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文格式:张艮.‘四明尊者教行录“中宋代文学史料补遗[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1):89-95.
‘四明尊者教行录“中
宋代文学史料补遗*
张艮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四明尊者教行录“中保存了大量的宋代文学史料,‘全宋文“编者从中採摭,后又有学者据之辑轶,然犹有不少遗珠㊂笔者从中又辑补11位作者共16篇文章,其中4位作者‘全宋文“未见收,又有5篇文章作者难以考知;同时,又对‘史太师请莹讲师住宝云疏“一文归属及其他问题作了考订㊂
关键词:‘四明尊者教行录“;‘全宋文“;补遗;天台宗
中图分类号:I207.9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22)01-0089-07
一㊁缘起
天台宗历来就有重视文献整理的传统,早期如章安灌顶整理智者大师的著述,像被称为天台三大部的‘法
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都是由灌顶记录整理而传世;而记录了智顗开宗立派过程的天台宗重要文献‘国清百录“也经过灌顶的编撰㊂吴忠伟先生认为, 宋代天台的文献整理与山家山外之争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工作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㊂ 第一阶段,北宋时法智知礼的法孙扶宗继忠在山家山外论争之后不久,即着手收集山家文献,先后整理了知礼同梵天庆昭论战的‘四明十义书“‘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释宗扶难记“等书,此外又收集了知礼和仁岳之间论争的相关文献㊂第二阶段是在南宋中期,代表人物是柏庭善月和石芝宗晓㊂[1]其中,宗晓对台宗文献整理的功绩相当大,先后编撰了‘乐邦文类“‘乐邦遗稿“‘法华经显应录“‘四明尊者教行录“(以下简称‘教行录“)等书㊂至南宋时,台净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乐邦文类“和‘乐邦遗稿“的编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自觉行为㊂‘法华经显应录“是专
门收录念持‘法华经“而有显应的僧俗,大多是天台
僧众㊂‘教行录“成书于嘉泰二年(1202),共七卷,其中除保存了知礼所作的 教门义章㊁问答释妨 以及
与 巨儒高释往返书启 之外,[2]856还收录了僧俗两界与知礼往来的诗文㊁书信等,又收有知礼入灭后后人所作的碑㊁铭㊁祭文㊁赞㊁疏等,一部‘教行录“就类似于简明的知礼资料汇编㊂今‘大正藏“本将‘螺溪振祖集“和‘宝云振祖集“亦附于‘教行录“卷七之后㊂‘宝云振祖集“宗晓编于嘉泰三年(1203),而‘螺溪振祖集“乃南宋天台僧元悟晚至宝庆元年(1226)或之后编定,①其时宗晓(1151 1214)已过世多年,故‘大正藏“将二书附于‘教行录“之后,殊为不妥㊂②‘卍续藏经“注意到了二集皆独立成书,故将其与‘教行录“并
