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共十篇

更新时间:2023-05-31 03:12:39 阅读: 评论:0

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一)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
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可以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余姚市高风中学高二:黄佳恩
我眼中的孔子(二)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他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国外人都知道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没错,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五经》中。他的思想、学说堪称精华,他的作品为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的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何尝不是高尚的吗?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论语》,本书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
个性。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再是孔子的教育贡献。别小看了这贡献,从中还能知道许多类。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因此孔子把知识移植到民间。而他的教学目的是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他们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希望他们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孔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助人为乐,和所有人和睦相处。这样既学习了先人的好品质,又可以让社会和睦,更上一层楼!
我是从心中极度喜欢他的,从他的文雅名字和温顺的学说。那些对他不满之人,归于"人言可畏"!我相信孔子,不仅生在过去,更后在未来,一定还是永恒的!
我眼中的孔子(三)
在现代中国有许多名人,在古代中国同样有许多名人。今天,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随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来了解闻名世界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我给大家讲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一天,孔子的马不小心吃了农夫的庄稼,被农夫扣了下来。因为孔子觉得子贡口才好,所以就让他去讨回马。子贡对农夫说:“这可是我们远近闻名的孔子的马,你还敢扣下?快还我!”接着还讲了一连串的大道理。可是农夫还是不还。孔子又请马夫去试一试,马夫对农夫解释道:“我们的庄稼和你们的
庄稼长得一样,所以马也分不清了。你能把吗还给我吗?”不一会儿,马夫便牵着马回来了。子贡问孔子:“我为什么不能要回马?”孔子回答道:“因为你还缺少智慧。”
从这个故事,我懂得了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知识要活学活用。
我眼中的孔子(四)
我去过孔子传播思想,教育子弟的圣地——曲阜。或许由于相隔的时间太久了,我只记得孔府比皇宫还高的门槛;孔庙的满园银杏树,孔林的子贡手植树和旁边那块使我流泪的石碑;还有那条在树荫下长一华里的路,路的一边种了73棵树,代表孔子享年73岁,另一边种了72棵树,代表孔子三千弟子中的72贤人。
但是是我永生难忘的是那一股如烟雾般飘渺的书香,和那一片让人不忍破坏的宁静。我现在才明白孔子对人的教育意义绝非只在《论语》之中,还有那种好学勤奋的精神和气沉丹田、平静祥和的气质。我曾经十分崇尚墨家思想,因为我认为“兼爱、非攻”比孤零零的一个“仁”字更富有血性。
我觉得儒家学说太中庸了,有时表现出一种懦弱。随着我理性思考能力的提高,我意识到虽然“儒”和“懦”两个字很相像,但他们的意思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了解到,墨家思想是从儒家思想中分离出来的,它们的本质都是躲避争端,崇尚和平,它们可以融为一体。其实儒家思想并不难理解,就看
你怎么看它。我以往的看法有些消极,实际上儒学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大度和宽容,宽容并不等于懦弱,具体来讲就是:不是争不过,而是不喜欢争斗”。
在我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上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性格沉稳、天资聪颖、顽强固执的人。但是,他的灵魂却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每次我读时就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在我看来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天下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吗?
我眼中的孔子(五)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人们提起孔子,还总是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因为,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并且渗透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孔子是中国人不可能绕过的一个人。每个时代,几乎无可避免地要拿孔子来说事儿。从惶惶周游列国到确立一家之说,从儒术独尊,圣人师表,到打倒孔家店,大型祭孔活动,孔子就被装扮成
