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奠 礼 简 介
总 述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东汉郑玄注曰:“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据《说文解字》,“奠”即“置祭也”;“释”,按《说文》及唐代颜师古等的注疏,即“解也”、“放也”、“置也”。“释奠”是古代学校的一种庄重典礼,内容为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
释奠礼最初是祭奠周公和孔子的,后来演变为专门祭奠孔子暨诸弟子的典礼。释奠礼的目的,在于通过简明的形式来表达对先哲、对中华文明的诚敬心,提倡文明教化与和谐人伦……为弘扬华夏精神和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释奠礼逐渐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祭祀之一。从汉代开始,共有十一位帝王、十八次到曲阜祭祀先师。开此先河的是汉高祖刘邦,在他即位十二年时,从淮南返京经过曲阜,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自东汉始,除了曲阜圣庙继续祭祀先师之外,各郡县开始在各自的学校祭祀。明孝宗弘治十七年,释奠礼由六佾升为八佾,笾豆等礼器的数目尽与天子等同。释奠礼在每年仲春、仲秋的第一个丁日隆重举行,因为五行中丙丁属火,象征礼乐文明,而丙为明之初,丁为明之盛,故而在丁日祭奠先师。
祭礼延续千年,维系礼乐文明,安顿国家民生,炎黄神器保而不坠。然近代内忧外患频袭,无知者崇夷鄙夏,逐私欲而坏人伦,纲常废乱,礼乐蒙尘,人道几丧堕于万劫不复之深渊。幸大道恒贞,日月不泯,天佑华夏,族体重现。乙酉仲春,儒门同好汇聚圣城曲阜,十三志士发奋忘己,斋明盛服以承大愿,千秋盛礼光复人间。挚友欢呼,华夏开颜,复得海内外有志者鼎助,遂成乙秋丙春之礼,又有太原祭礼、正定祭礼、德阳释奠、邹城亚圣之祭,民间儒风方兴未艾,神州气象今朝复来。儒门师友倡议推行祭礼,以使先人礼乐之泽广被世间,故不辞浅陋编辑众学友智识之英华,以成仪程经验之推荐,企为巍巍山岳添得一缕。所推荐之仪程仅述明礼之通则,简化暂设之仪惟权应同仁勉力主办而条件有所不具者,仅供选择试行。
释奠礼的由来
释奠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荀子《礼论》把“礼”最核心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三项,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释奠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早在商周之时,我国就已有官学的设置,周代礼制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于
都城,称作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周礼中的祀典,有释奠、释菜和释币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礼仪。释奠释菜礼,最初只是入学的一项仪式,先圣先师到底是哪些人,也没有具体的确指。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过阙里以太牢礼祀孔子,当时还只是将孔子当作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来纪念。汉武帝以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师也就由儒者担任了。到东汉时,孔子被称为“先师”, 后来,又被尊为先圣,成了帝王们尊崇膜拜的对象。古代人们认为,不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师,也是天之所命。邵雍《观物篇》道,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以一世观万世”。又谓其 “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因此,先师也享受如同神灵一样的祭祀。曲阜孔庙汉代时由孔子嫡长孙四时祭祀,而官方祭祀则一年只有两次,“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东汉《乙瑛碑》)。晋泰始三年(267年)命鲁国四时备三牲奉祀,至清代仍于每年四仲月举行。
释奠是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曲阜孔庙举行释奠礼,除有皇帝亲临或御遣钦差外,例由衍圣公主祭孔子、四配,属官分祭十二哲、先贤、先儒、启圣祠、崇圣祠、寝殿、家庙等。
释奠礼的发展
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释奠礼最早见于《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出征返国,或天子视学,都须行释奠礼。
中国历来重视礼仪对民众的教化与训导作用。释奠礼对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的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释奠礼的具体行礼过程,《礼记》中并无明确的详细记载。
早至汉代,儒家学派在移风易俗方面的功用已被社会广泛重视。汉高祖出行经过鲁国,特意用太牢祭祀孔子。西汉武帝始立太学。东汉明帝又立辟雍,并于辟雍亲行大射礼、养老礼。《后汉书》记载:“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虽然亦为一时之大观,但释奠礼却阙而不备。
魏晋之际,皇太子学通一经之后,即于辟雍行释奠礼,以太牢祀孔子,颜渊配享。刘宋元嘉二十
