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的韵味。
2、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学习方法:
1、自读质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讨论解决。
2、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3、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自
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篇幅短小,在教学时应侧重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本课篇幅短小,且内容不难,因此,本课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预习中学生通过参看课文注
释、查阅工具书、合作探讨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启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
四、预习要求:
1、读熟课文,读通注释,读准字音。
2、能疏通文意,复述内容。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败曹操于赤壁,后来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孙权的信赖,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
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
(三)了解作家作品并解题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宋神宗赐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四)我们先来了解文中提到的三个人物
1、孙权: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吕蒙: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3、鲁肃: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三国时吴国重臣。(五)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感情。初步感知文意。
2、出示生字词(先让学生读,再出示字音)。
3、指名同学读课文(提示:要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结合课下注释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今当涂掌事(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7)、蒙辞以军中多务(8)、及鲁肃过寻阳
(9)、蒙乃始就学(10)、见往事耳
5、古今异义词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但:古义:只、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六)翻译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卿言多务,孰若孤?
2、同学展示,互相纠错
(七)思考讨论
1、初,权谓吕蒙曰(谓……曰:对……说):“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不可不学!”
思考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和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蒙辞(推辞)以军中多务。
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讨论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想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要求,又有殷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