各色人等登场,或神化或妖魔化。去后种种褒贬热闹,与孔子其人究竟何干且放置一边,单说我对孔子的态度,六个字便可概括:信其道,敬其人。这两句,为因果关系,顺序不可颠倒。
孔子一生,办成了三件大事:教书育人、传播学说、修撰典籍。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方法是推己及人,曾子对此有所延伸,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梁漱溟先生则说:"孔门之学乃为己之学,而己又是仁以为己任的己,此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孔子之所以将整整十四年时间都花费于周游列国,虽凄凄惶惶,席不暇暖,却执著一念,从未畏难停步,明知难为而为之,是想以此创立一个富足和谐、文明有序的理想社会。"童年之苦寒、成长之艰辛、游说之落魄、晚年之孤寂"构成了孔子的生命色彩。
孔子,无疑是一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然而,落空的理想并未让孔子放弃宣扬自己的学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的杰出正在身处困境仍能心怀天下。从政理想这扇门被关上了,十四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不过,孔子却幸运地打开了教书育人这扇窗。
孔子晚年致力于私人讲学,有教无类。他主张士人贤者干政,他的很多弟子因此都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开战国时期及秦以后的"布衣卿相"之局,这在中国的教育、政治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郭沫若曾言: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级中的先驱者。孔子立场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这样的见解,是中肯而客观的。
我眼中的孔子(六)
亲爱的妈妈:
提笔给您写信,还真的有点不习惯,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在这属于您的节日里,我有很多话想对您说。妈妈,节日快乐!为了您的儿女,您辛苦了!我真得很谢谢您!妈妈,我永远永爱您。儿愿妈妈年轻健康;幸福快乐,永远永远……
妈妈,我感谢您能让我来到这个五彩缤纷充满温情的世界,来品尝人过的酸甜苦辣,很感谢您让我的到如此多的教育。也很感谢您将我抚养成人。感谢您将我带到了这个童话般的世界,让我品尝到了人生过的五味,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了解了世界万物。母亲呀,您真伟大!您是我一生的恩人。
有些事是很容易忘掉的。但有些事却总是难以从心头抹去。中考成绩出来时,我落榜了未能如您所愿考入重点高中。当时我觉得很自卑,为此郁郁寡欢。失望;苦闷,充斥着我那颗已冰冷的心,我觉得自己成了社会的弃儿。我所面临的事实就是放弃学业。当向您提起放弃学业时,您恼火了,再困难,也要让你有文化,就是砸锅卖铁,卖房子,也要让你读,人没有知识处处都受罪!
此时我已感受到了您传递的殷殷母爱,您的鼓励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和信心。实话告诉您吧。其实我又何尝不想读书呢?我对自己还有很高的期望。我不忍心看见你和爸爸为了我们操劳半生,黑发变白,费尽心血。听了您的叨唠,那天我整夜未眠,一直在想如此的母爱,能让人醉在其中;如此的母爱让人为之而振奋;如此的母爱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我还能忍心让您再失望吗?
妈妈,您的唠叨一直催我奋进,在我眼前常常出现您整天不顾劳累工作的身影,这些令我丝毫不敢懈怠,常晨曦苦读。妈妈,您的鼓励及安慰,总能让我在逆境中找到自我,让我在纷杂的尘世中永存那份做人的品性,不失那份人之初的纯真。
妈妈,您对我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平静了我心中的烦躁;是秋日里的一串硕果,指引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您对女儿的爱,无处不在!妈,我爱您,永远爱着您!永远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我对您那深深爱。
妈妈,感谢您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教我与困难作斗争,教会我无数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十多年的学习中再没感到过疲倦,是您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劳累。
我应该感谢您,是您教给了我学习和生活的意志,鼓励我继续学习。母亲,你虽是一个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母亲,而在我眼中您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母亲。妈妈!您勤劳一生我将您对女儿的心深深地埋藏于心底,您对女儿的关怀,女儿将牢牢铭记在心,我永远爱您,亲爱的妈妈!
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真伟大!
此致
敬礼
爱你一生的女儿:王兰木
我眼中的孔子(七)
万世师表,一代圣贤,他在中国历史里留下绚丽一笔。身高近九尺,但以“儒”之思想给中国后生留下更伟岸的背影。百家争鸣,由他为首的学派思想经久不息,在泱泱华夏流淌千百年。时至今日,仍不少蓬头稚子摇头晃脑念着:“子曰……”。十四年成长履历,当我捧起《论语》将目光从字面看得更深时,我方知我已与这位前辈跨越千年时差,进行了一次会面。
当孔子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便认定他为好学之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执着。他对学问的态度,好比苏轼对写文章的态度,皆是以此为乐,淋漓酣畅。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言犹在耳,我仿佛能看到孔子说出这句话时嘴角自然含笑的样子。即使是“温故”,他也可“温故而知新”,并以此为喜为荣。而在我的学习生涯里,“温故”这一行为仅仅体现在备考期间,至于能否“知新”更得另谈。因此我笃定,有比孔子学习刻苦的人,毕竟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的佳话流传至今的不在少数,但比孔子热爱学习的绝对少之又少。但孔子对学习之热爱又让很多人不解,比如其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把对学问的追求看得重于生命的态度令许多人难以理解,现今的社会中这种人的存在也屈指可数。这种态度我虽然并不能切身体会,但仍然觉得十分值得尊敬。
