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
4•1 《论语十二章》挖空练习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2.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3.理解儒家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思考生活,付诸实践。
二、助学资料
1.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司马迁在《史记》中借用《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语赞美孔子,朱熹也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
《论语》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形象生动,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到唐代成为“十三
经”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自元代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三、对照课注利用工具书自主完成挖空练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学习后)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64人,天子有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住在有仁者的地方)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冉雍)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历史人物,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姬姓,吴氏,名泰;是周部落首领公亶父的长子)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孔子;罕,少;子罕,孔子很少说到利)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孔子弟子;孔门72贤之首;复圣)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参考答案:
三、1.子曰:“君子(有德之人,在位之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适),敏(勤勉)于事而慎(谨慎)于言,就有道(有道的人)而正(作动词,端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同“矣”,了)。”(《学而》,学习后)
2.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把……怎么样,怎样)?人而(如果)不仁,如乐何?”(《八佾》,64人,天子有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3.子曰:“朝(名作状,早晨)闻(得知)道,夕(名作状,晚上)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有道德的人或者在位之人)喻(知晓)于义(道义),小人(无德之人或者平民)喻于利(利益)。”(《里仁》,住在有仁者的地方)
5.子曰:“见贤(贤者)思齐(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里仁》)
6.子曰:“质(质朴)胜文(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然后君子(具备君子气质)。”(《雍也》,冉雍)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任(责任)重而道(路途)远。仁以(把)为己任,不亦重乎(不是很重大吗)?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历史人物,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姬姓,吴氏,名泰;是周部落首领公亶父的长子)
8.子曰:“譬如为山(积土堆山),未成一篑(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填平)地(洼地),虽(虽然)覆(倒)一篑,进(继续),吾往(往前努力)
也。”(《子罕》)
9.子曰:“知(同“智”)者(的人)不惑,仁者(仁德的人)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孔子;罕,少;子罕,孔子很少说到利)
10.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归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实践)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具体条
目)。”子曰:“非礼(合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虽然)不敏,请事(实践)斯(这)语矣。”(《颜渊》,孔子弟子;孔门72贤之首;复圣)
11.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实践)之者乎﹖”子曰:“其(大
概)‘恕’(推己及人)乎!己所不欲,勿施(强加)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观察
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讽刺时政)。迩(近)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4•2 《大学之道》挖空练习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等相关文化常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学会准确翻译。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论辩思路,体味说理方法。
3.体会文章蕴含的“仁政”思想及其体现出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当下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助学资料
1.《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
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学”的意思:
⑴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⑵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三、对照课注利用工具书自主完成挖空练习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参考答案:
三、大学之道(宗旨),在明(彰显)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亲近)民,在止(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