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
《论语》“四子侍坐”章对当代教育者的启示
郭鹏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师说》开篇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位老师想要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修养己身、提升智慧。本文意在从《论语》“四子侍坐”章中,探究孔子的教育之道,引导当代教育者对师德建设和育人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思索。
关键词:《论语》;“四子侍坐”章;孔子;教育之道文以载道,道在经典。谈及经典的智慧与价值,始终绕不开一部书,那便是《论语》了。《论语》作为儒家要典,既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后辈修身立德、平治天下的重要典籍。“四子侍坐”章为《论语•先进》篇的最后一章,由孔子问志
、四子述志和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再现了一幅孔子与四位弟子对坐交流、畅言己志的和谐、温暖的教学场景。对于《论语》这样的语录体书籍而言,“四子侍坐”章无论在字数上还是在情节描述上都是比较完整的。通观本章,寥寥数笔,孔子许多教育之道便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思想巨人的厚度与温度。
一、仁者爱人,尊重平等
在“四子侍坐”章中,孔子首先向弟子们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的倒装形式,这里是说让弟子各言己志,不要介
意我的年龄与看法。”[1]
孔子作为师者是有一颗仁心的,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他对每个弟子都充满了真诚地关爱。《师说》讲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希望弟子们都能有所成就,都应该有自己志向与见解,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而不是只拘泥于老师的所教范围之内。
当其他三位弟子讲述完自己的志向时,孔子便问到在一旁鼓瑟的曾皙,他讲道:“异乎三子者之撰。”曾皙所言与其他三位师兄弟的观点不一样。孔子便引导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认为
人的生命是非常高贵的,每个人的志向都值得被尊重,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讲的一样,每个人都应该在彼此礼敬的前提下为人处事。虽说孔子与弟子们是师生关系,身份学识或许不同,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每个人在本性上都无贵贱之分,这也正是
值得我们当今之世的教育者去借鉴与践行的。
二、知人辨人,因材施教
“在研究‘四子侍坐’章时,不少学者在研究本章是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即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曾点之志和孔子与点上,而将其他三子志向仅仅作为曾点之志的陪
衬,同时对孔子最后的评志的关注也较少。”[2]
曾点之志
与孔子与点是本章的重中之重,这无可厚非。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其他弟子们的言志部分以及最后孔子评志部分。唯有全面观照“四子侍坐”章,方能更为深入地洞悉孔子的教育智慧。
通观四子言志全部的内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与治国有关,然却不尽相同,子路志在“强兵”,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礼教”,这与每个人性格特点以及擅长之处有关。孔子教育弟子,
一贯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个弟子不同的根性程度而进行不同的教化。《论语•先进》第三章中有载:“政事:冉有,季路。”孔门弟子中各有所长,夫子在对弟子评价中认为擅长治国之政的就是冉有与子路。在《论语•公冶长》第八章中孔子在论仁时,也有着对此三子评价的记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孔子认为,子路可以在千乘之大国里管理军政;冉求可以在一个大邑、一个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任职长官;而公西华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堂之上,可以接待宾客。较之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几乎与三子言志的内容不谋而合。可想而知,孔子知人辨人的智慧以及对弟子的了解程度是非常深刻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长,做到知人善用、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智慧正是孔子给予我们当代教育者的宝贵财富。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在四子言志的过程中,孔子循循善诱,鼓励弟子们主动道出志向、各抒己见。从“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这几句可以看出,孔子在此之间一直作为一个倾听者,并没有太多干预,更没有强行中断弟子发言,去陈述自己的看法,即使对子路率尔而对
作者简介:郭鹏(1992-),男,汉族,江苏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在读),2016级哲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