列录出,编排显得更为合理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点校本‘教行录“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故将二书附录于后㊂[3]
诚如缪钺先生在‘全宋文序“中所言, 编纂‘全
宋文“,其难厥有四端 ,而其中之一即 普查搜采之
2022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1第一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a n.2022
*①
②收稿日期:2021-05-24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2.01.016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F Z W B072)
作者简介:张艮(1977-),男,安徽庐江人,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㊁佛教文学㊂‘螺溪振祖集“‘大正藏“和‘续藏经“皆明确为元悟所编,是集卷首有 台州白莲教寺比丘元悟谨募将旧本重开以续流通宝庆丙戌
解制日毕工谨题 ,所谓 旧本重开 ,可知是集当为元悟早年所编,是年重开,而其中最后两篇文章分别是释善月‘净光法师赞“和元悟‘螺溪移塔记“,元悟文记其于绍定庚寅(1230)十一月移葬义寂于方丈之后,其文则作于次年绍定辛卯(1231)正月望日,而释善月之赞应元悟之邀,乃步前代有严之韵,其时间亦在移塔之后㊂可见‘螺溪振祖集“虽早早编刻流传,但编定当在绍定四年(1231)或以后㊂总而言之,距宗晓编订‘教行录“七卷皆已相差数十年之久㊂
‘天台宗通史“也没有注意到这种时代先后的关系,认为 在该录卷七,宗晓附上‘螺溪振祖集“‘宝云振祖集“,收录了二人的嘉言惠行㊂将义寂㊁义通㊁知礼置于同一文集中,表明宗晓在自觉地建构五代北宋以来的天台谱系㊂ 参见‘天台宗通史“第648页㊂实际上 将义寂㊁义通㊁知礼置于同一文集中 ,并非也不可能是宗晓的行为㊂
难 ㊂①虽然‘全宋文“编者于佛藏中已广采博收,但是由于佛教文献本身就规模庞大,搜检难度可想而知,所以难免有遗珠之憾㊂陈尚君先生在2007年的‘<;全宋文>五人谈“中就已指出, 全备永远只是相对的 , ‘全宋文“的出版必然会引起学者对宋文进一步的补录考订的兴趣㊂ [4]确实如此㊂卞东波先生就已注意到佛藏中尚有不少宋代文学史料,并着手搜集整理,其所著论文‘佛藏中的宋代文学史料 以南宋宗晓所编<;四明尊者教行录>为例“(以下简称卞文)就是以‘教行录“为中心进行辑轶和考述的一份厚重的成果,著者同时也希望能借此文引起文学研究者对佛藏文献有更多关注,以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其中文史材料,拓宽文史研究视野㊂[5]其实‘全宋文“已从‘教行录“中收录多篇文章,只是採摭未尽;而卞
文从‘教行录“(亦含‘螺溪振祖集“和‘宝云振祖集“)中共辑得‘全宋诗“佚诗30首,‘全宋文“12篇,创获较多,颇有功于二书的订补㊂不过由于补辑需一一比照前举诸书,故也容易出现漏辑㊂笔者在阅读‘教行录“和卞文之时,就发现犹有不少资料未及辑录㊂本着辑轶就当竭泽而渔而不应留下缺憾的想法,笔者将‘教行录“‘螺溪振祖集“‘宝云振祖集“和卞文一一细细核对‘全宋文“,从‘大正藏“中又辑得11位作者佚文16篇,其中4位作者未见收于‘全宋文“,另有5篇文章作者难以考定㊂这些文章按照时代先后补辑如下,文题后括号内注明出自卷数,以便查考;对于‘全宋文“已收之作者,为节约篇幅计,不再介绍;对‘全宋文“未收之作者,亦依‘全宋文“体例,撰写小传;同时对‘全宋文“及卞文中出现的一些疏误也略作考订㊂笔者学力疏浅,文中错误固自难免,亦希望方家能不吝指教㊂
