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
谈及中国信仰民俗的发展演变,我们现代社会的信仰民俗和古代封建时期的信仰民俗早已发生巨大变化,正所谓时代在进步改变,那么处于不同时代的信仰民俗想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现如今,随着社会转型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广展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剧、农民流动性增强、农村社会进一步开放性以及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等因素影响,民间信仰的生存环境不仅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自身也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个人认为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民间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兼具民俗性和宗教性的活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民间信仰的民俗性层面越来越得到张扬,而宗教性层面呈现出越来越萎缩的趋势。
其次,民间信仰活动都有经济行为的参与。在传统社会,民间信仰活动的经济行为大多为自发性、习惯性行为。当前,民间信仰越来越主动地融入或被动卷入市场经济潮流。一方面,民间信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伴随大量的消费行为,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市场。一些民间信仰
也乐于借助大型的庆典、庙会等活动吸引民众、增加收入,因而积极主动参与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最后,民间信仰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流失。随着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剧,农村地区的教育、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一定改善,农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逐渐城镇化、社区化,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致使一些民间习俗没有传承给下一代。因此,一些民间信仰在农村地区的正在逐渐流失。
比如,就拿我们家乡过春节挂财神像的信仰,小时候,每逢春节,父母就会去集市上买春联、“福”字和两张财神像,然后站在堂屋正对的两扇门上,希望来年能够财源滚滚。“财神”其实是印制粗糙的财神像,这种财神像是用红纸印刷而成,中间为线描的神像,两旁写着“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的吉利词语,“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
中国财神,经过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一步步进化、定型成今天的形象:一手举着钢鞭,一手托着金元宝,旁边围绕着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举钢鞭”表示可以辟邪挡灾、保平安;“托金元宝”表示可以诚信互利、招财增幅。
“ 财神爷”是指家财万贯.生财聚财的神仙,是中国道教信仰的产物。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是皇帝,只有皇帝才算是应有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皇帝”不是想做就可以做的,许多人都因为想当皇帝而丢掉了身家性命;而财神爷却是人人都可以想做就去做的,人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财神爷,过上财神爷那样的好日子:应有尽有,金钱永远花不完,用不尽,永远是一个超级大富翁。所以,古往今来,“财神爷”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追求的目的。特别是那些做生意的人,对财神爷更是崇敬有加,奉之若祖,视之若神。
中国上古时代,并没有“财神”。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财神”开始出现。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时代、信仰上的差异,就形成了众多各式各样的财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各有所尚的局面。中国的财神主要有:商代的比干、战国的范蠡、三国的关羽、宋代的赵公明。
中国的财神有“正财神”、“偏财神”、“文财神”、“武财神”和“准财神”之分。正财神为赵公明,
偏财神是五路神;文财神为比干、范蠡;武财神为赵玄朗和关羽;准财神为刘海蟾。
人分南北,地分东西。地理位置不同,人民信仰的财神,也不近相同。北方信“武财神”关羽的较多,而南方信仰“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陶朱公的人数相对多一点。但最为人们所熟知,信仰最广泛的还是“正财神”赵公明。
以上所列,是中国信仰财神的一部分。在中国民间的信仰里,还有一些“神”、“仙”,具有“财神”的性质,如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保平安的“灶王爷”“妈祖”等,也都具有财神信仰的特征。观音菩萨或妈祖在救人于水火中时,也有护财、保财的一面。随着中国道教财神信仰的普及,中国的佛教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财神信仰,其中的“护财罗汉”、“布袋和尚”等等,皆因老百姓的财神信仰而来,是中国老百姓造出来的神仙。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家过春节已经很少看到在门上粘贴财神像的现象。
一言以蔽之,“中国财神”是人们向往发家聚财的一种宗教信仰。世纪的财神,其实并不存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只有经商有道的巨富,办企业管理有方的老板,种田人勤俭持家
的富户。有人靠劳动聚财、致富;有人靠科学的管理方法、运作技巧,巧妙生财。这些,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而不是靠着外门邪道赚钱。像这样发家致富的成功者,才是当代我们最应该尊崇的“活财神”。
姓名:李倩 学号:14050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