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第26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a 是《论语》中难得的有情境、有细节的一章。四子侍坐于孔子发生的时间,“一派认为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归鲁后;另一派则截然相反,认
为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b 也有认为发生在孔子周游至蒲时。c 此章系年须三个自洽:一是“四子”
均须成年,方可答孔子问志;二是“四子”与孔子须同在一处,方可侍坐;三是孔子及“四子”所言,从语境分析,应当符合其时各人的经历、地位及心态。试以此考辩先贤时人诸说。
一
李德斌提出,“《侍坐》即是孔子返卫后在蒲地与众弟子的一番谈话。这时已是公元前487年,孔子65岁”。d 吴祥军认为,“这是关于《侍坐》发生时间的最精确的陈述,可惜不知作者从何而知”。e
《孟子·尽心下》: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f 由此可见,曾皙未随孔子周游列国,从现有关于公西华的记载看,也没有发现其随从周游,故《侍坐》当在鲁。
《侍坐》在蒲之说或起于《长垣县志》:学堂岗,在县北十里,相传孔子尝过此。g 明代吴宽《重修学堂岗孔庙记》:“考之《史记》,孔子去鲁适卫,又去而适陈,过匡于蒲。今大名,古卫地也,而属县长垣有匡城、蒲乡,与史所载合。若其北十里有土隆然,曰‘学堂岗’。居人相传孔子与门弟子尝讲学于此,
故名……其寝殿旧设孔子之像,而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谓四贤于此言志”。h 明代汪濬《重修学堂岗记》:学堂岗者,相传孔子讲道之所,考之县志未详,《一统志》又
作者简介 萧维民,广东省委机关干部。
a 杨伯峻:
《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7-118页。b 叶罕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考论》,《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c 李德斌:
《谈〈侍坐〉章中孔子的“喟然而叹”》,《安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d 李德斌:
《谈〈侍坐〉章中孔子的“喟然而叹”》,《安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e 吴祥军:
《〈侍坐章〉疑点释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f [清]焦循注:
《孟子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602、603页。g 《长垣县志》上册卷4,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宁波天一阁明嘉靖藏本,第29页。
h 《长垣县志》下册卷9,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宁波天一阁明嘉靖藏本,第31-32页
。
2021年第2期
萧维民
[摘 要] 关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发生时间,古今学者有不同说法。本文从孔子及其四
位弟子的年龄经历入手,论证“四子侍坐”之年可系于鲁定公十二年冬与十三年春之交。
[关键词] 四子侍坐 孔子 系年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21)02-0036-07
《论语》“四子侍坐”系年考辩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未有载,然则此地胡而得此名哉?a明代之前,唐宋之《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等亦无相关记载。孔子如在蒲地讲学,未必只有子路等四子侍坐。吴宽前文“四贤于此言志”后尚有“虽无所考,不敢遽废。若子畏于匡,颜渊后;至蒲,子贡治辔,二贤固可考者而遗之,可乎?乃增设其像,为六”b之语。可见,《侍坐》之地不在蒲,时也不在孔子65岁。
孔子在鲁定公十三年离开鲁国,子路、冉有从游,冉有在鲁哀公三年回国,子路随孔子在鲁哀公十一年归国。曾点、公西华未随孔子周游列国,故《侍坐》章不可系于孔子周游列国时。
二
胡仔《孔子编年》系《侍坐》于鲁哀公十二年。c杨义《论语还原》:仔细给这段文字把脉,观其脉相,推知此事发生的时间应在孔子周游列国、自卫返鲁的一、二年间,很可能是翌年上半年。只有这个时期,孔子才有可能自称老不堪用,却坦然启发诸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到卫国当过蒲邑大夫已经有点谱,但觉得蒲邑过小,急于有“千乘之国”施展抱负;曾点已过知天命之年,更愿意“上下与天地同流”。至于孔子早期设帐,不可能有如此阔达的言论,也不能自称老;当鲁国司空、司寇,进入政务繁忙操作,不会有海阔天空地言志的闲心;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不会有这份清闲;返鲁二、三年后,季康子、鲁哀公冷落孔子,孔子怒斥冉有为季氏敛财,冉有再来侍坐论道,气氛就可能多了几份焦虑,几份苍凉了。杨义断言“系于其他年份,均不能安”。d
试以冉求验证侍坐不在鲁哀公十二年上半年。《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记冉求两事。
