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 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荀子·大略》),“常食藜藿之实”(《说苑·建本》)。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为人豪爽,自述其志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治长》)。性格耿直、好勇、果敢、鲁莽,孔子常以“由也好勇过我”(《论语·公治长》),“由也果”(《论语·雍也》),“由也 ”(《论语·先进》),“野哉,由也”(《论语·子路》),“子路,行行如也”(《论语·先进》)等语来评论他。子路有轻视学问的倾向,认为“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因此孔子认为他在学问上“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提醒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听到了就要去实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治长》),意即当听到了一件事,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怕再听到另外一件事。
子路经常跟随孔子之后,时时保护孔子。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如孔子在处理南子、公山弗、佛 等事情上,子路就表示出自己的不满;认为孔子讲为政“必也正名乎”是“子之迂也”
(《论语·子路》)。孔子对子路的直率也比较了解,所以虽然经常批评他,但又承认,“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甚至认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论语·公治长》)。
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被孔子许为其“政事”科的高才生,认为:“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论语·公治长》)子咱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先进》)认为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得道理。
子路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宰臣,协助孔子“堕三都”。后从孔子周游列国,曾厄于陈、蔡,以后由卫返鲁。据说曾治理蒲地三年,颇有政绩,孔子“三称其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小邾国的射来投奔鲁,声称宁与子路相约而不与鲁国盟誓,遭到子路的回绝,认
识这样做是“不义”的。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遭到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继冠缨时,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左传·哀公十五年》)。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唐玄宗时,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
9、曾参
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之先祖为夏少康之子曲烈,封于曾阝,经四传而至曾参。曾参父曾点亦受业于孔子,曾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洒脱志向而得到孔子赞许,谓“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为人性格内向,处事谨慎。比较迟钝,孔子曾评价地说:“参也鲁。” (《论语·先进》)但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怒之道”是他首先揭示出来的(《论语·里仁》)。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 (《论语·学而》)。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扬仁道,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强调“君子”应该“动容貌”、“天颜色”、“出辞气”,而且“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 (《论语·泰伯》)。同时,他又主张“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考虑问题不要越出自己的地位,甚至还要“犯而不校” (《论语·泰伯》),纵被欺侮也不去计较。
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被升格为儒家经典。《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一般认为《大戴礼记》中有十篇是从《曾子》而来,亦多是阐发“孝道”的。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
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升主。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此文结束】
周敬王40年 楚惠王9年 卫庄公1年 辛酉(公元前480年)
〇子路被杀 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末卞(今山东泗水)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列孔门政事之科。好勇,自谓:“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孔子称其“片言可以折狱”(《论语·颜渊》)。仕卫,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因反对迎立蒉瞆(后为庄公)为卫公,被杀。
【文献】《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孔圉取太子蒯聩之姊,生陟。孔氏之竖浑良夫长而美,孔文子(注:即孔圉)卒,通于内。太子在戚,孔姬使之焉。太子与之言曰:‘苟使我
入获国,服冕、乘轩,三死无与。’与之盟,为请于伯姬。闰月,良夫与太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太子与五人介,舆猳从之。迫孔陟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季子;召获驾乘车,行爵食炙,奉卫侯辄来奔。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季子曰:‘是公孙也,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太子焉用孔陟?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黶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子羔)也其来,由(子路)也死矣。’”《礼记·檀弓上》:“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史记·孔子世家》:“哀十四年春……明岁,子路死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