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_省略_缘经济联系_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_滕兰花

更新时间:2023-05-30 23:16:54 阅读: 评论:0

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看两广地缘经济联系
——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
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摘要: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良塘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都会举行妈祖游神巡境活动,妈祖信仰习俗的背后折射出自清代以来两广日益加强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每年一次的盛大妈祖游神巡境,则是良塘老街的粤东移民后裔借此强调自我身份认同的好机会,亦是他们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妈祖信仰;两广;经济联系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1-0017-04
Mazu Belief:Geopolitical Economic Contact between Guangxi and Guangdong
TENG Lan-hua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Nanning,530008) Abstract:Mazu inspecting activities are held every lunar23th March in Liangtang Laibin Guangxi,which reflects the inten economic contac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Guangdong since Qing Dynasty,and is the good chance to strengthen the lf-identity of the descendant of eastern Guangdong immigrants.
Key words:Mazu belief,Guangxi and Guangdong,economic contact
一、问题的提出
民间信仰问题作为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是社会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的民间信仰,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基层文化的角度,而且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全貌。民间信仰最有地域特色的是地方神信仰。关于中国传统商镇与神庙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妈祖信仰研究一直是热点,已有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1]。明清时期,两广之间的地缘关系很密切,随着广东经济的崛起,两广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来自闽粤地区的民间信仰也随着闽粤籍商人入桂的履迹传入广西。以妈祖信仰为例,自明代起,已经有文献记载广西一些地区建有妈祖庙。如钦州的天后宫,据嘉靖《钦州志》记载,是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由指挥孙遇所建。就广西境内的妈祖信仰而言,粤闽移民及其后代是主要的信众,他们对妈祖庙的崇拜实际上也就反映了粤闽移民迁入后对广西
本地文化的影响。清代时,广西妈祖庙遍及各地,其空间分布呈现出桂东地区多、桂西地区少的格局,这与清代时大量的广东商人入桂历程密切相关,妈祖庙的空间分布实际上就是广西各地区广东商帮的势力分布东强西弱的折射[2]。在前文的基础上,以今天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良塘街的妈祖娘娘诞期的游神巡境习俗为视角,分析游神
巡境背后的文化含义,并进一步探讨明清以来两广的地缘经济联系。
二、来宾良塘的妈祖信仰
对于妈祖的生平,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一般认为妈祖原名林默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屿,生于宋朝,其父是都巡检林愿,排行第六女。自幼“悟秘法,长能布席渡河,乘云游岛。雍熙四年(987年)升化。是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救落难渔民,渔民把她奉为神灵,祭祀尤诚,因而成为福建沿海一带渔民的保护神。后于宋朝宣和年间(1119-1121年前后),因出使高丽的使臣路允迪在航海途中遇险,“中流八舟七溺,独边一舟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顺济庙号”[3]。事后,宣和五年(1123年)朝廷赐予“顺济”庙额。而且南宋绍兴、淳熙年间(1131-1189年),朝廷又先后赐予妈祖“灵惠夫人”、“惠灵妃”的封号,妈祖海神的地位开始得到确立。此后,历朝对妈祖一再褒扬诰封,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元代共敕封5次。明洪武元年(1368年)敕赐“昭孝纯正灵应孚济天妃”,诏沿海皆建庙。明代共封天妃两次,改封元君两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妈祖为天后。道光十九年(1839年)封其为天上圣母[4]216。本
