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信仰民俗的侨乡特色及其源流

更新时间:2023-05-31 00:17:43 阅读: 评论:0

79
民俗信仰
正月潮汕社日营神,是与人与神的盛典,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而潮汕又是全国著名侨乡。我们发现,仅就正月的许多营神赛会活动而言,在热闹和狂欢的背后,无不蕴含着浓烈而隐秘的侨乡特色。在每一位神像的身上,都有一宗宗如泣如诉的故事。无不幽幽向世人诉说潮汕人曾经的忧郁乡愁。这是侨乡潮汕大地上独有的乡愁。是侨乡特色的重要内容。这里仅以澄海樟林的“亥爷”崇拜、樟林天后宫梳妆楼女隆信众方可登临的神秘场所及红头船“请妈祖”、“换妈祖”、盐灶的摔神习俗为论述对象。
樟林的拜“亥爷”习俗
在澄海樟林一处并不喧闹的小巷建有一座不起眼小庙,庙虽小却不冷落,每日香火不断,到了每月初一十五,前来焚香敬神成了常例。到了正月,“亥爷”就是猪神,别的地方也有猪神崇拜,但都
是将猪神化或美化的,但樟林亥爷宫里祀的猪神猪的本相,一头活灵活现的本地黑色老母猪,用泥土塑就,重约几百斤。它是潮汕地方神,只有侨乡樟林有的亥爷庙宇。侨乡樟林为何要崇祀猪神,为它塑金身,建庙宇?虽是传说,却几近史实。事件距今不过百余年前。清朝末年,正是包括樟林在内的潮汕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一带谋生形成第一个高潮的时代背景。说是当地有一妇人,生有一子,未满十
岁。其夫过番已好几年,起初尚有批信往来,近三年却断了音讯。一日,忽有消息报传其夫已亡。妇人成了寡妇。孤儿寡妇母,生活无靠。这妇人有几分姿色,媒婆见机常来说媒,叔伯妯娌也巴不得她早点改嫁,好占有财产。寡妇十分为难,踌蹰不决。怎奈那些有私心的族人,反经常施以冷言冷语,指桑骂槐,奚落和侮辱她。寡妇一气之下,咬咬牙,抹抹眼泪,打起包袱,就往村外走,抛下儿子要出嫁。奇的是,走了半天,就是无法出村。在
潮汕信仰民俗的侨乡特色及其源流
卢继定
提要:农村社日活动是民间文化习俗淋漓尽致的集中展现。本文旨在从潮汕营老爷热闹狂欢的表面,梳理各种口述资料和文字记载,挖掘出其主源流,揭示潮汕独有的营老爷侨乡特色。
关键词:侨乡;社日;游神;亥爷;请妈祖;换妈祖;盐灶神
作者简介:卢继定 (1942— ),男,广东澄海人,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很大一部分归侨侨眷那种心中苦楚和无奈。“无可奈何蒸甜粿”是当时潮汕侨乡的流行,暹罗不是遍地黄金,过番之路充满艰辛凶险,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者有之,衣锦返者有之,过番后音讯中断或客死他乡也有之。特别是在家守望的华侨家眷,既要负起生活的重担,还要默默承受着思夫之苦。所以
在潮汕还有一句俗语:“钱银不会说话”。说的是华侨家眷收到批银的悲喜心情。睹银思人,心中有多少话要对夫君诉说呵。可是白花花的龙银是冰冷的,无言的,她们的心中的酸楚无以对人言说,只有默默承受。要是不幸传来凶讯,曾受种田以羡慕的华侨家眷属一夜之间成了寡妇,是苦守还是改嫁便成了两难选择。亥爷故事和亥爷崇拜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流传的。虑,规模较大的宫庙一般还是选址离江海稍远的地方,只有一二楹小庙才可以依水而建。樟林天后宫则不然。