二㊁‘全宋文“补辑
(一)释知礼
乞许延庆院永作十方住持长演天台教法状(卷六)
先去至道二年七月内,前两次院主僧居明㊁显通舍此院与知礼㊁异闻,永作十方住持,传演
天台智者教法,安僧修道㊂自此相次主持院事,聚诸学徒,讲习天台教法,经今一十六年㊂昨为
舍宇颓毁,稍妨安众,遂请天台山金文藏院僧觉
圆募缘重新修盖,今已圆就㊂见管系帐屋宇一
百二十余间,已蒙颁赐勅额旌显院门;僧众五十
来人,讲习焚修,上酬国泽㊂切缘此院元舍与知
礼等永作十方住持,即非徒弟继续之限㊂常须
名德僧继代讲演,不废安众焚修㊂欲依准江南㊁湖南道山门体式,永作十方住持㊂知礼㊁异闻或
终身后,任在院僧众并檀越于本院学众中,请明
解智者教乘㊁能聚四远学徒有德行僧,继续传教
住持㊂或本院全无此德人,即于他寺及他郡请
的传天台教法备解行僧传教住持,并常选请到
院听学僧充主事㊂所冀永远安僧焚修讲演,祝
延圣寿㊂伏虑将来徒弟不悉元舍院宇住持因
依,妄有干执;并恐将来本院及外处僧讲业不
精,但以传天台教为名,因嘱托权势,求觅住持,乞行止绝㊂代代须得素业天台智者教乘㊁实有
戒行㊁学众咸愿者住持此院,继续讲演㊂所冀常
有德人流通妙教,上资国祚,广福蒸民㊂
乞传写圣旨并前后使帖镌上石碑永作十方传教住持程序状(卷六)
今欲传写圣旨并前后使帖,镌上石碑永作十方传教住持程序㊂乞降指挥㊂
按:此二状收于卷六‘使帖延庆寺“,由此二状可见当日知礼同异闻乞许将延庆院永作十方住持长传台教以及欲将圣旨及前后使帖刻石立碑之事㊂‘全宋文“册九卷一七四至一八一收知礼文八卷,此二状未收,今从使帖中裁出补入㊂
(二)释立诚
乞准延庆院永作十方主持传天台教法状(卷六)伏睹师主知礼㊁异闻经州陈状,将本院永作十方住持,长演天台教法,即非徒弟继续之限㊂立诚等亦愿将此院永作十方住持,代代请明解
智者教乘㊁能聚四远学徒有德行僧传教住持,常
选请到院听学僧充主事㊂立诚等各有咸愿,更
无干执㊂伏虑将来别有徒弟不知元舍院宇住持
因依,妄有执占;乞备录情状,一处申奏者㊂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誓辞碑(卷六)
院丙申秋七月承旧,越十年经始陈修,己酉告成㊂石公勒石纪之㊂逮壬子,凡十七年,咸安
来学㊂二师同心祈佛,永命用休,昭烈山家教
门㊂既遂攸叙,惧寿不我永,乃嘱院于后贤,惟
善继者居焉;永永相授,非锡于子孙㊂遂作戒㊁誓,使无反诲言㊂乃顾于手度弟子立诚㊁又玄㊁本慈㊁本常㊁尚闲㊁德才㊁昙慧㊁昙觉㊁本淳作戒
誓㊂于是我等小子,咸载拜受命㊂二月刻石,存
乎不朽㊂二师称知礼,次师称异闻㊂
09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①缪钺:‘全宋文序“,载‘全宋文“第一册卷首,上海辞书出版社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㊂
按:释立诚,乃知礼手度弟子,其他不详,‘宋僧录“亦未载㊂前一文当是作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知礼著状乞降勅旨许延庆院永作十方住持长演天台教法时,立诚率众人表明态度而作㊂后文载于知礼‘戒辞“‘誓辞“前,当是大中祥符五年(1012)二月刻石之时立诚等人所书,故有 我等小子,咸载拜受命 之语㊂‘全宋文“未收释立诚其人,今据以补入㊂