“见”他第二面,我便从他身上侧写出“恪守本分”四字。孔子的为官之道,可以称之为一股清流。中国历史悠久,即便是最近的王朝——清朝,一些政治行为、制度在我们眼中都荒诞可笑不可理喻,而孔子所处的那个久远的时代,他的思想在当代人眼中的形象可以同当代人对十九世纪的达尔文认知相提并论——都展现出了与当时时代完全不符的先进。孔子的许多为官为政的方法在现如今很多人看而言都仍奉为金科玉律去学习去遵守。他的方法在我这里,自认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若在其位,必将事事处理周全,为大局不为小我。此处尚且不谈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民理论,只这小小的尽职尽责不多过问与自己无关之事的行为便足以让我反思自省了。有时我们贪图的太多,实力却配不上达不到,我们却常常将此等失败怪罪于“命运捉弄”。这时不妨想想孔子所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矣。”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达到自己所要求的一切或想得到重用前,应先审视自己有没有能力胜任。若有,便自信的去大放异彩惊艳众人。若没有,便先守好本分,打磨自己。
也许下次再见这位老者,我还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这也便是《论语》的魅力、思想的魅力、孔子的魅力了。他在我眼中有千百面,谨言慎行、仁慈和蔼、求知若渴……等等,都可以来描述他在我心中、眼中的形象。但我每读一遍他所说过的言论都会有所启发,我自认我年少,不可一眼看透孔子这位“两千多岁”的前辈,因此也仅仅详尽细说他于学业、于为政上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与认识。这样的孔子,在我眼中是耐人寻味探索的,也值得我捧书深醉其中。
我眼中的孔子(八)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
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
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可以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我眼中的孔子(九)
纵观孔子一生之理论,拨开三千年积厚的封尘。通过《论语》,我们品读到一个纯粹的孔子。抛开世俗的层层评价,不要让那些主观臆断的想法或好或坏占据你自己的脑海。终了,你会发现那位可敬的“先生”正微笑着,垂眉俯腰,立在你面前,就看你怎样评价他了。
于我而言,世间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圣人存在。孔子德高望重,自然被誉为“圣人”,而我认为将他看作圣人实并不利于理解他的形象。他其实是一位真正的入世者,一位永远的实用主义者,对仁、礼、义都有别样的逾越时代的理解。也难怪颜渊说:“夫子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的学问也如实上升到了唯物主义哲学之境,给人越学便越会发现柳暗花明之景之感。
孔子的思想在于仁、在于民,君为舟民为水。他讲求“愚民思想”,虽利用民以为事,但更是恤民抚民的。这很好地克服了君贵民轻的礼节表象给予人民的心理压力,“愚民”便是“节用爱人”,同时又“使民以时”,而“使民”时又不会告诉他们;“今天12点收工,放你们一马!”而是要体察百姓,让百姓感到平等,从而使百姓在心理安定时甘心为国效力。这“愚民”之思便是儒家之“仁”的体现。如孔子所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精明者与政客总有精神上的明争暗斗,那便不可使知之从而消除。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儒学仍追循着爱仁,但实则并不是乌托邦,而是一种入世的政治实行方法。
有人说:孔子的言论是刻板的,道家才是大智慧。而我想说:孔子的言论是美德与高尚的精神支柱,
影响着中国社会上千年的思想和文化。如果说道家只是单纯顺其自然而已,那只适用于个别“有道明君”。只有懂得道法自然之真谛的人,才会运用无为而治,它只是个人境修的工具与精神主导,并不能实用地治以国为。若说孔子的学说有一定时代局限性,我完全赞同,因为德与礼的基准标志总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潮汐左偏右移。到宋朝的儒学便是在一群主观的固执的顽赖手中将仁者智者的山泉冰封在了模子里。
孔子是极其客观的一个人,所以我们也要客观看待孔子。从一生的概括上,夫子对他自己每一个阶段的描述都不无道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我认为,他真正的学术发展是从他四十岁而始的。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虽然,从一定意义上,孔子的学习从二十余岁便开始了,但为后世所用的那些人生至道和价值准则,都是要从四十不感之年悟通的。毕竟,人逐渐变年长,人生观与心境也变得愈加开拓、自然了。“不惑”之意并不是无事不通了,而是指有了自己的经验与判断力,有了对于至道、人生的接受力与独到理解了。而“知天命”便是孔夫子对于自然的坦然接受的体现。不会再有强烈之情感,而是更加理性,明白了人生之归途。正如他说:“未知生,焉知死?”他正是明白了人生之价值与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03:12: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739591854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眼中的孔子共十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眼中的孔子共十篇.pdf

标签:思想   学生   没有   学习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