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部以记⾔为主的语录体散⽂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及其弟⼦的⾔⾏,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下⾯是分享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阳货篇第⼗七》原⽂及译⽂
1、阳货欲见孔⼦,孔⼦不见,归孔⼦豚。孔⼦时其亡也,⽽往拜之。遇诸途。谓孔⼦⽈:“来!予与尔⾔。”⽈:“怀其宝⽽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好从事⽽亟失时,可谓知乎?”⽈:“不可——⽇⽉逝矣,岁不我与。”孔⼦⽈:“诺;吾将仕矣。”
译⽂:阳货希望孔⼦去拜会他,孔⼦不去,他就送了⼀只烧猪给孔⼦。孔⼦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不料,两⼈在路上碰到了。阳货对孔⼦说:“你过来!我要与你说话。”他接着说:“具备卓越才⼲,却让国家陷⼊困境,这样可以称作⾏仁吗?我会说不可以。——喜欢从政做官,却屡次错过时机,这样可以称作明智吗?我会说不可以。——光阴似箭,时间是不会等⼈的。”孔⼦说:“好吧,我会去做官的。”
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孔⼦说:“依本性来看,⼈与⼈是相近的。依习染来看,⼈与⼈就有很⼤的差异了。”
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孔⼦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4、⼦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莞尔⽽笑,⽈:“割鸡焉⽤⽜⼑?”⼦游对⽈:“昔者偃也闻诸夫⼦⽈:‘君⼦学道则爱⼈,⼩⼈学道则易使也。’”⼦⽈:“⼆三⼦!偃之⾔是也。前⾔戏之⽿。”
译⽂:孔⼦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孔⼦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宰⽜的⼑?”⼦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师说过:‘上⾯的⼈学礼是为了爱护⼈民;下⾯的⼈学礼是为了能性情和顺容易使⽤。’”孔⼦说:”⼩⼦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5、公⼭弗扰以费畔,召,⼦欲往。⼦路不悦,⽈:“末之也,已,何必公⼭⽒之之也?”⼦⽈:“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公⼭弗扰占据费⾢,起兵反叛季⽒,他召请孔⼦去帮忙,孔⼦想要前往。⼦路很不⾼兴,说:“没有地⽅去就算了,为什么⼀定要去公⼭⽒那⾥呢?”孔⼦说:“请我去的⼈,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任⽤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6、⼦张问仁于孔⼦。孔⼦⽈:“能⾏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以使⼈。”
译⽂:⼦张向孔⼦请教如何⾏仁。孔⼦说:“如能奉⾏五种原则于世间,就可以称仁了。”⼦张说:“哪五
项原则?”孔⼦
说:“恭敬、宽⼤、诚实、勤敏、恩惠。能恭敬就不会招来别⼈的欺辱;能宽为怀就会得到⼤众的拥戴;能诚实守信就会受到⼤家的信任,勤敏就能建⽴功端;能给⼈恩惠就能够差遣⼈家。”
7、佛肸召,⼦欲往。⼦路⽈:“昔者由也闻诸夫⼦⽈:‘亲于其⾝为不善者,君⼦不⼊也。’佛肸以中牟畔,⼦之往也,如之何?”⼦⽈:“然,有是⾔也。不⽈坚乎,磨⽽不磷;不⽈⽩乎,涅⽽不缁。吾岂匏⽠也哉?焉能系⽽不⾷?”
译⽂:佛肸召请孔⼦,孔⼦想要前往。⼦路说:“以前我听⽼师说过:‘⾃⼰动⼿去到公然⾏恶的⼈那⾥,君⼦是不会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起兵反叛,你却想要前去,⼜该怎么说呢?”孔⼦说:“对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们不是也说,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我们不是也说,最洁⽩的东西,是染也染不⿊的。我难道只是匏⽠星(匏⽠:⼀种葫芦,味苦不能吃。这⾥指天上的匏⽠星)吗?怎么可以挂在那⼉,不让⼈⾷⽤呢?”