收稿日期:2010-08-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青年项目“民间信仰与构建和谐社会:广西社会转型中的民间信仰问题研究”(批准号08CSH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滕兰花(1976-),女,南宁市人,历史地理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南边境文化地埋研究。第28卷第1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28No.1
来只是福建沿海居民的保护神的妈祖因缘际会,因屡获中央政府的尊封,最终成为国家正祀的神灵,并随之在许多地方传播,各地的妈祖庙即为明证。
清代时广西妈祖庙分布相当广泛,遍及各府州县。笔者讨论的个案——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良塘街也有妈祖庙。良塘的历史沿革多有变化,自宋至新中国成立,它多隶属于迁江县管辖。迁江县,秦时属桂林郡地,汉时属郁林郡之领方县地;唐贞观五年(631年),设思刚州,隶邕州都督府;宋天禧四年(1020年)废思刚州,设迁江县,属宾州,为迁江县得名之始,治所在今来宾市迁江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属柳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隶宾州;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属思恩府;民国时期其归属多有变动;1952年11月15日并入来宾县,属柳州地区管辖,迁江县始废;目前,良塘属来宾市兴宾区管辖。为了便于行文,在写作过程中,仍以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政区——迁江县为主要辖区进行分析。
良塘街上的坛庙众多,据民国《迁江县志》记载,仅良塘街上就有龙神庙,祀元指挥使刘猛将军;三界庙,洪圣宫,祀南海神;粤东会馆,祀天后;三圣宫,祀刘备、诸葛亮、关羽三人[5]145。在这些坛庙中,均祀外地神灵,其中来自东南沿海的海神就有两位,即洪圣宫所祀的南海神和粤东会馆所祀的天后。迁江远离大海,却有南海神的庙宇,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南海神是随着广东商人的西迁至此地而带入的,并成为当地民众信仰的神灵。时至今日,只有东来的妈祖娘娘仍是良塘老街居民信奉的神灵。今天良塘街上仍有妈祖庙一座,百姓多称其庙为娘娘庙。相传妈祖娘娘曾以自己的身躯堵住洪水口,保住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此庙香火极旺,有各种显灵的传说,娘娘庙在当地百姓心里地位很高,求子、求财和求福都非常灵验,逢年过节均有人去祭拜,当地民众还在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之日为其举行隆重的游神巡境活动,而且游神活动背后隐藏着很深的文化象征意义。笔者对此文化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于2009年4月参加了良塘妈祖游神活动。
妈祖游神,必须先请神,也就是把妈祖娘娘从庙里请回良塘老街。请神必须挑准吉时才能进行,一般是早上7:00到7:30前往庙里请神回街。村民派出代表前往妈祖庙把妈祖娘娘的神像及香炉一起迎奉到良塘老街的中心小广场处。并用彩条防雨布搭建起一个大棚,把神像安奉在棚里。棚里摆放各色供品,夜晚,各家各户到神像前祭拜。第二天上午10:00左右,开始游神。队伍主要由鼓乐队、舞狮队、采旗队、抬轿队以及舞狮、舞龙队组成。队伍准备完毕后,集体向妈祖行礼,礼毕,抬轿队恭请妈祖娘娘神像入轿,鸣炮,起轿,开始游街。
街上的女性老年腰鼓队打着腰鼓开道,其后紧跟着舞动的双狮。两个壮年男子挑着妈祖庙里的香炉,香炉后依次是五六个手持彩旗的大妈,为妈祖神轿开路。等侯在路旁的百姓会上去点燃蜡烛和香,插到香炉上。上完香后,再向伴在香炉旁边的几位大妈讨取几条红布条带回家,并奉上红包。这些红布条,寓意是福布,能保平安。彩旗后是4位大妈抬着的神轿,轿前两侧分别由2位大妈手抱着妈祖庙里供奉的金童玉女神像。妈祖神轿是整个队伍当中最重要的象征物。用八仙椅改造而成的神轿古香古色,上面罩有方形的帷帐,帷帐四周装饰着各式饰物,在神轿左边还有一位大妈专司为妈祖打罗伞,罗伞高接近3米,用红绸制成,上面有各种花纹图案以及各式饰物,非常精美。端坐在神轿里的妈祖神像头戴凤冠,身披霞衣,慈眉善目。队伍走走停停,以便游人敬神。而且许多游人会专程挤到轿前去触摸妈祖神像,以接福。神轿之后,是舞龙队,舞龙队是大洲村的,龙头、龙尾和各节龙身都由木头做成的,各节龙身之间用彩条布连接起来,龙爪可以转动,每摆动整条龙,其各个组成部分都会随之舞动,显得很有活力和灵气。龙后跟着的是独角的瑞兽。瑞兽会在沿街的各商铺或住户门口进行舞动祈福,商家会点燃鞭炮接福,随后会给一些红包以示答谢。舞兽之人要等鞭炮燃完才能往前走。游神结束后,众人会恭敬地把妈祖娘娘送回庙里。活动即结束。等来年再重新请神出街游神巡境。
