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心得
《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阅!《论语》的读书心得篇1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
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论语》的读书心得篇2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
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
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
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
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
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
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
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
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
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论语》的读书心得篇3《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
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
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孔子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按照孔子说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见到一个没悟性或者这人太差,你追着、赶着跟他说话,那对不起,你话多了。
所以他说,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会错过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会对牛弹弹琴,追着可不教之才多话。
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对的。
对于这方面,我们应该做一个客观的分析,孔子的这句话是在卫灵公篇,讲的是人与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
悲的人。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些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
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
说明了做人要以德为先。
也就是《论语》中说的仁,我们今天说的德乃为人之根本。
道德实践也是学,与文献知识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曾经问过老师说老师啊,敢问君子,一个君子的状态什么样呢?老师回答得很简单,四个字,叫做不忧不惧。
这就是君子了?太简单了吧?那老师又反问了他一句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啊?一个人如果自我反省,内心没有歉疚,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可内疚的?老百姓讲一句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坦然。
孔子说,如果在当今社会,外在有如此多纷扰的声音,我们偏偏困顿于一派喧嚣之中,但是叩问内心,无忧无惧,这容易吗?这还不够做一个君子吗?所以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说君子就一定要兼济天下、建功立业,于社会士工,做出大辉煌的人才配这个称号。
其实一个君子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朴素的坦然。
这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
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话事君数念4,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写出来是数字的数,也就是过于密集的意思。
事君数,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对你的领导的态度对你的上司老板,你对他有言必从,不管是夜里三点还是五点,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从来不违背。
你想我这么对他,他应该对我特别好吧?错!他会认为你的人格没尊严,离你招致羞辱不远。
这叫斯辱矣。
因为他觉得你是仰望他的。
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得好。
当一个人在仰望他人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在跪着。
你怎么样可以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来。
所以其实你对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数。
你去这样失去自我的尊严去伺候领导,那最后会招致羞辱。
朋友呢?大家觉得朋友之间无所谓了吧?多好都没关系。
有一些男朋友说,我去我哥儿们家,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们家可以把他的冰箱翻得乱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样。
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闺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什么样隐私都对人讲。
那闺中密友就出主意,说你离开这个男人吧,你离婚算了。
其实这样的朋友都一定好吗?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
朋友要走到这么近的时候,就是疏远的开始。
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永远要以个体生命的独立尊敬为前提,包括父母对孩子。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处世中,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的谨慎;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气行的行为方式。
让我们也学会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爱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豁达、朴素与和谐;学习那种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诚信精神;体会到未若贫而乐,有道而正焉的快乐。
总之,让我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