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知识精讲
一。 教学内容:
论语孟子专题
二. 本周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侍坐》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
2、认识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通过讲解《齐桓、晋文之事》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体悟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民本思想.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通过讲解两篇课文,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三。 课文知识分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侍坐》人物表
孔子:名“丘〞、字“仲尼〞,60岁 公西华:名“赤〞,18岁
子路:名“由〞,51岁 曾 皙:名“点〞,年龄可能不会超过子路
冉有:名“求〞,31岁
子路〔由〕:治“千乘之国〞,让人“知方〞,“率尔而对〞。
〔从政,重视礼治,抢述己志,充满自信〕
冉有〔求〕: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从政,重视礼治,虚怀若谷〕
公西华〔赤〕:“宗庙〞,“会同〞,“愿为小相〞,“非曰能之,愿学焉〞。
〔从政,重视礼治,态度恭谦〕
曾皙〔点〕:莫春者,率“冠者〞、“童子〞,“浴……〞,“风……〞,“咏……〞
〔当教师,重视礼教,既不谦虚又不自傲〕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与评价
“哂由〞,“与点〞,肯定求、赤。
⑴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的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⑵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⑶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⑷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曾点鼓瑟,这是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为当时风俗〕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孔子济世不成之后产生的这种避世思想,其“消极〞中含有“明智〞。
3、“礼乐〞解释
儒家教育感化人的两种手段。礼,指典章制度、道德行为的规范等;乐,指音乐,它是实行“礼〞的手段,指通过艺术美的熏陶,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知“礼〞,其内容与本质都离不开“礼〞。
4、《侍坐》主题
《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5、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志趣、风度、教养、思想与性格等,从而使文章显得深刻而生动。
6、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论语》: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引《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