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目的要求:
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积累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3. 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法。
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
难点:孔子的主张。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专题”经世济民”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2.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 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 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感受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5. 研析课文,边理解边背诵
⑴.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
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孔子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接下来,“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
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5)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不料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
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
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6)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7)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8)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6. 根据刚才所讲的内容,请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全文。
7.质疑问难
•一问: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两种猜测:
•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
二问: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三种可能:
•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
•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
•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
8.积累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欤
古今异义词: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有国有家者 “国”
诸侯统治地 “家”大夫统治地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君子嫉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名作动 ,找借口/找托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是社稷之臣也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 过故人庄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何以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则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远人不服
特殊句法
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状语后置句: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宾语前置句:
A)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过尔与?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B)何以伐为?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
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须前置]
9、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归纳总结
思想内容方面:
表现孔子的文德治国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写作技巧方面:
对话体;
以理服人、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的辩驳艺术。
(若时间允许,再听一遍录音,加强印象)
四、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先王封国 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邦城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孔子驳斥冉有 引用周任之言
比喻论证说理 冉有非称职之臣
孔子再驳冉有: 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一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对话的背景事件
二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三问: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骨地表白?
四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哪三条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理由有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