(三)李遵勗
荐法智师号资启(卷五)
滭州防御使驸马都尉李遵勗
遵勗启:迹婴官次,耳熟道风㊂逖怀鄞水之名城,夙阐台峰之密教㊂半满二字,义奥赜以惟
精;昼夜六时,道勤行而匪懈㊂仰梵筵之高启,蔼方裓之骈趋㊂焕然精祠,允为宝所㊂屡通诚
于音驿,向阻侍于巾盂㊂近遇诞弥之辰,辄祈智
者之号㊂钦纶恩之申锡,省尘渎以无从㊂而乃
宗教荐兴,纂上乘而弥劭;法龄安住,延内护以
增辉㊂幸惟观道之慈,俯徇缔缘之恳㊂春旗肇
候,清履善绥;企颂之私,硎削奚既㊂其勅牒一
道,辄于递中附上㊂谨奉状起居陈贺,兼侦法
候㊂
按:‘全宋文“册一七卷三六二收李遵勗文两篇,此文漏辑,卞文亦失收㊂又据同卷‘法智谢李驸马请住世书“,知李遵勗尝有请知礼住世书,惜已不传㊂据‘教行录“卷一‘尊者年谱“引‘实录“云: 天禧四年,驸马都尉李遵勗录行实奏上,特赐 法智大师 号㊂ 此文当即作于此时㊂法智又有‘谢李驸马启“,表达感激之意㊂李遵勗亦如知礼启中所言, 妙穷西竺之言,密契南宗之意 ,[2]903曾编著‘天圣广灯录“三十卷,‘嘉泰普灯录“将其列为石门慈照蕴聪禅师(一名谷隐)法嗣㊂由‘教行录“卷五可知, 法智大师 号乃是李遵勖为知礼所请,李遵勗不但深得禅宗之要,同时也留意教门,与当时台宗高僧多有往来,此亦可见当日士大夫对佛学之态度,同时也可看出当时台宗复兴之气象㊂
(四)曾公亮
曾相公府延庆寺置庄田帖(卷六)
曾相公府契:勘本府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知礼夜梦神者报云: 来日相公入院,出门将
迎㊂ 次日门首伺候,乃余之来,因语其梦㊂归闻
家母,次同谒见法智大师,相接从欵: 果应此
梦,当为檀信送供于此院㊂ 自蒙圣朝御用宰执,家母不爽此愿,置买庄田于明州鄞县清道乡㊂或存,则为保庆平安;或化,则为追远讳日㊂永
永羞设,年年不废㊂家母遗言: 所置不多,贻远
子孙,次第置买,添归常住,永远供僧㊂乃存亡
获益,俾令根深条茂,源远流长者也㊂ 今复思
之,立身之本,莫大于孝,孝莫大养生送死,谨终
追远㊂故凭延庆院主首体此元意,羞设不令有
违㊂所有二税,作本府送纳,仰依限送纳官司,不许少欠尺寸升合㊂贵得此田此供,利无穷者㊂右给付延庆院主首执照,仍付子孙通知㊂天圣
三年三月日押给㊂
按:曾公亮文,‘全宋文“册二六卷五四八收有数篇,此文失收,当补入㊂
(五)释有严
净光法师赞(‘螺溪振祖集“)
有严不量蹇拙,来讲雄诠㊂迹寄绀官,心服至德㊂睹肖像之斯在,伸俚咏而敢无?呜呼!
伏惟昭鉴㊂
忆昔昏霾万里开,德星一点耀南台㊂修真名自神州起,慕法僧多日本来㊂道树几将成巨
蠧,慧灯相次作寒灰㊂当时不假扶持力,尘劫茫
茫事可哀㊂
按:‘全宋文“册六二卷一三六〇收释有严文五篇,此文失收,今补入㊂
‘螺溪振祖集“收此文名‘査庵法师赞“,又‘全宋文“册二八三卷六四一三页一二据‘螺溪振祖集“收释善月(号
柏庭)‘柏庭法师赞“一文,据内容可知,此二赞名当为‘净光法师赞“,编者元悟标 査庵法师赞 柏庭法师赞 实意为 査庵法师所作之赞 柏庭法师所作之赞 ,编者失察,以此为名,不妥,如同书李沆㊁郑元龟所作皆名‘净光法师赞“,故此当亦改为‘净光法师赞“㊂郑元龟所作之赞,卞文已收,不过由于郑赞当有残缺(‘卍续藏经“本注意到了缺损),卞文未及注意,以致点教有误,故再录示如下:
ѲѲѲѲ,如云不定㊂合浦珠光,昆丘玉莹㊂顺化遗形,示空达性㊂万古千秋,瞻仰弥
盛㊂
(六)释觉先