祀妈祖的庙宇分两种,一般的通称妈祖宫或妈祖庙,只有建筑格局达到一定规模才可称之为天后。樟林天后宫名符其实。据资料记载,天后宫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正是樟林港最繁荣的时期。当地乡绅和信众在樟林入海口新围地十亩,以福建泉州天后宫为蓝本,历时六年,盖建了当时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天后宫。为区别原来的天后宫,此宫称为“新围天后宫”或“妈祖新宫”。妈祖新宫是座宏伟壮观的宫殿式建筑,宫前是广阔的广场,广场中立有照壁,照壁上有“旭日澄波”的嵌泥塑,瑞彩夺目。两旁旗杆耸立,一雄一雌两尊虎狮守护左右。宫殿的主体,前辟五封门,中门前分立两只石狮、两个石鼓。五封门内“五进不见天”,
81
民俗信仰
有大拜亭三座,两庑廊连接。大殿中供奉金身、凤冠霞披、乘青鸾舆天后圣母一尊,左右有司香、司花女官及其他一众侍女。壁上高悬尚方宝剑,绘有红日鲸波、龙风纹云;煞是光彩夺目......后厅为十七米高的“朝天阁”,这里可是天后娘娘的梳妆楼,也称“望海楼”。楼阁两旁由下到上有石阶十八级(九或九的倍数,只有宫殿才能用);楼阁正厅悬挂“懿得惠恩”匾额,右厢房是娘娘的闺阁(起居室),一应生活用品俱全。如此规模宏伟的建筑物却于出海口围地而建,实在不合常理。确实如此,由于紧靠港口码头,天后宫多次受强台风袭击,笔者在青年时代曾多次听老人讲述台风、海潮袭击天后宫的往事。不只一人讲过,光泊在码头边的渔船,就有好多次被海风潮刮上天后宫,有的落在大埕前,有的甚至冲入天后宫天井,造成严重破坏自不必说。难道航海人不知道台风、海潮威力?当然不是。答案只有一个,为了航海人的虔诚,为了方便航海人谟拜进香。在红头船时代,樟林侨乡百姓的思维简单而实际:樟林的兴盛得益于红头船,红头船航行海上顺风顺水,全靠天后妈祖庇佑。天后庇我,我当感恩。于是建魏峨宫庙以崇祀。
历经千年,祭拜妈祖已有成例,一般的规例不必赘述,这里仅以“请妈祖”、“换妈祖”习俗为例,以此印证红头船时代,樟林古港的繁盛和航海人对妈祖的崇敬。
据资料记载,在每艘红头船最高处设置有供奉妈祖的神堂,神堂是全船最神圣的地方,设有香公一至二人掌管,任何人无事不得擅自进入。红头船祭祀妈祖的活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航海的全过程。从乾隆至道光这一百多年间,是樟林港的全盛时期。天后宫前水面广阔,风平浪静,云帆片片,红头船成行成排停泊于此,等待升帆起航。起航前一天,香公要备办香烛供品,从船里的神龛里请出妈祖金身,由香公护送进入天后宫,交由庙祝安放殿中供奉。再向庙祝换回另一尊妈祖金身,迎回船上。这仪式叫“请妈祖”、“换妈祖”。仪式完毕,
船老大才敢号令起航。航行海上,船进或出妈屿岛,香公均须跪于船头,朝着妈屿岛上妈祖庙方向焚香祭拜。如果是驶往暹罗的红头船,船到达目的地之后不能马上进港,须先停泊暹罗湾巴比岛附近海面。因巴比岛上也建有妈祖庙。须有船员若干,由香公领头,来到岛上进庙焚香,再汲取淡水,方可驶入暹罗内湾。进港停泊,也同样要请出妈祖金身,护送离港口最近的妈祖庙祭拜供奉。一番虔诚谟拜之后,才可起卸货物。起锚回航前又再把妈祖请回船中,回樟林古港后又再将妈祖金身送到天后宫中奉祀。
整个红头船时代,樟林古港的“请妈祖”、“换妈祖”习俗往往复复,日复日,年复年,庄严而隆重,不得有丝毫疏漏。直到一个时代终结,这习俗也随之消亡
天后梳妆楼——只有女性方准登临的神秘地
