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孰为好学
【画面描述】 一个人站在镜子前正在照镜子,他衣服的前面从镜子里看是整齐的西装,还系着领带,而衣服的后面却打满了补丁。
【寓意点评】 所谓中国式装腔,就是一些中国人为了衣锦还乡,不得不在家乡亲朋好友面前撑面子,装有权、装有钱、装成功人士的现象。中国式装腔的核心是物质,普遍存在于70后、80后。这些“装腔”一定程度上等于撒谎,无可避免地暴露了一些人的虚荣心。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女画(“女”同“汝”,“画”同“划”)
(2)于吾言无所不说(“说”同“悦”)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行
(2)孰
(3)过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名词作动词,把墙抹平)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言语:宰我、子贡
古义: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今义:动词,说话;名词,说的话。
(2)政事:冉有、季路
古义: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今义:政府的事务。
(3)文学:子游、子夏
古义:指能学习掌握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等。
今义: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4)君子学道则爱人
古义:有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判断句)
译文: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
(2)吾以子为异之问(宾语前置)
译文: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人。
(3)曾由与求之问(宾语前置)
译文:竟然问由和求呀。
孔子最喜爱的弟子
一、颜回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做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二、闵损
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向来人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三、冉耕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四、冉雍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厚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五、冉求
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
季氏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两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本板块的内容多为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它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了孔门部分弟子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孔子眼里的“好学生”的内涵。
1.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为什么非常欣赏他?请结合第41章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41章:颜回,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是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认为颜回好学的原因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是指心理修养;“不贰过”,是指行为实践。可见,这里的“好学”不是指纯粹的知识的进修,而是指心性修养和实践,这也体现了孔子要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颜回,31岁即早逝,孔子语气中流露出了深深的哀伤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对颜回的欣赏。
2.第49章,孔子告诫过头或过分的人,做学问和为人应该把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没做到要好一些,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孔子告诫过头、过分的人,做学问、为人应该把握一个“度”。“不及”固然不好,但“过
了”同样有害。但要真正做到恰到好处,是很不容易的。他在《论语·雍也》中曾感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阅读课文48~51,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曾由与求之问
B.古之人不余欺
C.籍何以至此
D.夫战,勇气也
[解析]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是判断句。
[答案] D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百喻经》)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40.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我还怎能责怪、教诲呢?”又说:“最初我对别人,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别人,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