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教学问答录,表现孔子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3-05-31 04:04:19 阅读: 评论:0

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
  【题解】
  本篇取颜渊问仁颜渊两字为篇名。
  上篇是孔子对众弟子的评述。本篇是孔门教学篇。记载弟子问先生答,他人问弟子答,弟子问弟子答。本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可以从六个方面去理解。
  一、问仁4章。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四弟子问仁,孔子分别答以克己复礼敬恕无怨仁者言讱仁者爱人
  二、问政4章。子贡、子张、景公、季康子四人问政,季康子问政两次。孔子分别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君臣父子之位正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政者正也德风德草之辨
  三、问人格修养3章。司马牛问君子,孔子答以不优不惧。子张问士之达,孔子答以” “之区别。子贡问友,孔子答以忠告善道,可则友,不可则止
  四、问道德修养3章。子张问明,孔子答以不行浸润之谮,肤受之愬。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答以忠信、徙义为崇德,辨善恶为辨惑。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答以先事后得为崇德,攻己之恶为修慝,克己之忿为辨惑
  五、孔门弟子答问。卫大夫棘子成向子贡问” “关系,子贡以文质兼备答之。鲁哀公向有若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以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答之。司马牛向子贡问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答之。
  【原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复:实践,实行;复礼:践行礼仪。  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回:
颜回。古人自称用名。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事:从事,实行,照着做。斯:这,这些,代词。
  【语译】
  颜渊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仪,这就是仁。一旦都能这样做,天下就会归顺于你的仁治,实践仁德全在于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细目。孔子说:不合于礼度的事不看,不合于礼度的事不听,不合于度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度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
  【解读】
  颜渊问仁章,是孔子学说的核心章节,它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克己。二、复礼。三、为仁
  这一章孔子所谈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颜渊是孔门高足,修炼至为完善。我们可以说跟任何弟子对话,总有许多因材施教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说孔子的谈话都是根据对象的不
同,而谈话的内容则有所偏重或取舍。这一章与颜渊的谈话,我们则可以说纯粹是孔颜之间进行的一次理论探讨。尽管颜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但孔子绝无对颜说你应该非礼勿视、听、言、动之意,因为颜渊的确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修炼极高的好弟子,若再对颜渊讲一通这一类有所指的话,那就不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了。若四目之言是对子路,子张谈,或许有因材施教之意,对颜渊谈的确是一次纯理论探讨。因此,我们认为这一章内容有关宏旨,细述如下: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即《大学》所说的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贯穿于一个字,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明德,即彰明仁德于天下。亲民,即推行仁德于民众。至善,即行仁德之最高境界。格物,研究事物;正心,即正是非善恶之心;诚意,即以仁善为本心而使意念诚挚;修身,即修仁善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应以仁为核心。三纲八目皆以修身为本,是三纲八目的核心,贯穿于三纲八目的自始至终。修身是三纲八目的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目的是修身,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者的终点,又是后者的起点。修身在孔门看来,既是目的,又是方法。佛教、道教均以修身为目的。儒家把修身同时作为的起点
或方法(或曰手段)。修身,即修己,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大学》修己是方法,是手段;安人安百姓”“”“是目的。修己克己克己复礼修己以敬,礼即尊卑长幼之序,礼者,制中之器。礼则是中规中矩,合乎事物运动变化中的尺度,礼即规则,法度。复礼用于对人,则表现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人,方可安人,方可安百姓。复礼,即履礼,践礼,行礼,以礼为准则,方可安人,方可安百姓。所以克己以复礼修己以敬人,均是修身的范畴,只有修身,克己,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安人安百姓修身”“修己”“克己,浑言之,三辞一意;析言之,三辞又有微殊。克己之力来自于内,修己”“修身所修之力来自于外。修己修身又有微别,修己,强调内心的修炼,修身是第三层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即为仁为克己,修己,修身而得,不必苛求于其他。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目之所视,耳之所听,口之所言,身之所动,视、听、言、动不是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只是言必中,动有矩。视听言动要中规中矩,恰当适宜而已,即。礼乃制中之器,视必正,听必聪。视听言动,符合礼仪法度,中规中矩即可。非钳制而不能为,不可为,只是要求动必合矩。