在分析妈祖信仰时,人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群体,即广东移民后裔在其中的推动作用。在以往的研究当中,已有学者指出妈祖崇拜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福建和广东商帮会馆成了天后崇拜的主要推动者[6]。对于良塘妈祖信仰而言,同样也离不开广东商人的推动。可以说,是粤商入桂推动了妈祖信仰
在广西各地的传播。从粤东会馆始建之日起,妈祖娘娘便成了粤商及其后裔的精神支柱。粤商之所以会信奉妈祖,是因为他们相信妈祖能保护他们免于疾病、破产等意外之灾,而且也希望能借助妈祖信仰的力量来联络乡谊,共同培养同乡之间同舟共济的精神。从祭神习俗来看,闽粤地区的民众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妈祖游神巡境活动,良塘也如此,前文已详细介绍了游神的大体过程,此不累述。从信仰主体来看,在良塘街上的居民以汉族为主,周边的村子居民以壮族为主。妈祖庙只在良塘街上被信奉,周边的壮族村子并不信仰妈祖。笔者采访的良塘大洲村黄姓男子说他们从来不拜妈祖,只有良塘老街上的人才拜妈祖。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妈祖信仰的主体是老街上的街坊,虽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老街上的老人协会主动承担起了管理与协调事务,老街上的80多户居民均有代表参加,多为老年妇女,而且对妈祖极为虔诚。虽然召集的良塘老街已因为后来修建的公路不再从老街上穿过,而从传统的商业街道变成纯粹的老居民区,妈祖游神巡境的路线已经从原来的老街
扩展到良塘新街,而且在新街马路上的游神规模最2011年第1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月25日出版
大,气氛最热烈,但是就其核心影响圈而言,仍以老街为中心,参与迎神和抬神的民众仍是以老街居民为主,这就表明良塘老街居民与妈祖之间的亲密关系。从参与游神的民众构成来说,他们大多数是
在良塘老街上居住的居民,几乎都是以客家话、粤语作为交际语言的粤籍移民后裔。对他们来说,在妈祖崇拜上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很大程度上来自祖辈的遗产,他们拜的是自己的神,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妈祖信仰是老街居民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主神。
正如涂尔干所说的那样:“假若仪式只能起到消遣的作用,它就不再是仪式了。仪式对我们道德生活的良性运行是必需的,就像维持我们物质生活的食物一样。只有通过仪式,群体才能得到巩固并维持下去。”[7]502—503可以这样说,广东移民的后代就是妈祖娘娘的守护者,妈祖具有了良塘老街保护神的象征意义,而一年一度的妈祖游神巡境仪式,反映了粤东移民后裔身份的自我认同,并借此以示区别于周边的土著居民。
三、粤商与妈祖信仰东来
迁江良塘的妈祖信仰与粤人入桂有着天然联系,特别是与清代以后岭南经济区的异军突起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岭南地区以广州为发展极点,形成区域经济市场,并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能量,开始沿着西江流域向广西辐射,出现了自东向西的梯级开发格局。这种梯级开发格局对广西的区域开发而言有着很深的影响。就地缘环境来看,广西与广东作为两个独立的行政单元,在经济交流当中是受着一定的地缘规律的影响的。这其实可以借用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来进行分析。
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各政治力量之间因位置不同而造成的距离差异进一步影响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反作
用关系,特定的地缘政治空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地理场。在一个各向同性的地理空间平面上,任何一个力量源都处在该地理场中的一个特定位置上,它的影响会随着离开源的距离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将它的影响向周围地域传播,实力随距离增加而削弱[8]138。虽然两广同属于岭南这一个地理单元,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速度不同,自明代以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渐快于广西,到清代时已经远远高于广西,所以在清代以后的两省经济交流中,广东是经济辐射的发力方,广西是受力方,而且广东对广西的经济辐射随着两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加之广西河流由西向东汇集,为此,广西形成了“无东不成市”“无市不趋东”的格局。钟文典、黄滨、陈炜、侯宣杰等学者[9],都对这种格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两广经济交往格局当中,人的因素最不容忽视。粤商在两广经济格局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把两广的商场串联起来,而且还把粤文化传入广西,从而形成了强势的
