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更新时间:2023-05-31 03:48:27 阅读: 评论:0

这个假期中我打开了《论语》。感觉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都出自《论语》。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论语》一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道理。
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思,受益匪浅。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通过学习《论语》使我眼前一亮,人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同是教师,你可以这么空闲,而我却要劳心劳力地上那么多的课?心中深感不平。而读了书后,我知道:我已过了五十岁,就应该知天命。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你有你的快乐,我也有我的开心,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与世无争。不管这理解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个心得吧。
昨天在一本《国家地理杂志》中看到了国民幸福指数的调查,很多大都市的人虽然物质生活丰富,却并没有满足的感觉,而有些小城镇以及边远地区虽然经济并不发达,但是幸福指数却很高。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丰富却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面对很多给你的不公正啊、打击啊、缺憾啊、不再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每个人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让我在平静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师的我,可以潜下心来品出自己的学习观、交友观、人生观、孝道观。
用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工作,用什么样的心境去对待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事对人的态度。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心态。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心态不同,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人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
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如果我们有时间,多读《论语》吧,《论语》通篇的儒家思想精髓,将使我们收获心灵上的从容淡定与气定神闲。
论语导读学习小结
从古至今,对于孔子的评价都是褒多于贬,现阶段的褒暂且不去考虑(强制渲染的圣人没有说服力),古时人们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就完全是出自真实的情感。孔子的思想体系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孔子自身的为人,言行一致是孔子的标志,也是他一贯倡导的。
说到孔子的思想体系,首先是善与美的统一。诗、礼、乐的培养是孔子很讲究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将美和善插入了政治中,这种尝试是很值得后人借鉴和沿袭的。其次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孔子有很多弟子,这些弟子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世。这种让所有人都接受教育的观念,并且不培养政客只培养君子的思想,是对当时教育理念的冲击。这种从人格道德出发的教育观念使得他成为现代教育学家学习的榜样。
而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政治思想了。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的治国之道。论语中有这样一则对话: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句话孔子是从治国者的角度说的。论语中还有另一则对话: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这句话孔子是从人民的角度说的。虽然两句话说得角度不同,但他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在我看来,孔子的这两句回答,放至今日,依旧适用,只是不知我们如今的执政者是否还有闲心去关心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或许他们连这个念想都没有。当今社会就是有太多邪曲的人被提拔出来,放在了正直的人之上,才会造成百姓的不服从。每个发生群体事件和暴力事件的地方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如此一来,事件一多,执政者对待人民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对人民只有一味的镇压,对腐朽不堪的官员却不进行处理,人民对国家的法律制度自然就不严肃认真了,更别说勤劳朴实的为国家作出贡献了。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为政者对待人民应有的正确态度,而如今,为政者何时能够彻底领会被他们誉为孔圣人的为政思想,就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了。
《论语》论教与学
《论语》中充分强调的重要性。在《阳货》中,孔子有六言六蔽之说。仁、智、信、直、勇、刚是六种美德。一个人崇尚这些美德,努力使自己具有这些美德,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他不好学,就会与初衷相违,不仅得不到这些美德,还会得到愚、荡、贼、绞、乱、狂六种毛病,因而误入歧途。孔子又把知分成三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这些话有某些偏见,但强调学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认真学习,则是不错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强调将学习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文学技艺次之。这正是后世常说的德和才的关系。
孔子的道德修养水平当然很高,但他绝不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更不是后世人们所称的那种老夫子。他多才多艺,坦然地称自己多能。那么,孔子过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技艺是从哪里来的呢?孔子从来也不以生而知之者自许,只是以好学自负。他说自己学而不厌,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过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技艺,来自他过人的好学。我们只要过人地好学,就完全能获得过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技艺。
好学也是不易做到的。被孔子称为好学的人,除他自己之外,一是颜回,二是孔文子。孔子不将好学轻许人如此。
那么,怎样才算好学呢?《学而》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又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好学者必须刻苦学习,不应分散精力,过多考虑改善物质生活。
好学又贵在坚持,不断前进,永不停止。为学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夏也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冉有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至于懒惰不肯勤学的宰予,更是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03:4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76107608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pdf

上一篇:孔子因材施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人民   教育   学习   国家   思想   物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