1.哀公十一年春,齐为鄎故,国书、高无㔻帅师伐我,及清。季孙谓其宰冉求曰……冉求帅左师。师及齐师战于郊,师入齐军,右师奔,齐人从之。师获甲首八十,齐人不能师。宵,谍曰:“齐人遁”。冉有请从之三,季孙弗许。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e
2.哀公十一年冬,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f《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g
孔子归鲁缘于冉求。鲁哀公三年,季康子召冉求。“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h哀公十一年,齐伐鲁。“既战,季孙谓冉有曰:‘子之于战,学之乎?性达之乎?’对曰:‘学之。’季孙曰:‘从事孔子,恶乎学?’冉有曰:‘即学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圣,无不该,文武并用兼通。求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季孙悦。”“季康子问冉求之战。冉求既对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用之则有名。’康子言于哀公,以币迎孔子。”i
冉求自鲁哀公三年仕于季氏,至哀公十一年,拒强齐、迎师归国、用田赋,于鲁国、于季氏、于孔门,都是大事。孔子在哀公三年冉求归国时就说:“鲁人召求,非小用也,将大用之”;j哀公十一年又说:“人之于冉求,信之矣,将大用之”。k《论语》载“子路使子羔为费宰”。l季氏宰子路就能任用季氏的费邑宰。冉求已任季氏宰多年,在鲁哀公十二年威望甚高,志得意满,如谈理想志向,怎愿屈就小
国呢?不会说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a《长垣县志》下册卷9,第34页。
b《长垣县志》下册卷9,第32-33页。
c [宋]胡仔:《孔子编年》卷4,《四库全书》本,第18页。
d杨义:《论语还原》,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73-274、901页。
e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1449-1452页。
f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458页。
g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14页。
h [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27页。
i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第471、494页。
j [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第1927页。
k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第494页。
l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17页。
以俟君子”的话来。这样的说法显然不符合当时冉求的身份。
《侍坐》不会在鲁哀公十二年之后,鲁哀公十一年之前孔子师徒五人既有周游列国者,又有在鲁者,故《侍坐》章不可系于鲁哀公之世。
三
《侍坐》章既然不在孔子周游列国后,则当在其前。《史记》《孔子家语》均载公西华少孔子46岁,a李启谦据此认为:孔子开始访问列国时,公西华才12岁,不可能谈什么志向,所以不可能是在访问列国前说的。b如此,公西华年龄需加以考证。
钱穆《孔子弟子通考》引崔述:“子路少孔子九岁,冉有少二十九岁,子贡少三十一岁,公西华少四十二岁,年之相隔太远,恐未必尽然”;又引金鹗《求古录礼说九·孔子弟子考》:“《论语》子华使于齐,冉子与其母粟五秉,即夫子之粟。此盖夫子为司寇时,故有粟如此之多。又与原思为宰同时,故类记之也。若少孔子四十二岁,则是时方十二三岁,安能出使乎?四字或为三字之讹”。钱穆又说:孔子使子华,何须冉有季氏之粟?c此说失之牵强。子华出使是鲁国之公事,何必取孔子之私粟?如取孔
子之粟,师徒讨价还价,成何体统?孔子还讲“周贫不继富”大道理,斯亦置圣人于何地?纵取孔子之粟,原宪时任孔子家宰,何须冉求办?且《论语》记事并非以时为序,实难由原宪、子华两条位置相近、类目相同而认定两事同时。
清人杨方晃《至圣先师孔子年谱》卷首之《年谱·阙里志原本》记载:“孔子四十二岁,鲁昭公薨,定公立,是年弟子公西赤生”,其下以注:“赤在孔子三十三岁生”。d试以《论语》记公西华事证其少孔子32岁。
1.《论语·先进》第22章记子路、冉有皆问“闻斯行诸”。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e
此问之时,子路“有父兄在”。《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孔子曰:“何不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f
子路又字季路,至少有伯、仲两兄,子路言“寡兄弟”,则其两兄皆先姊死,以子路两兄一姊,其父如孔子20岁始生子,享年73计,子路少父30岁左右,大约43岁时其父卒。《孔子家语》《说苑》记载子路言“亲没之后,南游于楚”,g则其“亲没”当在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周游之前,最迟不过子路45岁时,两种推算吻合。如公西华少孔子42岁,子路45岁时,子华12岁,还未入孔门。孔子归鲁时,子路60岁(
