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之《雨巷》——戴望舒 | ||||||||
姓名 | 荆晓鲜 | 单位 | 平利中学 | |||||
课型 | 教案设计 | 课时 | 一课时 | 教学对象 | 高一 | |||
是否采用多媒体 | 制作多媒体课件 | |||||||
一、教材分析 | ||||||||
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开篇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讲课文。单元说明中要求,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从课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生发,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 ||||||||
二、学情分析 | ||||||||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 ||||||||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 ||||||||
教学资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吧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是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导读与诵读法、交流与讨论法、拓展与迁移法 | ||||||||
四、教学目标 | ||||||||
1.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激趣导入→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 ||||||||
五、教学重难点 | ||||||||
1. 教学重点: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1.走进雨巷 激趣导入 | 课前请大家倾听流行音乐《丁香花》,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 | 倾听 | 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 |||||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 (2)接着我要求学生品味本诗舒缓悠扬的节奏,整齐和谐的声韵。学生在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第一美—形式的音乐美及其成因,小组讨论后明确这是由诗歌韵脚,重叠句子,重复的词语造成的。 | 自由诵读、反复诵读、小组讨论 | (1)自由诵读,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 (2) 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第一美—形式的音乐美及其成因。 (3) 小组讨论,明确这是由诗歌韵脚,重叠句子,重复的词语造成的。 | |||||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 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三个问题: 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血胎换骨小说 /info-1334/ 黑岩血胎换骨 血胎换骨小说在线阅读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2、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教师可以补充两句诗作为提示: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 李 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 赠》 李商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 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学生回归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雨巷: 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姑娘: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冷漠、凄清、惆怅。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2、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出示梅花,兰花,菊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 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 兰花 : 常青、独秀、幽香、素雅 ——清逸 菊花: 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 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高洁 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是对美好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 在此主旨下,其他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也显露出来 “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至此我们有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 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培养这种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诗歌阅读鉴赏中有据可依,有法可用。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 |||||
4.走出雨巷 总结拓展 | 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教师给出一些实例:竹、松、荷、月、流水,乌鸦、寒蝉、白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搜集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性文字,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 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强化学习目标,学会用意象鉴赏诗歌,所以我设计了以下拓展练习 | |||||
七、教学评价 | ||||||||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造情境。 2、学生齐读《雨巷》,第一次整体感知课文和作者。 3、请学生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此处主要指导语调节奏和韵律。 4、教师范读,学生第二次感知课文和作者。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5、教师补充中心意象。 6、在诵读、理解、欣赏的基础上,聆听专家的诵读。 7、总结,拓展。 8、布置作业。 本节课特色: 1、重在理解作者重在写些什么。 2、重在回溯作者怎么写作,为什么写作。 3、朗读时注意语调和情感。 4、注重问题的提出,抓住“画面、意象、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5、注重课后拓展。 | ||||||||
八、教学反思 | ||||||||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丁香花》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节课较好地达到我预想中的效果。 我先让学生在配乐中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范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抓住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共同探究三个问题: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2、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这三个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见,然后我叫事先准备好的三个课外研究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三组的小老师很感兴趣,也很羡慕,纷纷表示以后也想试试这种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最后我做以补充说明,布置了相应的课外任务,整节课,效果还是很让人满意的。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可能有时过于追求课堂活动的活跃性了,对个别学生的把握就会显得松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 ||||||||
九、板书设计 | ||||||||
意象(雨巷、丁香姑娘、我)→象征(理想) | ||||||||
本文发布于:2023-05-30 12:2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207091848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东小学业二年级第1单元第1课《诗两首》之《雨巷》戴望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东小学业二年级第1单元第1课《诗两首》之《雨巷》戴望舒.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