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教材内容助力学生心理睦康成长
作者:姚蕾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12期
安徽宿州市第十一中学(234000)姚蕾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这一要求,现行人教版教材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珍惜新起点》《学习新天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自我新期待》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自我身份的认识,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的内容;《做情绪的主人》《品味生活》 体现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的内容;《欢乐的青春节拍》体现了“性别角色的认同,学会与异性交往,促使学生个性完善”的内容;《矛盾的青春期》《青春期心理健康》《成长不烦恼》《走进情感天地》体现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掌握调节情绪和心理按摩的常用方法,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内容;《爱在屋檐下》《我与父母交朋友》《同侪携手共进》《老师伴我成长》体现了“发展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内容;《友好交往礼为先》《竞争合作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诚信做人
到永远》《我们崇尚公平》《我们维护正义》《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体现了“懂得包容,学会协商,愿意担当与牺牲”的内容。
教材这些内容图文并茂、清新活泼,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能够结合其人际交往及品性培养的要点,或阐明道理,或给予警示,或循循善诱,或点化润泽,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生命个体和谐发展。然而,目前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教材中这些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成长的特殊意义,以至于把这些内容上成了“道德说教课”。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受专业知识水平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对生活的态度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它反映一个人的心境。当一个人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时,他就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则对生活充满了厌恶、悲观和挫折感。初中阶段的学生,一方面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激烈的竞争和相对沉重的压力,以至于他们的心理负荷远远超过其年龄所能承受的范围;另一方面,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心理反应快、变化多,很容易做出格的事情。所以如何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要探讨的一个课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
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复杂的环境中,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社会知觉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因而很难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学生健全的人格表现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修养和丰富的个性心理倾向。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教育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让学生明确自己对客观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要符合社会规范,而且能够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他人有责任心,对自己有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忍受能力。
既然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不妨求诸教材、回归生活。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为例,谈谈如何借助已有的教材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角色转换,有的放矢
在这种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并让学生感受丰盈课堂的内涵。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机会对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进行合理的选择。
在学习《我们崇尚公平》一课中“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时,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经验,脱离学生的心理情感体验而单纯地讲授,就无法让学生彻底明白理想与现实、绝对与相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所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不回避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让学生自己理解、判断和体会,丰富自己的情感,修正或巩固自己的人生经验。
二、目标合理,贴近生活
很多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设计时,不自觉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位过高,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心理及道德品质的正面引领作用。然而,过高的目标让学生看得见、够不着,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心理及道德品质的正面引领作用更无从谈起。
在《我们崇尚公平》一课中,教师在传达崇尚和追求公平的传统时,如果过于牵强,就会造成一种虚假的结局,学生对此难以相信且会十分反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不回避现实生活中遗产纠纷的复杂性,不刻意追求结局的圆满性,当然更不能冲击或动摇学生在心理上初步树立的公平决定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以,在这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自我判断,全面分析身边实例,理性认识社会现象,巩固自己理性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多元思维,突出主流
所谓的多元思维,就是跳出框架、体系的局限,从多方面综合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要想突破学生已有的非理性或非科学的认识,就要突破固有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运用多元思维,突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在《我们崇尚公平》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平观念,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话题:捡拾遗失物,拾得人是否可以向失主索要报酬?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不可以,因为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个结论并没有阻止学生的讨论、打消学生的疑惑,因为它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情节不符。
这里,课堂陷入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对于这一探究课题,可以或不可以显然都是不恰当的。要想厘清学生的疑惑,不妨再层层深入地多设计几个辅助问题。如:如果索要,那索要多少合适?如果索要,是否符合或违背公平正义?如果索要,对双方及传统习惯有何影响,是否有法律依据?……通过层层设问,能够引导学生突破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逻辑,也能在心理层面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四、阳光评价,自主选择
通过多元思维,形成多维度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教师的评价亦需同步、公开呈现。仍以上一节的探究话题“是否可以索要报酬”为例,在追问中,教师无需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学生会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心理体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过,任何不同的标准,都是学生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的结晶,只要在法律和公德良俗的范围内,都应得到教师的直接肯定而不是批判。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标,我们不妨立足思想品德课这个主阵地,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回归学生真实的心理体验,从而塑造综合发展的新时代的中学生。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