忍因为小利而败坏了长远的谋划。古人说过,要在敌人势力尚且弱小的时候果断出击,而不要让其势力得以强大以致后患。如今匈奴的势力正在一天天地迅速增长。如今只以怀柔政策对付他们,希望他们最终不会发动大的变故,这不也是很糊涂吗?并且中国现在竭尽人民的财力物力,以满足匈奴的贪欲,还惶惶然不可终日,害怕一物不称匈奴的心意,不敢有所拒绝。但是以我来看,
如今中国所处的形势虽然万万不像当年石敬瑭后晋治国时一样给匈奴以可乘之机,而匈奴的力量虽然能够进犯边境,但如今的数十年间,我国一定会没有边境之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因为匈奴畏惧我国,而是因为他们的图谋不在于犯边。他们的图谋不在于犯边,而他们的力量又不够让他们为所欲为,于是他们便会害怕一旦和我国断绝了交好,便会失去我国给他们的丰厚的财物。但是他们又很骄横不肯有一点屈服之处,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的意图是想要先索取然后再加以巩固。鸷鸟在将要出击的时候,一定要先隐藏好自己的形体。以前冒顿想要攻打汉朝的时候,汉朝的使者到达匈奴以后,他们就将壮士和健马都藏匿起来以麻痺汉朝。因此兵法上说:「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如今匈奴君臣,一个个全都虚张声势以向我们夸耀,他们的目的不在于发动战争,这一点就很明显了。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05:0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8055560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洵审敌》(苏洵)诗篇全文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洵审敌》(苏洵)诗篇全文翻译.pdf

标签:匈奴   中国   时候   中原   势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