  另外,人们在批判孔子的时候,引用最多的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听言动的文字,认为他是对人性的扼杀,个性的束缚。我想谈一谈束缚,人们希望自由,十分渴望西方的自由。其实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十分偏颇,以为自由就是个性张扬,为所欲为,我行我素;自由就是无拘无束,率意而为。其实大错特错,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对人是没有束缚的,是绝对的自由,美国的法律苛细繁杂,大家是清楚的。美国表面看似乎是自由,但你稍逾规矩,可能就会碰到法律问题。人生在任何一个社会,不受束缚是不可能的,只是看这个束缚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内心的。来自外部,是一种强制性的,来自内部,是一种自觉行为的修炼。一种良好的道德已养成习惯了,也就谈不上束缚了。比如说守信,对一个不守信的人来说,是有束缚的,对一个恪守信誉的人来说,则是一种习惯。比如说善良,对一个忠厚善良的人来说,他举手投足,唯善是举,纵心所欲,亦不逾矩,也就谈不上束缚了。所谓束缚,对于一个缺或者说没有道德规范习惯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一个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他从来就不受小的道德规范的束缚,他们甚至可以做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说,大的道德规范不能冲破,小的道德随机应变一下,则没有什么不行的,孔子见阳货,见卫灵公,见叛臣公孙弗扰等一系列行为,就是他灵活性的一面,孔子虽受道德规范的约束,但他也很灵活,束缚是大的要求,灵活则是对小原则的突破,有了束缚,求其变通,也就很自然了。
  另外,束缚也是一种规范,有人把孔子对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理解成对人的思想的禁锢,试想,天下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意在对人的行为或品德规范或要求。如果将对人行为道德的规范,视之为禁锢,天下就没有一种文化或一种思想不是在对人进行禁锢,话又说回来,人本有善恶两面,如果没有对的规范、禁锢,任其行天下,那么天下将是一番什么景象呢,人们所说的不受规范或禁锢的人将对你或每一个人带来的是什么呢,带来的只能是灾难。
  【原文】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大宾:贵宾。    承大祭:承当重大的祭祀典礼。  邦:诸侯管理的国家为  家:卿大夫管理的封地为
  【语译】
  仲弓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就像接待贵宾那样恭敬,役使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则无论在诸侯国做事,还是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
  【解读】
  本章是孔子从”“”“三个方面答冉雍之问仁。
  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小孔子29岁,为人仁笃厚道,不苟言辞,任劳任怨,器量宽宏,孔子认为他有南面称王之才。仲弓问仁,孔子从三个方面告诉他为仁之道,也是执政之道。一、仁者敬。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二、仁者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仁者忠。怨之反为忠,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原文】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
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注释】
  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宋国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81年。 其言也訒(rèn):他的言谈是很谨慎的。訒:难,指话难说出口,这里指说话谨慎。 斯:代词,这,或那。
  【语译】
  司马牛问什么叫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谈很谨慎。司马牛说:言谈谨慎,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是很困难的,说话能够不谨慎吗?
  【解读】
  司马牛,字子牛。据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语多而躁,性格浮躁,喜欢多言。他问仁,孔子告诉他,仁者,其言也訒,《论语?后录》:刃顿为顿,言顿为訒。其言也訒,言之顿矣。顿,即言顿即言语迟钝。即仁者应敏于行而慎于言
冉雍的仁而不佞与司马牛的仁者,其言也訒的含义基本相同。仁者言辞不狡辩,仁者言辞常迟钝。
  【原文】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注释】
  内省不疚:自己问心无愧。内:内心。省:反省,自我检查。疚:内心痛苦、惭愧。
  【语译】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曰:不忧愁,不畏惧,做到这些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可以畏惧的呢?
  【解读】
  本章是孔子从不忧不惧角度答什么是君子
  司马牛是宋国人,他哥哥就是司马桓。他从宋国来孔门不久,传来他的哥哥将要作乱的消息(见《左传?哀公十四年》),他因此很忧愁、恐惧。他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君子,孔子告诉他两点:一是君子不忧不惧。告诫司马牛应襟怀坦荡,无所忧惧。二是君子应内省不疚,坦荡处世,问心无愧。孔子在《子罕篇》中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忧当属仁者,不惧当属勇者。仁者不忧。则是具有箪食瓢饮曲肱饮水之乐趣的君子风格。勇者不惧,则是杀身以成仁,舍身以取义,慷慨赴难,见义勇为的君子。内省不疚,内省是孔子教诲弟子的一种方法。内省又称内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内自省更为激烈的方式是内自讼,即内心里自我谴责,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内自讼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未曾见过,可以想见达到其境界的艰难。曾子可以说是内省工夫的典型,他能独自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的范围颇广。曾子省忠、省信、省习。孔子要求司马牛省仁”“省勇,内省的结果是不疚,即不愧疚,无愧于心。君子可以盟天质日,无愧于心,内省工夫彻底即可达到无忧无惧的境界,内心忧惧来自于内心愧疚,无疚则无忧,无惧则无愧。
  【原文】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04:0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77059608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教学问答录,表现孔子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教学问答录,表现孔子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pdf

标签:君子   弟子   修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