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为下堂说冥戒

更新时间:2023-05-30 16:11:27 阅读: 评论:0

《水陆仪轨会本》注释浅译 (田果彦)
第八为下堂说冥戒 P.314 ~ 359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译】:净炉清香方初焚爇,氤氲弥漫,十方法界普蒙熏香;一切诸佛殊胜海会圣众,也都悉皆遥闻。 霭霭香烟飘逸无尽,随处广结祥瑞香云海;至诚恭敬之心意方生殷切,诸佛咸都感应而悉现全身。
【注:海会】(譬喻)圣众会合之处也。德之深与数之多,譬如海。《华严玄疏》曰:「言海会者,以深广故,谓普贤等众,德深齐佛,数广剎尘,故称为海。」(佛学大辞典)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 三称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译】:至高无上的深奥微妙法,纵经百千万劫也难逢遇。
我幸于今见闻而信受奉持,愿能悟解如来所说圆妙真实义。
 
-【◎ 初说开示】-
 主法想六道羣灵,受荐亡者,各各翘跪座前合掌,乞授戒法。 主法鸣尺示云:)
法界六道,一切羣灵。当知此时,所以得至法会者。由今施主,为能开建普度大斋之故也。
然而问津此道。须发信心。心未能信。于道何有。
言信心者,如四明法师之言曰。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全心发生。此即指事理二造为所信也。
生无别理,并由本具。信此事造,由理具也。
具无别具,皆是缘生。信此理具,即事造也。
则知世间相常。缘起理一。既已了知事理不二。更复当知色心互融。是以法法周徧,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离剎那。诸佛众生,皆名法界。是为圆信,互具互造之义也。
【译】:法界六道一切群灵等众,尔等当知于今所以能来到法会,乃是由于当今施主发心,启请修建「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的缘故啊!
    然而,若要修学此慈悲平等法门,就必须先发起深信心。倘若不能生起深信,又如何能依法而修学呢?
    所谓「信心」,则如四明知礼大师所说的:深信一切诸「法」,唯「心」所本具,皆是
由「心」所生起。换言之,所应深信的就是「事造、理具」的道理。
     凡所生起的诸「法」万相,并不是另外有所「生起」,而都是来自于「心」所本具。故深信此一切诸法(事造),完全是由此心所本具(理具)。 (※全事即理、色即是心。)
     而一切唯「心」本具,也并不是另外「具有」,而都是由因缘和合所生起。故深信此唯心本具(理具),其实就是因缘所生的诸法万相(事造)。 (※全理即事、心即是色。)
    能如是深信了解,则可知世间的诸法万相皆是常住实相,诸法虽因「缘起」而生,但实相理体一如无二。既已了解以上「事理不二」的道理,更应当进而知道诸法(「色」)皆由此「心」一念而现,故「色、心」也是相即而互融的。因此之故,法法互具互摄周遍无碍,念念具足而圆满无缺。于是乎,「十方三世」尽即此心而不离刹那一念;「诸佛与众生」同一体性而皆名为「法界」!能这样了解而深信,才是真正圆常正信「互具互造」的真义啊!
【注:问津】津,渡口。故「问津」即「打听、询问渡口」之意;如《论语》:「使子路问津焉」。亦引申为「探寻途径或洽问寻访」之意;如《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桐柏山金庭馆碑》:「寻师讲道,结友问津。」
【注:四明法师】即北宋僧四明知礼。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四明山位于浙江鄞县之西南,知礼自咸平年间(9981003)即住于此山山麓之延庆寺弘扬天台之教观,世人遂尊称为四明尊者或四明大师。(佛光大辞典)
【唯心本具】《终南家业》:「观事是心等,言事即总十界依正色心等法盖是唯心本具,全心变现。事即俗谛,心即真谛,心事不即不离,即中谛。如此观事,岂思议哉。」(X59n1109_p0717c14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一念心具十法界、三千境,虽分有善恶之森罗万相,却皆不出自心一念而显现。
【注: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四明尊者教行录》:「今所修法华三昧者,若能精至进功,岂不破障显理。然须预识标心之处进行之门。所谓圆常正信也。云何生信?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全心发生。生无别理,并由本具。具无别具,皆是缘生故。世间相常,缘起理一。事理不二,色心互融,故法法遍周,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离剎那,诸佛众生皆名法界。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足。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言言,宁容识识。斯是不思议境,入道要门。」(T46n1937_p0868b08
【注:事理二造】天台宗有理具事造的名称,法性的理体,本来具足三千之诸法,为
理具;依缘而生起,为事造。(佛学常见词汇) 理具,即本性,先天具有之如实本性,又作本具;此本有之性,随因缘显现而造诸现象,则称事造,又作变造、事用。天台宗认为于一念之心,具有三千诸法,此即一念三千之说。其本性圆满具足万有,称为理具三千。此理具三千常随缘成为现象界,有其森罗万象之差别相,称为事造三千。… 理具与事造之名虽异,但两者之体为一。(摘自「佛光大辞典」) 《四明十义书》:「第四不辨事理二造。… 辅行云,造有二义,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此之二造,各论三千。理则本具三千,性善性恶也;事则变造三千,修善修恶也。论事造,乃取无明识阴为能造,十界依正为所造;若论理造,造即是具,既能造所造一一即理,乃一一当体皆具性德三千,故十二入各具千如也。 能造所造、内境外境,皆可当处观于理具。」(T46n1936_p0841a12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心垢者随染缘也,心净者随净缘也。染净既异,十界分焉。由性本具,随缘能造。故辅行释造凡有二义: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即十界依正俱由心起。… 心及诸法者,心即能造,诸法即所造。既法由心造,明全法是心。但观能造即具诸法,此理不改,名之为性,诸法之性故名法性。又性可轨则,故名法性,性谓三谛也。」(T38n1779_p0776c08
【注:世间相常】详《会本》【供上堂】单元(p.125)所云:「观世间之相常」之【注:
世间相常】。 《法华经演义》:「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是法者,即指上知法常无性法字而言也。谓有世间法、出世间法,圣人法、凡夫法,清净法、染污法,有漏法、无漏法;如是诸法,虽则千差万别种种不同,而皆当体全即实相,莫不住于真如法位之中;所谓唯一真如实相。故言是法住法位也。  世间相常住者,相有世间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常住者,常即不生不灭,住即无去无来。若诸法不住于法位,则无论世间相非常住,即出世间相亦非常住。今皆既住真如法位,则无论出世间相是常住,即世间相亦常住 何者?以一切法,若以情见观之,则有生住异灭之相。若以真如法位论之,则悉皆实相。无有一法不真,无有一相非实。故即生相,而实不生;乃至即灭相,而实不灭也。  良繇法位是常住,故诸法住于法位,亦复常住,所以世间相常住也。 总而言之,是法住法位,唯是诸法实相而已。世间相常住,亦复是诸法实相而已。」(X33n0625_p0097c08 《十不二门指要钞》:「彼文本释世间相常,但相本流动,今欲说常须约位显,全位为相位、常相亦常,故文数云,相位无二。仍自问云:位可一如,相云何等?答曰:位据理性决不可改,相约随缘缘有染净,缘虽染净同名缘起,如清浊波湿性不异,同以湿性为波,故皆以如为相,同以波为湿性,故皆以如为位,所以相与常住其名虽同,染净既分如位须辨。」(T46n1928_p0716c01
【注:缘起理一】《十不二门指要钞》:「迷悟缘起皆三千之体起于妙用,体既不出剎那,妙用岂应离体?故使缘起咸趣剎那。三千既其不变,剎那之性本常,以体收用缘起理一,不分而分十界百界,约十界则六秽四净,约百界则十通净秽,十中一一各六四故。」(T46n1928_p0717a02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缘起理一,以不变释性常,体既不离剎那,故三千不变,剎那性常也,以体收用故缘起理一即是体,缘起是用。」(X56n0931_p0476b18
【注:不离剎那】《十不二门枢要》:「迷悟缘起,水波也。 不离剎那,水湿也;剎那即心,心乃惟一,是故迷悟当处无殊,如清浊波湿性不异。 △二转释。剎那性常,缘起理一。」
【注:是为圆信,互具互造之义也】莲池大师版之《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是为圆信互具互造之义也。」(X74n1497_p0809b02
 
