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海南海神信仰的区域性特点

更新时间:2023-05-31 00:09:08 阅读: 评论:0

海南海神信仰的区域性特点
陈智慧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摘  要:我国沿海及内陆靠河海一带的地区都有海神信仰的传统,海南岛因其四面环海的特殊地理环境,对海神的崇拜更是普遍。海南的海神信仰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丰富性、包容性、区域差异性、外向性。
关键词:海南;海神信仰;区域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2-0049-06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海南海神文化及其东南亚传播 ”(Hnky2017-43)。 作者简介:陈智慧(1981-),女,山西大同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海南地域文化研究。
自古以来,海南岛上的居民一直有海神信仰的习惯与传统。岛屿性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一切生产劳动都要仰仗海洋而展开。海南岛孤悬海外且四面环海,北隔琼州海峡与祖国大陆相望,西隔南海与中南半岛相邻,东与菲律宾隔南海相望,南向则隔海遥望马来半岛。海南岛的气候处于亚热带与热带气候之间,每年季风性气候明显,秋夏必有飓风,常受风灾。历史上,海南岛凭借特殊地域优势一直保持着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海上贸易,但周边海盗活动也极猖獗,使得渔民们的海上渔猎活动、海上贸易活动均受到严重侵扰和伤害。自然的、人为的种种灾难,使得海南岛居民强烈希望能得到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庇佑。依海而居,靠海而生,决定了这种力量必然与海相关,这正是丰富而多元的海神文化产生的深层原因。
一、丰富性
海南岛是中国少有的海岛型省份。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半岛型或海岸型的省份相比,海南的海神信仰极具地域性特点。非常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海神众多。海南岛上各地市县村所信仰的海神不尽相同。妈祖、观音、南海神、峻灵王、水尾圣娘、108兄弟、冼夫人、伏波神等都是海南民间的海神。
峻灵王信仰最早可追溯于西晋时期。从《郡国志》中能看出其前身为海南民间文化中的“石崇拜”。东晋时因帝王统治之需被作为“山神”,封为具有疆域边界意义上的“镇海广德王”。宋时因苏轼的推崇获得了知识分子层面的推广。明时因海上贸易的兴盛被海南民间奉为“海神”得到发展至兴盛,但也因外来
海神妈祖、冼夫人、伏波神的挤压而萎缩。今天,峻灵王作为海南区域性海神深受琼西昌化一带渔民的崇信。
南海神庙在海南历史文献中出现是在唐朝时期。《旧唐书》记载了王义方被贬儋州去往海南的港口时,海上风大浪急,他于是酌水以祭,写下《祭
海文》,随即“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1]1654
南宋时,南海神的祭祀还是重要的国家级祭祀,《舆地纪胜》就记载:“南宫庙,祝融神也,在州东南二里,琼人祠之甚严。”[2]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琼山县“每坊并有此庙,不可胜记”。[3]296不过事实上从明朝末年开始,随着妈祖、水尾圣娘、108兄弟等海神信仰的影响力扩大,南海神的地位日渐衰落,但他却演变为与火雷神、圣母、冼夫人、泰华、白衣大士并祀合庙,在民间信仰活动中仍发挥着重要的海神职能。
冼夫人是海南的另一海神。唐代始建的儋州宁济庙是现今海南最早的冼夫人庙。明清时,冼庙的数量激增。与其他海神相比,冼夫人的“海洋性”弱一些,但仍有一些地区的渔民出海前会祭拜冼夫人。正德《琼台志》就曾记载其治海之神力:“儋耳城旧在高麻都南滩浦,汉楼船将军杨仆所筑,濒海,每患
水。一夕,风雨交作,忽一妇人趋鬼工持畚锸,惟闻筑作声,至旦而城移今所矣。一妇盖诚敬夫人冼氏也。”[4]
伏波神,是指西汉的路博得和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得平叛南越,为汉王朝开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等九郡,使海南岛正式归于中国版图。马援平叛
49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00:09: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629481852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海南海神信仰的区域性特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海南海神信仰的区域性特点.pdf

标签:海神   海南   海南岛   信仰   南海   夫人   中国   特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