一般的天后宫或妈祖庙只建有妈祖正殿。正殿里的妈祖重饰金身,蛾眉红脸,凤冠黄袍,霞帔披肩,冕旒垂额,正襟端坐,高贵威严而不失慈祥。正殿是妈祖主要祭祀场所,不分男女信众皆可进殿进香,故香火十分旺盛。至于梳妆楼,只有达到一定规格才有资格才可构建。樟林天后宫的修妆楼建于后殿,彬木板铺就。开有不大井口,井口放一条小木梯,登楼须小心谨慎。20世纪80年代,笔者曾听当年在此当过庙祝的老人介绍说,天后宫的男庙祝是不准登梳妆楼的,因为此处是妈祖的生活起居所。那么什么人才可以上梳妆楼呢?一是专职奉侍妈祖生活起居的女庙祝;每天晨昏,她们一人手捧铜面盆,盆里盛有温度恰到好处的香汤和面巾,一人手提檀香木制成梳妆盒,盒里放骨梳香粉等梳妆用品,拾级登楼,跪于妈祖前。清晨则轻声叫道:请娘娘梳妆。黄昏则说:请娘娘沐浴。除平时焚香打扫梳妆楼外,把擅自登楼的不速之客请下去也是女庙祝的工作。另一种允许上梳妆楼的就是经常来进香就是当地女性老信众。据已故的蓝姓老庙祝说,她们大多是靠“过番钱生活”的华侨家
扮的天后娘娘,更平民化、生活化、简便化:淡描蛾眉,轻敷粉脸,着贴身桃红软裙袍。偏殿布置简洁,十分宁静。娘娘座前香烟袅袅,平添了几分神秘。不由想起了老庙祝的介绍,在袅袅烟烟霭中,时间仿佛穿越到百多年前的红头船时代。想象着为丈夫儿女祈福许愿的华侨家属手拈香烛,跪在莆团之上,口中念念有词祷祝倾诉的情景。而座上的天后,依故是面带慈祥,注视座下信女,仿佛在认真地倾听诉说。
诉说完毕,祷祝完毕的信女起身插香的信女,抬头望见天后安祥的容颜,慈悲而鼓励的眼神,心灵便
得到不小的慰藉,知道天后会保佑远方的夫君的。心满意足回到家中。
感谢侨乡的先辈们,为含辛茹苦的华侨家属营造这样一个心灵倾诉地。爷、二王爷、大王爷,天下母仪天后娘娘断后。上辈人又定下规例,要和神摔跤,想揪王爷胡须,要等天后娘娘出庙门才可动手。现在诸神已全部出宫,人神共舞的好戏就此开始。从老爷庙到角力场不过数百步,乡村小巷已是人潮涌动,老爷轿几乎是在人顶上荡过,好不容易荡到人与神共舞的角力场。
角力场村民管叫它“老爷场”,是拖神的主赛场。进了角力场,挑战者、护神者都可以放开手脚。那尊不知来历的“水流神”便成了双方争夺的道具。几个回合下来,“水流神”“尊容”已狼狈不堪,红漆脱落,胡须精光,浑身上下粘满泥巴。平时红光满面,胡须威严,令人敬而远之的老爷,现在却是焦头烂额、形象变得可笑又可亲。一直闹到深夜,老爷才被抬回庙中。过后,再请人重塑金
83
民俗信仰
身,再粘胡须,穿上新袍冠,老爷又现平时威严形象。这就是盐灶拖老爷习俗。记住,村民拖的仅是那尊“水流神”。
盐灶拖老爷习俗已闻名全国,各级电视台都作过报道,也有各类文章见诸报刊。为什么拖神习俗会出现于滨海之乡盐灶?追溯其源流,这和盐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说写盐灶华侨史应该从盐灶拖老爷完全不过分。
盐灶靠山滨海,山叫莲花山,峰分五瓣,状似出水之荷,故名。其山南坡文秀,北坡险峻。滨海而村的盐灶,常年包餐天风海涛,却有险峻的北坡为屏障,故雨露均沾,兼得渔农之利。宋元以前,这一带是汉畲杂居之地。畲属“海畲”,即“断发纹身”的越国人后代。海畲善水能渔,有水中蛟龙之称。后来越国灭亡了,失去家园庇护的子民们就一路南迁,为了生存,大部分人只得选择人烟稀少的山地居住,慢慢的他们被称为“山畲”。也有的人不愿意离开江河湖海,继续滨海而居,讨海为生。在澄海,海畲聚族而居的独立村落在清代中期仍然存在,其废村遗址直到20世纪70年代建兵营才完全消失。那地方叫“姚畲内”,离盐灶不过三几公里。民间故老口口相传,说那里自古就是畲人村。至于畲人村为什么成了废村,畲人为何无影无踪消失,则有几种说法,最普遍的说法是他们捕到一条形似大鳗的鱼
