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传承经典作文以子路曾皙冉有发言稿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记载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论语》、《论语》中的《公冶长》等十篇。它们都出自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口,记录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间,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成书以后,大约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才由孔子的孙子子思编定。因此,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些人所说的话虽然不多,却句句都很精彩,每句话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令你感觉到受益匪浅。读完了《论语》之后,仿佛自己穿越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当时的圣人共同探讨着关乎治理天下的人生哲理,品味着那特殊的文化气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实除了孔子,还有许多古圣先贤也常用这种方法教导后人。
其中记录了孔子及弟子言行,以及他们的哲学观点的书便是——《论语》。我最近正好读完了这本书,并且对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谈举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发现他们的做人原则非常简单,即“仁爱”二字。
首先从《论语·公冶长》篇里我们可以看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一段话。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告诉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别人自然会跟随效仿。另一位弟子冉有请求去见一下自己的老师,但遭到了孔子的拒绝,因为当时季氏家族势力强大,各诸侯国君又惧怕季氏,加上冉有此次前去是代表鲁国而来,孔子担心冉有与季氏结盟会损害鲁国利益,也因为那些诸侯已经答应将女儿嫁给季氏,这样反倒会使鲁国陷入困境。所以孔子没让冉有去拜见自己的老师,他鼓励冉有要有勇气,面对权贵毫不畏缩。孔子的目的也是希望冉有能够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而不是投机取巧。
在《论语·宪问》这篇文章中孔子向学生介绍了几个人,这些人无疑都是高尚的。例如颜渊和仲弓,前者曾与孔子坐在一起交流,仲弓甚至连站立的地方都没有。而孔子对他们却十分推崇,尤其是颜渊。据说有一次颜渊躺在地上休息,孔子也与之相同,并称赞他的行为,认为他真的具备仁者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