其父90岁左右,“父兄在”就成问题),冉有40岁且位高权重,岂会再问“闻斯行诸”?以此观之,公西华当少孔子32岁,此问在子路43岁前,子华不足20岁,冉有20岁出头。
2.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h 据《左传》,鲁哀公十一年齐鲁两国交战后,在哀公十一至十四年均无齐鲁交聘之记载,至哀公十五年“冬,及齐平。子服景伯如齐,子赣为介”,i公西华长于礼仪,子贡长于辞令,此时两国关系不好,自然用子贡为宜,而次年孔子去世。以此观之,孔子返鲁后去世前,公西华没有出使齐国的机会。如
a [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2217页;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第439页。
b李启谦:《对研究孔门弟子的几点认识》,《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
c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92页。
d《先秦诸子年谱》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
e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16页。
f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第535页。
g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第87页;[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9页。
h杨伯峻:《论语译注》,第54页。
i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480页。
公西华少孔子42岁,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尚幼,《论语》此则记载就难以坐实。倘公西华少孔子32岁,参与齐鲁交聘,应在夹谷之会前后。《左传》:“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齐人来归郓、、龟阴之田”。a定公十年,孔子52岁,公西华20岁,作为“小相”没有问题。其使齐,或在其春“及齐平”,为夹谷之会做准备;或在夹谷之会后落实“归田”。冉求时年23岁,出道未久,作为季氏家臣,向主持“及齐平”事的大司寇孔子为公西华之母请粟。倘若公西华少孔子42岁,纵在哀公十一年后使齐,冉求已为季氏宰,又何须就此等事请示国老孔子?
3.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b
《孔子家语·弟子行》中子贡称:“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
行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c《左传》未记载公西华,说明他在外交上并无过人成就,正是由于孔子的极度赞誉,公西华才在门人中和社会上享有威望。
孟武伯在哀公十五年嗣立,孔子次年就去世,则此问应在嗣立未久之时。此时子路、冉求名望已隆,如公西华只有29岁,孔子回国未久,纵使一再赞许,也怕是声望未著,孟武伯恐怕不会三人并问。
《孔子家语·终记解》记“孔子之丧,公西赤掌殡葬焉”。d倘若孔子逝世时公西华才31岁,在一众“先进”弟子面前,他又怎样能“掌殡葬”?故此,钱穆认为,“《檀弓》:‘孔子之丧,公西华为志’,时年四十一”。e
考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多有将“四”与“三”混淆的例子。如澹台灭明,《史记》记“少孔子三十九岁”,《家语》记“少孔子四十九岁”;有若,《史记》记“少孔子四十三岁”,《家语》记“少孔子三十三岁”;樊须,《史记》记“少孔子三十六岁”,《家语》记“少孔子四十六岁”。f其原因应是“三”与“亖”或“卅”与“卌”形近而致误。清人徐鼒指出:“王肃伪《家语》云‘颜渊少孔子三十岁,二十九岁而发白,三十一岁早死’,盖据《史记》而妄增之。阎百诗、毛西河、江慎修诸儒,据颜渊从夫子事迹考之,谓颜渊卒当孔子七十一岁,非六十一岁。古二、三、亖易混,‘二十九岁而发白’,当是‘三十九岁而发白’,‘三十一岁早死’,当是‘亖十一岁早死’。此语可谓破千古之惑,不独二、三
、亖字易混,且汉石经三十字作‘卅’,四十字作‘卌’,唐以前经典多用之,安知非‘廿、卅、卌’之讹邪?”g
四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侍坐》章当在子路为季氏宰之先,今姑以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当堕三都之前一年。”h其《孔子传》:“此章问答应在孔子五十出仕前。孔门讲学本在用世,故有如或知尔之问”。i试分析孔子为何“喟然而叹”以证其非。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a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378页。
b杨伯峻:《论语译注》,第43页。
c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第137页。
d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第465页。
