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

更新时间:2023-05-31 03:18:05 阅读: 评论:0

《论语》
《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记述孔子的言谈行事的一部书,但它以记言为主。虽然这部书也记载了孔子的某些活动,但他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所以它
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孔子,名丘,宇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她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生活在所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度的末期,曾经周游列国
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来挽救所谓天下的危亡。   
  孔子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同时也讲“礼”。他对 “仁”字曾经
作过许多解释,但是“仁”的基本的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在《论语》的《颜渊》这一篇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他还说过:“仁者,人也。”这句话不见子《论语》里面,而是在《礼记·中庸》篇。就是说,“仁”,也就
是人的意思,人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说我自己不愿别人怎样来对待我,我也就不要用来对待别人。他还要统治者能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他主张让统治者能够节约用度,要爱惜财力,而且同时也要爱人、爱护劳动力’、爱护人力。“使民以时”,意思是说役使人民的时候,要按一定的时候。古代是以农业为主, “使民以时”,就是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去役使老百姓,实际意思就是说,让他们能够顺利地生产,让他们衣与食有所保证。同时,他还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就是沉重的剥削、残酷的政令害人比猛兽老虎还要厉害,这是谴责暴政。他还反对奴奴隶殉葬的制度。他曾经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也不见于《论语》,是《孟子》的《梁惠王上》弓I的。“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仲尼就是孔子。“始作俑者”,第一个作俑的人。俑,是用木头或者用陶、用石头做的假人,做的偶像。孔子说用这个东西来殉葬的人,“其无后乎”,是没有后代的,实际上是说断子绝孙的。他是很恨这种人的。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用奴隶殉葬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后来,,这种殉葬制
度渐
渐少一些了,就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埋在地下,象征殉葬。但是孔子也是不赞成的,所以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由此可知,他所主张的”仁“的思想,是包含着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因为奴隶社会是把奴隶看作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是可以任意出卖甚至任意杀害的,是不把人当作人看待的。从孔子的一些话来看,他是要求把人当作人。由此出发,孔子就要求对当时的奴隶制度政治作某些改良。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在
当时说来,还是有开明的一面,具有进步性的。但是,孔子除了主张“仁”的思想以外,他也提倡“礼”。“礼”的基本作用就是要维护1日有的等级制度。他不想彻底破坏旧有的奴隶制度,当他把“仁”的思想具体化到君臣人伦关系上去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孔子既讲“仁”,但是同时又讲“礼”。在≤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句话是很有名的,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已”,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意思。“复礼”,是说把不合于礼制的言行纳入礼的觌范。因此,他讲“仁”、“仁者爱人”,但他也并不是讲人人平等的意思,而是要在维护1日的等级等级制度种大前提下,要统治者能够行一点“仁政”。也就是说,反对苛政,反对
过分的横征暴敛,反对草菅人命。任意杀害百姓。但是人民也要守礼,人民也不能犯上作乱。所以他要求“臣事君以忠”,在下的人对于君主还是要忠的。所以说穿了,这个“礼”也就是要各守本分。 我们说,他这样的思想,实际上是想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改良色彩,但也有保守的一面。但是,孔子的这种思想和主张,主张“仁”,主张“礼”,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腐朽透顶的奴隶制,在当时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历史要前进,就要摧毁奴隶制度。可是孔子却认识不到到这一点,因此他就周游列国,但是又到处碰壁。他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伺》篇);就是他采取的态度,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他明明知道他的学说很难被人接受,但是他还是要“为之”,还是要去宣传,还是要去推行。他的态度是很积极的,而且应该说还是很感动人的。但是他在政治遭遇上确实是个失败者,他一生 除了仅仅在鲁国做丁几个月的司寇(管司法的官)以外,一辈子都是以讲学授徒来度其一生。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完全施展他的抱负,他的主张并没有被当时的诸侯国家所接受。但是,孔子在当时文化的发展上,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首先,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曾经提出“有教无类”,就是说凡是到他这里来跟他学习的,他就一律教,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贵族还是非贵族,只要你肯学,他就教。他是第一个以学者的身份来聚徒办学的人,这样就使从前掌握在宫府的文化普及下来了。因为孔子以前,只有贵族子
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以私人的身份聚徒讲学,”就不局限在贵族子弟,这样就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得到一定的普及机会。孔子一生的弟子是非常多的,据说他曾经有过弟子三千多就是听他讲过学的人一共有三千人,其中与他关系密切而又比较有名的一共有七十个人,七十个大弟子。另外,孔子还认真地整理和研究过古代文化,在这方面也作过很大的贡献。《论语》这本书所记述的,就是他平时跟弟子们一起讲学论道的一些言论。在班固《汉书·艺文志》这篇文章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述: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说,在孔子讲学的时候,听他讲学的弟子都曾经对他的言论进行过一些 记录。“夫子既卒”,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死了以后,他的门人就“相与辑而论纂”,把这 些言论编在一起。“故谓之《论语》”,所以这本书就叫做《论语》,实际上,《论语》就是论学的语录的意思。《论语》这本书,从内容性质上说,它是属于一部语录体的思想学术著作。但是,由于这些语录的记述者们,就是他的弟子们,在记录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的话的时候,是用当时基本上—接近口语的—语言来记载的,因此就比较生动,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而且在记载的时候,对于某些仪态举止、说话时的感情口吻、以至于说话时的音容笑貌,也都作了一定的描绘,因此,就很能够显示出这些人物的性格以至于他们的感情。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①颛臾——鲁国的附庸国家,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
村,当是古颛臾之地。     
②有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有事”即指用兵。 
③尔是过——不能解作“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的(像尚书康诰“朕其弟小子封”只是极个别的例子)。这里“过”字可看作动词,“是”字是表示倒装之用的词,顺装便是“过尔”,“责备你”、“归罪於你”的意思。 
④东蒙一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 
⑤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⑥费——音bei,鲁国季氏采邑,今山东费县西南七十里有费城。
⑦舍——同“舍”。 
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和“均”是从财富着眼,下文“均无贫”可以为证;“寡”和“安”是从人民着眼,下文“和无寡”可以为证。说详俞樾《群经平议》。 
⑨萧墙之内——“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字从肃得声)。“萧墙之内”指鲁君。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政治,和鲁君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藉有利的地势起而帮助鲁国,於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孔子这句话,深深地刺中了季孙的内心。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03:1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74285608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pdf

上一篇:论语简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意思   颛臾   讲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