广东经济、文化扩散至广西的态势。
笔者所研究的地域良塘街属迁江县管辖,迁江县虽然地处红水河腹地,因其是西江——红水河流域的必经之地,北接柳州、来宾和忻城,南可溯清水江达上林、宾阳和南宁,交通地位特殊,其贸易活跃。自明清以来就有广东移民迁居此地。据民国时期的县志记载,迁江原本“内在僮人为众,汉人尚少”,但自从明朝初年忻城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八寨农民起义后,明朝政府派重兵镇压,事后留戍大量士兵,“迨有明一代,千户分屯八寨平靖汉人之生齿始繁。而陆续来自山东各省者,亦益盛矣。就中尤以来自山东、广东两省为最。汉族人口现已达至七万九千四百余人。苗僮人口仅存四十
余名。”[10]27虽然此处的人口统计数字不见得完全真实,但是亦可以作为粤商入桂的一个有力佐证。
清代时,迁江的商业贸易日益红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迁江县有十四圩,分别是西门圩、平阳圩、北泗圩、良塘圩、石陵圩、陶邓圩、河里圩、石牌圩、大里圩、韦里圩、朔河圩、七洞圩、桥圩和弄河圩。其中以迁江县城西门圩为最大,该圩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西门圩大街与红水河并行,两侧依次是布行街、盐埠街、簸箕村街、宾州路街、鸡鸭巷和猪肉巷。时有广东、容县、玉林、宾阳等地商人到此,设店经商,经营棉纱、布匹、煤油等。民国时期,每年汛期有轮船来往于梧州、广东等地。圩镇商品贸易的发展得益于大量粤商的推动。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粤商在迁江已建立起自己的商业领域,主要经营西米东运以及苏杭货物、洋货的经销。为了增强同乡情谊,他们建立起会馆。“粤东会馆,祀天后,在城内西门大街,光绪九年邑人建。”[11]光绪十七年马丕瑶监修的《迁江县志》“舆图”里面清晰地把粤东会馆绘于县城中心位置,它位于县衙之前。
实际上,粤东会馆并非始建于光绪年间,而是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原存于迁江镇粮所(原为粤东会馆旧址)院内、现存来宾市文物管理所的一块刻于雍正九年《始建粤东会馆碑志》的石碑上记载了粤东会馆的始建,此碑清晰地记载:“迁江古邕州地也,面山背河,扶舆蜿蜒,磅礴郁积,钟为口地名区。明宋以前,边境荒凉,土风粗陋,尚少诗书之气。自我朝定鼎以来,声教四讫,泽及海隅,百粤以西,靡然从风,匪特通口大邑,人文蔚起,即穷乡僻壤,亦宾旅往来□□□□,如迁江一邑,今已居然一重镇矣。……四方大贾皆辐辏其中,而吾乡东粤作客是邑者,更比僯而居焉。姓氏□□□殊,而
同来一水即同脉,均湛沾盛世恩波,同沐神恩浩荡。爰是集众抒诚,于雍正七年捐资买受房屋三间,前后二进为会馆。恭请天后圣母高升宝座,岁时祀奉,轮点长明光
炬,永作东人香火。迩来又复鼎新建造,轮奂既增其第28卷滕兰花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看两广地缘经济联系(总第74期)
辉煌,神灵愈显其赫濯。凡兹东人往来斯土,工祝祈祷无不如意,挟资来游,靡不获利。盖神以佑人而神灵,人以敬神而神愈灵矣!”[12]228这块碑文即为大量粤籍商人移居迁江的明证。此会馆后于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光绪九年的《重建粤东会馆碑记》(此碑今存来宾文管所)清晰交代了重修原由:“自道光三十年盗贼蜂起,直至同治七年,其焰始息。……庙宇荡然无存……同人以萃各解其囊,用襄厥事……更张庙貌重整卒容,越十一月吉日而工告竣。”除此碑外,来宾市文管所还收藏有一块同善堂捐助题名碑,记录了客居迁江的粤商资助病死的同乡扶柩返乡之情况,碑文记载:“我乡之客斯地者不下数千人,盖牵车服贾自昔然矣。”[13]230—231捐资者均是南番顺王邑人,所捐之钱交由会馆之广业堂管理。这些材料都有力地证明了清代时期粤商已经在迁江确立了其商业主导者的地位。
作为迁江县北部重要的圩镇,良塘的发展条件较优越,北之江及其支流为良塘小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此处土肥水丰,农业发展条件便利。“北三江在七洞乡,通称七洞沟,本源深长,农民于源处立坝
导之灌溉田亩,下流水深而阔,两岸多田,农户截流筑堰架置水车引水溉田数十里,故为利甚盛。”[14]而且北之江作为迁江县与柳州、宜州交通的重要水路,迁江北部的土特产集中良塘外运,而且外地的商品也集中由良塘分销迁江北部地区,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良塘商贸的繁荣。
良塘圩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位于良塘老街,距城九十里,八十户。圩市繁荣,仅良塘上街就有牛行街、米行街、布行街、豆行街。良塘下街有古昔街、打铁街、水井街、盐行街[15]72—74。民国时设猪肉行、菜市、生油行、杂货行、土布行等,三日一圩,赶圩人数多时约600余人,市场交易以粮油、猪为大宗。民国时,良塘的商品贸易很活跃,至今仍能在民居建筑上看出端倪。笔者2009年4月在良塘调查时,由吴姓阿婆带着笔者逐街游览,她告诉笔者说解放前良塘街上贸易很红火,有不少大商人、大地主。目前,良塘老街上还完好地保存一幢骑楼风格的西洋式建筑,房子都用传统的青砖筑成,但是门面典型的两层骑楼建筑,具有浓厚的西洋风格,券式门窗,还用青砖砌成十字窗花,楼顶正中有两个字“恒珍”,即为当年此户人家的商号名称。据80岁的廖老奶奶介绍,良塘老街名称有打铁街、米街、牛圩岭巷、水井巷、盐行街和古瓷行。街中心还有闸门,每到时辰即关闸门以防盗。