e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92页。
f [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2205、2215页;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223、224页。
g [清]徐鼒:《读书杂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5页。
h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92页。
i钱穆:《孔子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0页。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a胡仔将此系于定公五年,时阳货囚季桓子,盟而释之,由此益轻季氏,而欲孔子为之助。“鲁君臣上下皆失其正,孔子不仕”。b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以费衅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不果往。c《论语》亦记此事。d 孔子不齿阳货,不愿依阳货入仕,但又欲赴公山之召。司马迁揭其心态:“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正在盛年的孔子,怀瑾握瑜,极思出仕以行其道。
孔子为何“与点”?此是历代先儒注《论语》之一大公案。对此,有人总结为“郊游浴水说、修禊祓除说
、雩祭求雨说”等三种解释;e有人总结为上巳祓除说、雩祭说、游春说、为师说和太平社会说等五种解释,f与“志”典型相关的有两种。
一是为师说。刘宝楠《论语正义》:汉《唐扶颂四远》:“童冠,抠衣受业。五六六七,化导若神”。此以童冠为曾点弟子,是《鲁论》之说。g
二是太平社会说。朱熹《论语集注》: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之将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即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h朱熹之解与本章问志之主题相去甚远。钱穆说:《论语》本文“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凡10字,朱《注》化了137字,凭空发挥了一大篇理论。i
有学者将其简要概括为:孔子问志,子路大意为“我有管理好一个中等国家的才能”,冉有“我有管理好一个小国的才能”,公西华“我不敢说我有什么才能,但我愿意学习,甘愿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官”,曾皙“我的志向不在从政”。j
试想,倘若《侍坐》在孔子50岁出仕之前,带着几个成年和未成年的学生,在野外走一走,谈谈理想人生,又有什么难得,孔子有何可叹息?“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此时孔子甚至连公山之召都想去,还会“与点”么?倘若《侍坐》在堕三都前一年,孔子相夹谷之会,取得极大成功,乘机
进取,“堕三都”。此时与弟子“言志”,踌躇满志的孔子不会思行退隐而有“与点”之叹。
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列国之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k但终生不得适其志行其道。孔子“喟然而叹”,似应为曾经沧海,由其从政经历得失而来,此叹或为其仕鲁初试牛刀即受挫而发。
五
《侍坐》章可系于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冬与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之交,主要依据如下。
1.《孔子家语》:孔子相鲁,齐人患其将霸,欲败其政,乃选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饰而舞容玑,
a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78页。
b [宋]胡仔:《孔子编年》卷2,《四库全书》本,第6页。
c [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第1914页。
d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81页。
e陈晨捷:《〈论语〉“侍坐”章曾点之志辨诠》,《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f鲁洪生:《〈论语·侍坐”〉曾点之志本意考辨》,《学术论坛》2008年第3期。
g [清]刘宝楠注:《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260页。
h [宋]朱熹:《大学中庸论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i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51页。
j杨树森:《〈论语·先进〉“侍坐”章辨疑两则》,《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k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