重立延庆寺二师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誓辞碑(卷六)
祖师戒誓,志愿弥深;碑石烬亡,辞存旧本㊂比丘法振紏率府郭弟子叶枝荣等买石命匠刻
镌,用示见闻,共霑利益㊂时绍兴五年岁次乙卯
十月吉日,传天台教观住持法孙澄照大师觉先
重立㊂
按:释觉先(1069 1146),号澄照,俗姓陈,慈溪(今浙江慈溪)人㊂七岁受经,一读成诵㊂初禀教于明智中立,既得其传,复请益于慈辩㊁清辩,所诣益深㊂靖康初,主奉化宝林,迁主延庆,大弘宗教㊂久之,复归宝林,筑室曰妙莲㊂绍兴十六年正月十四日
19
第1期张艮‘四明尊者教行录“中宋代文学史料补遗
(‘释门正统“作十六日),说法安坐而逝,年七十八,僧腊五十㊂明智中立法师法嗣㊂事见‘释门正统“卷七,‘佛祖统纪“卷一五㊂此文载于知礼‘戒辞“‘誓辞“之后,据碑文可知,至绍兴年间,当年立诚等人所立碑石已毁,释觉先据旧本所载之辞重新刻石㊂‘全宋文“未收其人,今据以补入㊂
(七)释昙莹
跋法智大师帖(卷五)
法智与其侄书前云 二子粗著工夫 ,后 期二利之行 ,于人念念不忘于道㊂盖戒誓之绪余
耳,百世之师也㊂乾道二年四月八日萝月昙莹
谨书㊂
珞琭子赋注序[6]
夫质判元(玄)黄,气分清浊,三才既辨,万象巳陈,珞琭子书,斯文举矣㊂是知荣枯否泰,得丧存亡,若鉴对形,妍丑自见㊂古所谓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余获其文积有年矣㊂而禅余之暇,未尝忘之㊂于是立节苦心,求仁养志,不言之
教,可以为师㊂郑潾㊁李仝得志于前,单见㊁浅闻
续注于后,将使来者用广其传,凡我同流,无视
轻耳㊂建炎改元丁未太岁夷则望日,嘉禾释昙
莹序㊂
按:释昙莹,号萝月,嘉兴(今属浙江)人㊂[7]927‘乐邦文类“卷五称其为 萝月禅师 ,法系不详,曾住临安退居庵,洪迈曾见其说‘易“㊂[8]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颜亮投鞭渡江,兵号百万㊂时昙莹居中竺寺,学禅悟‘易“,屡对禁中㊂至是策以‘易“数,谓亮当毙于江北㊂[9]427有‘珞琭子赋注“二卷传世㊂‘全宋文“未收其人,今据以补入㊂‘跋法智大师帖“据落款知此文作于乾道二年(1166)㊂
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八〇九‘珞琭子赋注“卷首收昙莹序一篇,作于建炎元年(1127)中元节,后又有董巽及楚颐二序,今‘全宋文“已收董㊁楚,而昙莹序不知何故失收,今一并补入㊂
(八)释道因
草庵纪通法师舍利事(‘宝云振祖集“)
四明宝云通法师,新罗人也㊂得法于天台螺溪,既入灭,骨塔于阿育王山门径之左,积有
年矣㊂后因别改寺门,此地芜没,塔亦随坏㊂宣
和丁未冬,今蒋山昌禅师主育王,徙其骨塔于乌
石山㊂是时大众半千同送之,今雪峰睿禅师㊁宝
云威法师亦预焉㊂其骨晶荧可爱,考之琅琅有
声㊂雪峰默念之: 果若人骨也,当不止如是而
已㊂ 少顷杲日既升,见骨中世所谓坚固子者二三㊂众惊且哗,则须臾变量百千,熣灿的Ѳ[日+乐],瑟瑟如珠玑㊂人或求之,至有盈掬得之
者㊂余绍兴辛亥阁锡于广利,禅人多以此语余,余尚疑之㊂续至乌石礼法师之塔,庵有老僧曰
某者,能道其事,果然㊂又曰: 老僧尝求二颗,置掌中握之,移刻开示之,已滋七八矣㊂ 余始信
之,此老僧非妄语者㊂然法师生有奇表,昔吴越
国王尤所钦重,尝赞之有曰: 白毫异相,满月奇
姿㊂千里同风,瞻之仰之㊂ 又诗曰: 平生赖慈