二年,太子释奠,采用晋的旧制,并撰写释奠仪注。礼毕,皇帝亲临,宴会群臣。释奠礼一直延续到陈朝。梁陈之间,礼毕后皇帝会举行宴会,太子与群臣吟诗作赋。《隋书经籍志》上有“齐释奠会诗一十卷”。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亦行释奠之礼,但风俗与南方有所不同。据《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秦建元七年,“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之元子,皆束脩释奠焉。”束脩是学生入学时所行之礼,与释奠毫不相干,苻坚将二者混为一谈。可见前秦文化虽盛,到底是战乱中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汉地礼制还不十分熟悉。此后,北魏亦多次行释奠礼,主要延请大儒为皇帝讲经。这是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提升政治素养的表现,并不重视礼仪本身。北周武帝下诏:“诸胄子入学,但束脩于师,不劳释奠。释奠者,学成之祭。自今即为恒式。”显见是学习南朝的制度。然而,北周释奠礼杂祀苍颉,不伦不类。北齐通例,给皇帝讲经后、或皇太子学通一经后,须释奠于孔庙。此外,新立学校与春秋二仲,都须行释奠礼。这种规定,融合了当时南北方的风俗与经书的记载,全面而精当。《隋书》记载,“隋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
唐代的释奠礼在北齐与隋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在具体的细节上则糅合了南朝的制度。《唐六
典》国子监条:“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贤从祀焉。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县,六佾之舞。”这些规定,与汉地原有的礼制并不抵牾,甚至更详尽精密。与前代相比,唐代释奠礼的特点之一是:不仅讲论儒家经典,而且兼及佛道两家,三家辩论经义。唐以前的讲经还是限于儒家经典。唐代释奠礼的另一特点是:不仅奏陈雅乐,而且有京兆府供食、教坊杂乐倡优助兴。这种用教坊杂乐的风俗,一直延续到宋朝。宋徽宗大观年间下诏:“今学校所用,不过春秋释奠。如赐宴辟雍,乃用郑卫之音,杂以俳优之戏,非所以示多士。其自今用雅乐。”
祭孔典礼历史沿革概况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所居房屋三间改做寿堂,陈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车、书等,并按岁时祭祀。开祭祀孔子之先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东汉明帝时,诏命祀先师孔子和先圣周公。据《阙里志》载:“灵帝建宁二年,祀孔子,依社稷。”也就是说,孔子享受和社稷神同详的规格。
魏晋南北朝期间,有时又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奉祀。拜孔揖颜之礼更多是在国家太学举行,往往是国子监祭酒负责典礼。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此为释奠孔子用乐之始。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兖州刺史李珽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于庙廷。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中立孔子庙和周公庙,亲往释奠。至此以后这项祭祀活动就多由皇帝和皇太子亲自祭奠了。唐太宗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并昭尊孔子为宣父,在曲阜作孔庙,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由皇太子释奠,并作初献,以国子祭酒为亚献,以兖州刺史摄司业为终献。以二十二位儒家学者配享。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初定十哲配祀孔子庙,在先圣庙树立孔子、颜回等十哲雕塑坐像,并在墙壁绘上七十位孔门弟子和二十二位贤人的画像。在东西二京,用太牢牺牲,一起举行祭祀,音乐规格为宫悬,舞为六佾。这一切已是仅次于天子的规格了。
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宠较为兴盛的时期,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亲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三年(公元962年)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孔子庙经史,又赐太宗御制御书一百五十卷藏于庙中书楼。二年春二月,诏立孔子庙学舍。三月颁孔子庙桓圭
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夏五月诏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公元1010年)颁释奠仪注及祭器图,建庙学。
从元到清,孔庙神灵的设置,都基本沿袭宋朝确定的格局。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礼,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顺治十四年(1657年),就曾在弘德殿祭先师孔子。顺治定都北京后,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庙内有大成殿,专门用来每年举行祀孔大典。文庙中还有启圣祠,燎炉、瘗坎、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设施。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上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跪九拜大礼,俨然与天、地、社稷和太庙的规格平起平坐。
孔庙沿革
历史年号 | 公元纪年 | 孔子封号 | 孔庙释奠 |
周敬王四十二年 | 前478年 | | 鲁哀公立庙,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 |
汉高祖十二年 | 前195年 | | 汉高祖至阙里孔庙,以太牢祀孔子 |
汉元始一年 | 公元元年 | 褒成宣尼公 | |
汉永平十五年 | 72年 | | 汉明帝至阙里孔庙,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