类,集体烹食,结果误食血鳗中毒,全村人一夜之间死光。有一说是樟林筑城之后,畲人一部分迁入樟林居住,另一部分则搬迁。
畲人误食血鳗中毒全村人一夜之间死光的传说虽有点传奇色彩,但可信度极低,擅渔的畲人哪会有毒和无毒之鱼都分不清呢。笔者更倾向于与汉人同化这一说法。但不管如何,畲人村遗址确实存在。笔者小时不只一次和同伴到废村玩耍,每人都检了一大摞瓦片到水面玩打水漂。
海畲和汉族渔民的同化程度与融合比山畲更快更彻底。在澄饶联围建成之前,盐灶港湾内有大片滩涂,港湾外有流路湍急的浅海,是得天独厚优良渔场。盐灶人许多独特的捕捞方式:在鱼群洄游
的“流路”上设置“关卡”网鱼:浅海处插竹为篱,轻而透明的纱网把篱笆联结起来,谓之“栅泊”;深海处则而布下梅花桩阵,把几丈深的东北松打进海里,十几根东北松并桩树立,用手臂粗的竹藤和手指粗的网线将梅花桩阵相联结紧,涨潮可网鱼,退潮也可网鱼,他们称这种捕鱼方式叫“桁艚捕捞”。这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捕鱼方式,洄游的鱼虾乖乖进入“桁艚”,每天起网一次,所获甚丰,正如志书所说:“几无遗类,有由数十担至百余担之多者。”
陆上踩高跷是喜庆节日里的一项娱乐活动,盐灶人却把高跷玩到了海上,用它作为一种生产工具,称为“挨缉”。旧时的志书也对这种捕鱼方式津津乐道:“缚竹为缉,蒿高丈余,其一方用以属(结)网,渔者以取(网)鱼。(人)身行潮中,上挟浮筒,下着假屐。逐步挨之,或日或夜,随波上下。”“屐
者,二足削棍为之,行海中更相为换,潮深则着高者,长丈余,潮浅则着低者,长数尺。”他们还创造出了可以在海滩涂上疾走如飞的“涂跳”,这种适合在海滩涂上捕捞和行走的工具,因为它轻快如飞,好似于滑溜的海滩上驰骏马,故又有“海马”别称。志书也曾对它作过生动的描写:“翘其首若半月之状,前立二柱,上横一木。每遇水时,鱼虾蚝蛎之类不能施网罟,渔者因用此舟,左手扶横木,左足跪‘跳’上,而使右足拨泥,右手拾物。板轻而虚,海泥又甚细滑,其行如飞,即骏马不能追……”
这些独特的捕捞方式,是汉畲渔民共同完成的杰作。虽然有的资料记载,某项生产方式是海畲首创。比如“挨缉”,比如“涂跳”。其实,由于汉畲渔民的快速融合,早在清代,汉畲渔民已难分清你我。只能这样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盐灶先民具有可贵和开放和勇于接纳的精神和性格。汉畲渔民早已亲如兄弟,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吸收,把捕捞技术和工具发展得日益精良。
后来,盐灶人又从福建人那里学会煮盐技术:村民海边挖井引海水,再在井旁垒灶煮盐,办法既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00:1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634631789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潮汕信仰民俗的侨乡特色及其源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潮汕信仰民俗的侨乡特色及其源流.pdf

标签:妈祖   樟林   侨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