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妈祖文化
摘要:妈祖文化是一种弘扬妈祖的精神,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家教、民俗、华侨、 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 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 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 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 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 其目的仍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妈祖 文化 莆田市湄洲湾 信仰
一、妈祖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 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
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据史载,北宋宣和三年(1121),占据中国北方的金朝消灭辽国后,就将都城迁至燕
京(今北京),称为“中都”。南宋开禧元年(1205),金朝统治者修通南运河,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河运到京城的大部分粮食均经天津转运。而位于海河与卫河交汇处的三岔口一带,便是河运漕粮的起点和转运点。南宋嘉定九年(1213),金朝在三岔河口西南建立“直沽寨”,专门在此屯兵监护漕粮河运。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江苏太仓刘家港海运漕粮至直沽成功开通,从此河漕海漕并举,直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日益繁荣。当时,漕运的舟师水手多视妈祖为“海上保护神”的闽浙一带人,妈祖信仰很快随之在直沽传播开来,官府和朝廷深受其影响。不久,元朝统治者下旨在三岔河口东岸兴建第一座妈祖庙,专门用于朝廷和官府祭祀妈祖,祈佑漕运平安兴旺。元泰定三年(1326),朝廷又在三岔河口西岸建起一座妈祖庙——天妃灵慈宫,妈祖信仰更加普及,妈祖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永乐九年至十三年(1411-1415),南运河济州至临清河段进一步疏通,河漕发达,代替海漕,每年运粮官军达10多万人,漕粮达300万石,天妃宫香火愈加兴旺。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由于朝廷开放海禁,天妃宫香客增添不少南来北往的船工、商贾、官绅,名声远扬。清道光六年(1806)因河道长期失修,淤塞渐重,河漕改行海漕。清同治十一年(1872),直隶总督李鸿章建立轮船招商局,漕
粮改为轮船运输,到三岔口进内河时再用木船转运。天津这种发达的漕运一直保持到清末,据史载,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5),三岔河口过往船数就达48286艘,天妃宫香火长传不衰。
二、祭典
在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湄洲祖庙及各地妈祖庙(宫)都举行隆重的祭典。
仪式: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最后“焚祝文、焚宝帛”,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
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卤簿:“卤簿”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卤”,就是大盾。“出游”时兵卫以大盾为前导,
其余仪仗队排列的次序,都记在簿籍里,故叫“卤簿”。一是说:“出游”时以卤水洒道,使路面不会马上干,可以清除尘埃。仪卫在簿籍里明明记载着:“以”卤开头,故叫“卤簿”。
船模:因为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时,主要依靠风力,如遇到狂风骇浪,则有生命、货物之危,所以出海渔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托于海神妈祖的保佑。如化险为夷,则是妈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护的船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妈祖庙里,并求今后能继续得到妈祖的保佑。
祭海:涵江霞徐天妃宫于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绅主祭:宫中正殿挂起“天后圣迹图”,偏殿正中挂上“天文星图”。宫内外点灯结彩,神坛前安放一只装满五谷的大海螺壳,宴桌、鲜花,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午后涨潮时,还在海滩上排好宴桌,以全猪、全羊为祭品,祭祀妈祖及其父母、兄嫂,称为“祭海”。这是莆田独特的祭典。
三、妈祖文化发展与保护现状
湄洲祖庙
湄洲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和世界6000多座妈祖庙的祖庙所在地,也是国务院批准设
立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妈祖文化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全球妈祖信众达2亿多,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每年到湄洲进香、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其中2300万台湾同胞中信仰妈祖的达1600万,每年到湄洲朝圣观光的台胞超过15万人次,台湾有1200多家妈祖文化机构与湄洲祖庙建立了联谊联系,妈祖文化已成为联结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海内外妈祖信众的推动下,由湄洲管委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申报的妈祖信俗2009年9月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妈祖文化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新的契机
2010年初,湄洲正遇胡锦涛在闽考察和妈祖信俗成功申遗的契机,集中力量邀请国家旅游局参与主办。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旅游局经研究同意从2010年起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目前,莆田市正在与福建省旅游局等单位研拟今年11月1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活动方案和组委会成员建议名单。
升格国家级节庆
国家旅游局复函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从2010年起共同主办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这标志着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升格成功,正式列入国家级的节庆活动
四、妈祖文化影响意义
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相当的精神财富。人们信仰妈祖,通过祈晴、求子、驱疫、镇压义军、抵御外敌等求得妈祖的保佑。
历史文献
目前,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
涉及领域
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学术影响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
自80年代起,台湾、澳门、厦门等地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近百余篇学术专著。
旅游文化
近年来,各地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亦似雨后春笋,如天津、澳门、福建等地大有“妈祖文化,独占鳌头”之势,可见妈祖文化的生命力。
信仰文化
千余年来,无论朝野和民间怎样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从今天唯物论角度讲,妈祖信仰是无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抛去其“升天”、“显灵”等纯唯心思想,从妈祖人文层面看,其信仰的当代功能还是显而易见的。
核心思想意义
1、弘扬爱国思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大陆和台湾,同根共祖,千余年文化传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之爱国也决定了其信众的爱国。
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妈祖已成为海峡两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往来的和平女神。妈祖信仰中的这一功能还将继续发挥作用,直至祖国的完全统一。
2、传播博爱精神,教化众生向善。
浩瀚宇宙,苍莽无垠,而人却是宇宙的主宰。尽管因地域,种族,文化根柢的差异,派生出审美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但作为“生”的本能,人性对于善恶美丑之认知却趋于大同。
妈祖信仰在诸多方面适应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认同,如扶危济困,治病救人,赐人以平安吉祥等等。这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观念的教化。
3、启迪良知,树立珍惜自然、回归自然。
千余年来,人类面临旱涝蝗灾,瘟疫流行时,往往把祛灾的希望乞求于神灵,妈祖之平息海啸、张天师之祈禳瘟疫、龙王爷之普降甘霖……人类在对神灵的不断祈祷中逐渐地得到启发:众生平等、万物有灵,道法自然……。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类的呼声,谁能说,这当中没有神的启示?
“传闻利泽 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力”——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 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 祖永乐皇帝的题诗。这些诗句即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 同时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展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