8、⼦⽈:“由也!⼥闻六⾔六蔽矣乎?”对⽈:“未也。”“居!吾语⼥。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孔⼦说:“由啊!你听过六种美德与连带的六种障碍吗?”⼦路回答说:“没听过。”孔⼦说:“来!
我告诉你:喜好仁道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变成愚昧;喜好智慧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成为放荡;爱好信实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伤害到义;爱好正直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沦为偏激器⼩;崇尚勇敢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出乱⼦;喜好刚正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变成狂躁。”
9、⼦⽈:“⼩⼦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译⽂:孔⼦说:“同学们啊!为什么不多研究点《诗经》呢?诗篇可以激发⼈的意志,可以观察政教得失,可以懂得如何跟众⼈相处,可以教⼈如何埋怨⽽不发怒。近的可以学会事奉⽗母,远的可以学会如何事奉君主,还能多认识鸟兽草⽊的名称。”
10、⼦谓伯鱼⽈:“⼥为《周南》、《召南》矣乎?⼈⽽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与?”
译⽂:孔⼦对伯鱼(孔鲤)说:“你曾学过《周南》与《召南》这两篇诗吗?⼈如果不学习《周南》与《召南》这两篇诗,就好像⼀个⼈对着墙⾯站⽴,⽆所见也⽆能进。”
11、⼦⽈:“礼云礼云,⽟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云乎哉?”
译⽂:孔⼦说:“我们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在说⽟帛这些礼品吗?我们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在说钟⿎这些乐器吗?”
12、⼦⽈:“⾊厉⽽内茬,譬诸⼩⼈,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译⽂:孔⼦说:“脸⾊严肃⽽内⼼怯懦的⼈,可以⽐拟为⼩⼈,就像闯⼊门户⾥的⼩偷吧?”
13、⼦⽈:“乡愿,德之贼也。”
译⽂:孔⼦说:“不分是⾮的好好先⽣,正是败坏道德风⽓的⼩⼈。”
14、⼦⽈:“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译⽂:孔⼦说:“听到传闻,就到处散布,这是背离德⾏修养的做法。”
15、⼦⽈:“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所不⾄矣。”
译⽂:孔⼦说:“可以和鄙夫⼀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得不到。已经得到了,⼜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得出来了。”
16、⼦⽈:“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已矣。”
译⽂:孔⼦说:“古代百姓有三点为⼈诟病的,现在的百姓连这些都⽐不上。古代狂妄的⼈不拘⼩节,现在狂妄的⼈放荡⾔⾏;古代矜持的⼈不屑造作,现在矜持的⼈愤世疾俗;古代愚味的⼈还算直率,现在愚味的⼈却只知耍弄⼼机罢了。”
17、⼦⽈:“巧⾔令⾊,鲜矣仁。”
译⽂:孔⼦说:“花⾔巧语,⾯容伪善,这种⼈很少有仁德。”
18、⼦⽈:“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之覆邦家者。”
译⽂:孔⼦说:“我厌恶⽤紫⾊取代红⾊,厌恶⽤郑国的⾳乐扰乱雅乐,厌恶⽤伶⽛利齿⽽*国家这样的事情。”
19、⼦⽈:“予欲⽆⾔。”⼦贡⽈:“⼦如不⾔,则⼩⼦何述焉?”⼦⽈:“天何⾔哉?四时⾏焉,百物⽣焉,天何⾔哉?”
译⽂:孔⼦说:“我想不再说话了。”⼦贡说:“⽼师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学⽣要传述什么呢?”孔⼦说:“天说了什么呀?四季照样在运⾏,万物照样在⽣长,天说了什么呀?”
20、孺悲欲见孔⼦,孔⼦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歌,使之闻之。
译⽂:孺悲来了,要拜访孔⼦,孔⼦托⾔有病,拒绝见他。传命的⼈⼀⾛出房间,孔⼦就取出瑟来边弹边唱,让孺悲可以听到。
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既没,新
⾕既升,钻燧改⽕,期可已矣。”⼦⽈:“⾷夫稻,⾐夫锦,于汝安乎?”⽈:“安。”“⼥安,则为之!夫君⼦之居丧,⾷旨不⽢,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安,则为之!”宰我出。⼦⽈:“予之不仁也!予⽣三年,然后免于⽗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母乎!”