既能信一切法,心具心造。又复当知实无能造所造,能具所具。以即心是法,即法是心。
能造所造,能具所具,皆悉当处,唯是一心。皆悉当处,唯是一色。唯心唯色,对待斯亡。妙观照之,无非三谛。
【译】:既已能深信一切法皆是唯心本具而随缘所造的道理;便应更进一步了知,实际上并没有「能造的心」与「所造的法」,也没有「能具之体」与「所具之相」。因为深深谛观,此「心」当体也就是诸「法」万相;而万相诸「法」当体也就是此「心」。所以「能造、所造」,及「能具、所具」悉皆圆融,当体当下全部唯是此一「心」,也同样全部唯是此一「色」(诸法)。既然一切悉皆唯是一「心」、唯是一「色」,便能圆融不二而泯除了所有的两边对待。以这样的圆融妙观而深心观照,则一切即空、即假、即中,全体便都是圆融三谛的妙理了!
 
若其然者,当处皆空,一空一切空。全体即假,一假一切假。二边叵得,一中一切中。一心三观,照不纵横。三谛一境,体非并别。惟斯妙理,谁不具之。三世诸佛已证此。一切众生正迷此。虽终日迷,而终日不离乎此也。诚能信此三谛之理,圣凡体一。便可信今日法施之会。正以一体三宝,为归依处。从初发心,至于究竟。皆此日信心之所成就也。愿
六道含灵,深信此言,永为依据。
【译】:若诚能如此圆融谛观,则诸法当体都是空性,一空而一切皆是「真空」!然诸法全体也即是缘起假相,一假而一切都是「妙假」!(虽说「空」而诸法依缘「假」有,虽说「假」而无自性故「空」),则「空、有」两边其实都不可得,一中而一切皆是「中道」!故以一心圆融三观,即空即假即中而非纵非横;空假中三谛一境而圆融一如,非并列也非先后分别。像这样殊胜圆妙的理体,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差别在于三世诸佛已经圆证此理体,而众生则迷昧于此理体。但是,即使终日迷昧于此理体,却终日未曾须臾离此理体(※波相共水性而存)。真能深信此三谛圆融之理,了知圣人与凡夫其实同一体性,便可信解今日平等法施之普度胜会,正是以「一体三宝」为归依处。因此,从初发心开始,以至于究竟证果,都是源于今日圆常信心所成就的啊!深愿尽法界一切六道群灵,都能深信以上的道理,并永远信受依据而无疑。
  
第八为下堂说冥戒

本文发布于:2023-05-30 16:1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34287603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八为下堂说冥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八为下堂说冥戒.pdf

标签:诸法   圆融   缘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