自明至民国时期,在良塘街经商的人群主要以广东商人为主。据史料记载,“良塘粤东会馆,在良塘圩中”[15]145。粤东会馆建于良塘,即证明此地有较多粤商。良塘老街上的居民多是粤籍移民的后代,有廖姓、吴姓、黄姓、庞姓、朱姓;等等。2009年4月,笔者在良塘街上访问了一位80岁的廖奶奶,据其介绍,其祖籍是广东佛山的,迁来良塘已经有三四代了,她从小就生长在良塘街上,在家里均讲
粤语,后嫁同街的朱姓,夫家是客家人,所以现在也讲客家话。据她介绍,良塘老街上主要交际语言是粤语、客家话,他们也会讲桂柳话,桂柳话主要用于与周边的壮族群众交流。另一位76岁的吴姓奶奶介绍自己自幼就生活在良塘,讲客家话,祭祖时回广东南海县祭祖,其始祖从广东南海迁入广西,先后在宾阳、迁江等地居住,后又迁到良塘经商。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
迁江镇和良塘街上的粤东会馆并非桂中地区独有现象,桂中地区不少城镇在清代时都有粤东会馆,如柳州、象州、三江、融县、罗城、雒容、宾州、武鸣等市县,均是粤商活动范围,均建有粤东会馆。这也说明了笔者所讨论的良塘街上的妈祖信仰实际上是粤商在桂中地区活动的一个印迹,反映了粤商对桂中地区的文化影响。
综上所述,来宾良塘的妈祖游神巡境活动得以维持上百年,这得益于定居在良塘的粤籍移民的代代相承,妈祖信仰习俗的出现与大量粤籍商业移民迁居广西的移民浪潮密切相关,其背后折射出自明清以来两广日益加强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而每年一次的盛大妈祖游神巡境,则是良塘老街的粤东移民后裔借此强调自我身份认同的好机会,亦是他们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林美容.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滕兰花.清代广西天后宫的地理分布探析[J].中国边疆史地研
究,2007(3).
[3](乾隆)横州志[M].卷八,秩祀志,光绪重刻本,横县人民政府
1983年重印.
[4]李露露.妈祖神韵:从民女到海神[M].学苑出版社,2003.
[5](民国)黄旭初等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M].第三编,政治,坛
庙,台北成文出版社,1935.
[6]陈尚胜.清代天后宫与会馆[J].清史研究,1997(3).
[7]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9.
[8]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M].时事出版社,2005.
[9]钟文典.广西近代圩镇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民国)黄旭初等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M].第二编,社会,方
言,台北成文出版社,1935.
[11](清)马丕瑶.迁江县志[M].第一册,第一编,建置,光绪十七年
刊本.
[12]杨向东.始建粤东会馆碑志[A].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文联编.麒
麟山及周边古迹与民俗[C].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3]杨向东.重建粤东会馆碑志[A].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文联编.麒
麟山及周边古迹与民俗[C].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4](清)马丕瑶.迁江县志[M].第二册,第三编,政治,水利,光绪十
七年刊本.
[15](民国)黄旭初等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M].第三编,政治,台
北成文出版社,1935.
(责任编辑:谢雪莲
)2011年第1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月25日出版

本文发布于:2023-05-30 23:16: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59814606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_省略_缘经济联系_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_滕兰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_省略_缘经济联系_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_滕兰花.pdf

标签:妈祖   良塘   广西   信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