眼,南望一咨嗟㊂ 当是时,台道既微,赖师持之,授法智㊁慈云以起家焉㊂此所谓台宗之命脉也㊂按:释道因(1090 1167),明智中立法师法嗣,高宗绍兴丙寅(1146年)退居城南草庵,因以自号㊂著‘草庵录“十卷(已佚)㊂今‘全宋文“册一六七卷三六三六录其文十二篇,此文失收,今补入㊂
(九)释惠询
跋法智付妙果法师书(卷五)
右法智尊者所赐永嘉妙果始祖昌公法师真迹,楷公讲主拾袭珍藏,积有年矣㊂惠询夤缘会
遇,得获瞻敬,遐想慈训,涕泪久之㊂夫翰墨之
宝,固有神护,勒石垂耀,咸所愿焉㊂淳熙丁酉
仲春法孙延庆寺住持比丘惠询谨书㊂
跋法智付神照法师书(卷五)
右法智法帖,去此二百年矣,读之悚然增敬㊂数语之间,引学者于内省之地,亦足见古之
耆宿用心也㊂丁酉孟夏住延庆法孙惠询敬书㊂按:释惠询(1119 1179),字谋道,自号月堂,俗姓陈,永嘉(今浙江温州)人㊂八岁出家宝印院,十四岁造延庆,依澄照子先法师,继师圆辩㊂出住华云,移住奉川,迁净居㊁普和㊂乾道五年(1169)主延庆㊂淳熙六年十月卒,年六十一㊂圆辩道琛法嗣㊂事见‘释门正统“卷七,‘攻媿集“卷一一〇‘延庆月堂讲师塔铭“,‘法华经显应录“卷下,‘佛祖统纪“卷一七㊂‘全宋文“未收其人,今据以补入㊂据落款知此二文作于淳熙四年(1177)㊂
(一〇)史浩
保恩院再刊敕文院记跋(卷六)
昔有通法师,负大才识,远自三韩来依中国,求佛法大要,于是尽得天台止观之义㊂得法
弟子四明法智尊者与天竺慈云法师,二子青蓝
冰水,能广其师之道,大兴天台一宗,直与智者
并驾争驰㊂一时名士如杨文公㊁王冀公㊁曾鲁公
相为师友,可谓盛矣㊂惟法智主明之保恩院,其
后锡名为延庆,乃请于朝,永为天台教肆㊂所被
勅文与‘保恩院记“,旧有石刻;昨更兵火,扫地
不存㊂今住持觉云连公道行高卓,希踪往轨,力
访遗本,得之,俾学徒戒夫再刊诸石㊂工讫,来
丐数语,取信后世㊂余嘉其能不没前人之迹也,
29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
乃遂其请㊂绍兴丙子二月初吉,真隐居士史浩
跋㊂
按:史浩此跋‘全宋文“册二〇〇卷四四一四已收录,不过少此数句 昔有通法师,负大才识,远自三韩来依中国,求佛法大要,于是尽得天台止观之义㊂得法弟子㊂ 考‘大正藏“本此数句与下文不同段,应是编者移录时以此为上文而误㊂故今将全文抄录于此㊂
(一一)释宗晓
书‘尊者年谱“后(卷一)
宗晓伏读三朝僧传,十科选佛,西圣之法取材尽矣㊂而吾祖法智以道供职眇(妙)观,著述
洪演,兴起大教㊂义解为首,造寺㊁造像,营福次
之㊂生于舌根舍利,灭后俨然,神异有余㊂遗身
之际,虽为杨文公劝请而止,岂以一时固阻,外
其道耶?矧复尝然三指以供佛,斯亦舍身之支
派也㊂大哉!往古高僧十法,师其一而四焉,岂
与夫事佛徒劳于百载者同日而语乎!
纪通法师著述遗迹(‘宝云振祖集“)
天台正传止荆溪禅师为九世祖,然自荆溪后之传者,亦复不绝焉㊂虽定慧双弘,未可并肩
九祖,然截琼枝㊁析栴檀,则皆行天台之道者也㊂今宝云通公,实继荆溪之后,复得法智㊁慈云,分
化于江浙,此道遂再振矣㊂师解行高深,洪通甚
力㊂准‘石塔记“,师所著述并逸而不传㊂然考
诸‘四明章记“,则尝秉笔‘观经疏记“‘光明玄赞
释“㊂若余之法义,则法智悉面承,载之于记㊁钞㊂其‘赞释“一部尚存,但不广传耳㊂惜哉!
师所建院宇已二百二十二年,兵尘之后,古迹扫
地而尽㊂尝讯诸耆宿,知师有藏衣塔一所存景
清兴法院,遂访之㊂果奉安忏殿尊像前,雕布奇
巧,饰以浑金,内空外方,高五尺许㊂此宝宝云
旧物,不知何缘留坠彼剎?万一合浦珠还,岂不
为山家传持之标帜乎?
