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2020
儒墨“叩鸣”艺术比较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叩鸣”即师生问答交流过程,是先秦教学的主要形式。并称“显学”的儒墨两家因所处背景、代表阶层利益不同,分别以“叩则鸣,不叩不鸣”和“不叩也鸣”自居。儒家认为,师为“先知”负责“鸣”,弟不知所以“叩”;墨家认为师要“强说强教”。二者所持施教态度、采用教学方法看似不同,却又异中有同,将“叩鸣”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师生“叩鸣”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要过程,结合当代教育实际,尤其面对不同学段学生,真正的“叩鸣”艺术理应是儒墨“叩鸣”的巧妙结合,更要清楚“叩鸣”不是简单的师生问答,而是教学中师生心灵交融的问答。因此,如何取儒墨两家“叩鸣”艺术之精华,并将之糅合尽情发挥,乃是当代教育需要深思的问题。可以说,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心意互通,“叩鸣”才称得上“艺术”。
关键词
孔子;墨子;叩鸣艺术;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冯瑞(1996-),女,山西太原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9-12-03
中图分类号G40-092;B224
文献标识码A
冯瑞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礼记·学记》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1](P177)其意思是善于提问者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首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去加工难处,这样化繁为简,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不善于提问者正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者如同撞钟,轻击则响声小,重击则响声大;待学生从容不迫,再做详解。不善于回答问题者相反。这句话提到了“叩”“鸣”二字,其中叩即问,鸣即答,善待问者如撞钟般,叩小则鸣小,叩大则鸣大,此即儒家所言善待问者。这就是儒家“叩则鸣,不叩不鸣”[1](P177)的教学态度,叩鸣过程也是师与弟子问答对话的过程。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其中叩鸣法是孔子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发问,从而在对话过程中进行启发诱导。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包括政治、道德和历史典籍等内容,有孔子主动发问的,也有弟子主动提问的,这些正是儒家叩鸣艺术的集中体现。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墨家虽不反对孔子的“叩则鸣,不叩不鸣”,[2](P426)但墨子在
教学中却与孔子反其道而行之,他提倡“强说人”式的“虽不叩,必亦鸣”的教学态度,即强调教师主动而非弟子主动。作为先秦时期两大“显学”,儒墨两派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叩鸣”的理解又各有特色,两家的施教态度和方式可以为当下的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儒家“叩鸣”艺术具体表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现象使得教
50
DOI:10.ki.cn21-1500/g4.2020.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