译⽂:宰我请教孔⼦说:“⽗母丧后要穿三年的丧服,其实满⼀年已经很久了。⼀个君⼦三年不去对⼈民讲礼,礼就要荒废;三年不去讲乐,乐也将败坏。如只守⼀年丧,旧的⾕⼦已经吃完,新⾕⼦也已经登场,并且春夏秋冬钻⽊取⽕⽤的⽊头已经捱次换过,所以守⼀年丧就够了。”孔了说:”⽗母才死⼀年,你就吃那么好的⽶饭,穿那锦绣⾐服,你⼼会安吗?“宰我说:”安的。“孔⼦就说:”既然你⼼安就这样做吧!讲到君⼦在三年丧期,虽吃到好⾷物也不觉味美,听到好⾳乐也不觉快乐,住好地⽅也不安舒,所以不忍只守⼀年的丧,既然你⼼安,就这样做吧!“宰我出去后,孔⼦说:”宰我真是不仁啊!孩⼦⽣下需经过三年才离开⽗母怀抱。⽽且三年守丧是天下通⾏的丧礼啊!宰我如此见解,⽗母死了,还有三年的哀痛在⼼吗?“
22、⼦⽈:“饱⾷终⽇,⽆所⽤⼼,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孔⼦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思,这样很难⾛上⼈⽣正途呀!不是有掷骰⼦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这样⽆聊要好⼀些。”
23、⼦路⽈:“君⼦尚勇乎?”⼦⽈:“君⼦义以为上,君⼦有勇⽽⽆义为乱,⼩⼈有勇⽽⽆义为盗。”
译⽂:⼦路问夫⼦说:“君⼦崇尚勇敢吗?“孔⼦说:”君⼦最注重义理。君⼦如果只有勇敢⽽没有顾全义理就会作乱;⼩⼈如果只有勇敢不懂义理就沦为强盗。”
24、⼦贡⽈:“君⼦亦有恶乎?”⼦⽈:“有恶:恶称⼈之恶者,恶居下流⽽讪上者,恶勇⽽⽆礼者,恶果敢⽽窒者。
”⽈:“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贡问夫⼦说:“君⼦也有憎恶别⼈的时候吗?”孔⼦说:“有的。他憎恶那些背后说⼈坏话的⼈,憎恶在下位的⼈毁谤上位者,憎恶勇敢却没有礼貌的⼈,憎恶做事虽果敢却事理不通的⼈。”孔⼦说:“赐也有憎恶的时候吗?”⼦贡说:“憎恶那些以窥伺别⼈的隐私为聪明的⼈,憎恶那些以不谦逊为勇敢的⼈,憎恶那些以揭⼈隐私为正直的⼈。”
25、⼦⽈:“唯⼥⼦与⼩⼈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孔⼦说:“只有⼥⼦与⼩⼈是难以共处的。与他们亲近,他们就⽆礼;对他们疏远,他们就报怨。”
26、⼦⽈:“年四⼗⽽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孔⼦说:“到了四⼗岁的时候还被⼈所厌恶,他这⼀⽣也就终结了。”
扩展阅读:《论语》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部以记⾔为主的语录体散⽂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及其弟⼦的⾔⾏,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学、哲学以及⽴⾝处世的道理等多⽅⾯。早在春秋后期孔⼦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去世以后,他的弟⼦和再传弟⼦代代传授他的⾔论,并逐渐将这些⼝头记诵的语录⾔⾏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之语⾔,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及其弟⼦的⾔⾏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与弟⼦及时⼈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独⽴⼜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法论范畴——中庸。仁,⾸先是⼈内⼼深处的⼀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确⽴的仁的范畴,进⽽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接物的规范,进⽽明确“中庸”的系统⽅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
扩展阅读:《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及儒家
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学》《中庸》《论语》《孟⼦》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益提⾼。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此后⼀直到清朝末年推⾏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直是学⼦⼠⼈推施奉⾏的⾦科⽟律。
《论语》进⼊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个侧⾯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与影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