按:‘书<;尊者年谱>后“一文乃是宗晓写在‘尊者年谱“之后的一段赞叹文字,可单独成文,故今辑出,拟题为‘书<;尊者年谱>后“㊂
‘纪通法师著述遗迹“见收于‘宝云振祖集“,其编于‘草庵纪通法师舍利事“之后,易让人误解为乃草庵道因法师之作㊂考宝云寺乃太平兴国六年(981)乞额,七年获赐额 宝云 ,[9]191据文中 师所建院宇已二百二十二年 来推算,则此文当作于公元1103或1104年,也就是嘉泰二年或三年㊂道因法师生年不详,考其卒于乾道三年(1167),时代明显不合㊂又据宗晓‘宝云振祖集序“乃作于 嘉泰癸亥仲春清旦 ,即嘉泰三年,则知此文应该是宗晓所作,时间约在嘉泰三年仲春之前㊂‘佛祖统纪“卷八志磐引用‘宝云振祖集“,谓: 晓石芝曰: ‘石塔记“谓师著述逸而不传,然考诸四明章记,则尝秉笔为‘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矣㊂盖四明秉承其义,用之于记钞诸文,非为无传㊂‘赞释“一部尚存,但不广行耳㊂ [9]191所引即今‘纪通法师著述遗迹“中部分文字,宗晓曾住四明石芝寺,故所编诸书皆题署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 ,故志磐称其为晓石芝㊂这是此文为宗晓所作之旁证㊂
(一二)作者不明
纪神照法师悟 经王 颂(卷六)
师讳本如,昔在延庆法智轮下㊂一日上方丈请益 经王 之旨,法智曰: 尔为我作三年监
院,我却向汝道㊂ 神照依言,果三年办事,持上
谘问㊂忽被法智大喝一声,师豁然开悟㊂有颂
曰: 处处逢归路,时时复故乡㊂本来成现事,何
必待思量㊂ 师既得道,即法嗣四明㊂自后开法
台城东掖山,为白莲之鼻祖矣㊂
四明门人霅川净觉法师(卷六)
师讳仁岳,霅川人也㊂在妙龄时,闻法智大兴台教于四明,于是负笈而来㊂将渡水月桥,遂
掷笠于采莲径中,云: 吾所学不就,不复过此
桥㊂ 法智异之,待念尤厚,即与方丈东舍居焉㊂师虽白昼,而杜诸窗牖,藉膏兰以偶寻绎,以故
屋壁栋梁皆如墨也㊂至于乡邦书来,未始启读,悉投之帐阁中㊂一日为众分卫,坐舟檝间,方舒
足,豁达自得,若在空,然舟樯为之损折㊂既居
之有岁,而与师针钵相投,筌蹄尽举㊂每有疑,则撷大屧㊁阅大钥而上请益,见者弱之㊂时钱唐
有庆昭法师开‘光明玄义“,略去观心之文;师辅
四明,撰‘问疑“征之㊂四明著‘妙宗“,润公撰
‘指瑕“非之,师作‘抉膜“以解焉㊂四明建‘消伏
三用“,润亦‘签疑“鄙之,师作‘止疑“以止之㊂四明撰‘指要“,谈别理随缘,或者构难,师作‘十
门析难“以辨之㊂师后与广智辨观心㊁观佛,求
决于四明;四明以约心观佛,据乎心性,观彼依
正,双收二家㊂师闻之且不悦也㊂既而四明开
张身量大义,师作‘十谏“以谏之㊂四明不获已,作‘解谤“解焉㊂一家户牖,既成龃龉,师逐(遂)拂衣还西浙㊂又上四明‘雪谤“,著‘三身寿量义
三千“等书,其道遂与四明偕不同矣㊂余尝闻诸
永嘉曰: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㊂不
是山僧骋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㊂ 四明㊁霅川之
论,其殆是矣㊂后贤当更审之㊂
妙悟法师辅四明作评谤书(卷六)
然霅川背四明,自立一家,最后上‘雪谤“,
39
第1期张艮‘四明尊者教行录“中宋代文学史料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