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使团与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
【摘 要】郑和下西洋打破了明初实行的海外贸易壁垒,妈祖信仰从此在东南亚得以快速发展。本文仅以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发展为线索,简要阐述郑和使团与妈祖信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妈祖信仰 郑和使团 东南亚 华侨 传播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94-02
中国和海外各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发生了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远在公元前2世纪所撰的《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了我国通往印度的航路。而华侨移居南洋地区应该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七国并开拓岭南地区“置桂林、南海、象郡以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秦代的徙民政策客观上形成了我国早期的“华侨流”。而恰恰是这些早期的华侨在该地区一直充当着中华文明传播者的角色。唐代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闽越潮汕籍人士到东南亚从事贸易活动。
南宋时期,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海外贸易繁荣。下南洋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一时期是妈祖信仰外传的重要时期。随着“泉州妈祖庙”的修建完工,妈祖信仰已经突破了本地局限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此,在泉州、闽南一带出现了妈祖信仰的高潮。宋人王国珍曾说:“凡家无贫富贵贱,争像而祀之,惟恐其后。”就是当时人们崇信妈祖的生动再现,这种崇拜热潮使得“妈祖”亦随闽南商人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地区。其中有一些闽南商人因某种特殊的原因留居于当地,这样又形成“住番虽十年不归”的现象。据《桂海虞衡志》记载:“闽人附海舶往(占城)者,必厚遇之。因命以官,咨以决事,凡文以诡乱,多自游客出。”社会地位的提高对于闽南商人传播妈祖信仰无疑是一次契机。
明初,实行海禁,但是官方的诸多限制不仅没有影响民间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反而在客观上使得许多从事非法贸易的闽南人因担心会被政府通缉,而不得不长期定居东南亚。明代随郑和出海的巩珍就在《西洋番国志》中曾经这样描述爪哇东部的杜坂:“约千余家,中国广东及漳州人多逃居于此。”上述材料充分说明: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最迟不会晚于南宋末年,东南亚地区应该已经存在妈祖信仰,而且这种信仰随着元明两代闽粤籍华侨在南洋地区的繁衍而不断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