汉元和二年 | 85年 | | 汉章帝至阙里孔庙,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 |
汉延光三年 | 124年 | | 汉安帝东巡幸阙里,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
汉建宁元年 | 168年 | | 鲁相史晨举行盛大祭孔活动,参与祭祀者达九百零七人,“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 |
汉建宁二年 | 169年 | | 祀孔子,依社稷 |
晋泰始三年 | 267年 | | 诏太学及鲁郡四时备三牲祀孔子 |
晋泰始七年 | 271年 | | 皇太子以太牢祀孔子,以颜回配享 |
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 | 445年 | | 皇太子刘劭释奠孔子,舞用六佾,乐奏登歌 |
南朝齐永明三年 | 485年 | | 释奠用六佾舞、轩悬之乐 |
北魏太和十六年 | 492年 | 文圣尼父 | 令祀孔子及周公皆由牧守执事 |
北魏太和十九年 | 495年 | | 孝文帝元宏幸阙里,亲祀孔子 |
北魏永熙三年 | 534年 | | 孝武帝亲祀孔子 |
东魏兴和元年 | 539年 | | 兖州刺史李珽塑孔子及十弟子像,立碑于庙庭 |
北齐天保元年 | 550年 | | 遣使致祭孔子,行三献之礼 |
北周大象二年 | 580年 | 邹国公 | |
隋开皇元年 | 581年 | 先师尼父 | |
唐武德二年 | 619年 | 先师 | 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 |
唐贞观二年 | 628年 | 先圣 | 以颜子配祀孔子 |
唐贞观四年 | 630年 | | 诏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
唐贞观十一年 | 637年 | 宣父 | 诏兖州修阙里孔子庙 |
唐贞观二十一年 | 647年 | | 诏以左丘明、榖梁赤、戴圣、毛苌等二十二人配享孔庙 |
唐显庆三年 | 658年 | | 诏先圣庙用雍和之舞 |
唐乾封元年 | 666年 | 太师 | 唐高宗至阙里孔庙,亲祀孔子 |
唐总章元年 | 668年 | | 皇太子释奠于学,赠颜子为太子少师,曾子为太子少保,均配享孔子庙 |
武周天授元年 | 690年 | 隆道公 | |
唐开元八年 | 720年 | | 定十哲配祀孔子庙,以颜子为十哲之首 |
唐开元二十七年 | 739年 | 文宣王 | 分别赠十哲及曾子等共七十七人公、侯、伯爵。祭祀时“乐用宫悬,舞用六佾” |
唐开元二十八年 | 740年 | | 诏春秋二仲丁祭孔时为大祀,舞用八佾 |
后周广顺二年 | 952年 | | 后周太祖郭威莅曲阜祀孔子庙 |
宋建隆三年 | 962年 | | 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 |
宋大中祥符元年 | 1008年 | 玄圣文宣王 | 宋真宗赐孔子庙经史及器用 |
宋大中祥符二年 | 1009年 | | 加孔子冕服,桓圭一,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追封孔子弟子颜回等十人公爵,曾参等六十二人侯爵,封先儒左丘明等十九人伯爵 |
宋大中祥符五年 | 1012年 | 至圣文宣王 | |
宋景祐二年 | 1035年 | | 诏释奠孔子庙用凝安九成之乐 |
宋元丰七年 | 1084年 | | 增孟子配享,设位于兖国公之次 |
宋崇宁三年 | 1104年 | | 诏易七十二子以周之冕服,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 |
宋崇宁四年 | 1105年 | | 增文宣王庙像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又颁祭服制度于州县,令皆以法服行礼。 |
宋大观三年 | 1109年 | | 释奠乐成。迎神、送神奏凝安,奠币奏明安,酌献、亚献、终献奏成安。乐章各有词曲。 |
宋大观四年 | 1110年 | | 文宣王庙像改执镇圭,庙门增立二十四戟,并如王者之制。 |
宋政和六年 | 1116年 | | 赐孔子庙正声大乐器、礼器各一副,颁释奠乐章于阙里 |
元至大元年 | 1308年 | 大成至圣文宣王 | |
元皇庆二年 | 1313年 | | 诏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十人从祀孔子庙 |
元延祐三年 | 1316年 | | 诏春秋释奠孔子,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 |
元至顺元年 | 1330年 | | 以董仲舒从祀孔庙,位列七十子后 |
明洪武元年 | 1368年 | | 明太祖诏以太牢祭孔子,并遣官到阙里致祭,赐祭田两千大顷,置林庙洒扫户一百一十五户 |
明洪武四年 | 1371年 | | 更定孔子庙祭器乐舞。改笾豆八为十;祭器由木易以瓷;牲用熟,各设高案,乐舞生设一百一十人 |
明洪武十五年 | 1382年 | | 命郡县通祀孔子。每岁春秋二仲丁行释奠礼 |
明成化十二年 | 1476年 | | 祭酒周洪谟请增孔庙礼乐。定笾豆十二,舞用八佾 |
明弘治九年 | 1496年 | | 增祭孔乐舞生二十六人,与天子乐舞七十二人相等 |
明嘉靖九年 | 1530年 | 至圣先师 | 更定孔庙祀典 |
清顺治二年 | 1645年 |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 |
清顺治十四年 | 1657年 | 至圣先师 | |
清康熙二十三年 | 1684年 | | 清圣祖至阙里孔庙祀孔子,行三跪九叩头礼,赐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殿中 |
清康熙五十一年 | 1712年 | | 升先贤朱熹于大成殿十哲之次 |
清雍正七年 | 1729年 | | 颁内府新制大成殿祭器、镇圭、曲柄宝盖及二十四戟 |
清雍正八年 | 1730年 | | 孔庙大成殿塑像落成,诏设圣庙执事官四十员 |
清乾隆十三年 | 1748年 | | 清高宗至阙里祀孔子,后多次至阙里释奠孔子 |
清乾隆三十六年 | 1771年 | | 谕颁周范铜器于孔庙 |
清光绪三十二年 | 1906年 | | 奉旨将孔庙祭祀规格升为大祀 |
| | | |
曲阜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