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听听那冷雨》教案

更新时间:2023-05-30 11:24:30 阅读: 评论:0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
  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
  一、布置预习
  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
  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
  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
  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
  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
  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
  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具体略)
  六、阅读拓展
  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
  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
  七、作业
  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
  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教学时间:12月11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夜(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
  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
  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既然是声音,当然要在声音中体会,才能更加真切。下面老师先来朗诵一段,体会一段,虽然献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们的美来。翻到课文第96页,看第五段。
  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诵,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绪却被绵绵的雨丝牵引到大陆,引用了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李清照的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说不尽的惆怅,元好问的曲主要是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慨叹,作者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但是毕竟与古大陆隔了25年了,又觉得有些迷茫惆怅,就变得“凄迷”了。后边作者又引用蒋捷的词,听雨,从少年听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人生百态,在冷冷的雨声中老去。却是在楼上、江上和庙里,始终不得归家,无尽的怅惘从心底里生起,可这又何尝不
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老师将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来表达:
  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上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那声音也是元好问在聆听一阵骤雨弹遍新荷弹出如珠似玉的声音后,所发出的“人生几何,休放虚过”的慨叹。那声音更是余先生历经风吹雨打,飘飘荡荡几乎迷失了自己之后心底最深沉的呐喊: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那声音虽然被一片海阻隔,却泛起了先生笼住心脏的悲伤怅惘。那声音就是古大陆的声音,那声音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声音,那声音就是故乡的声音。
  2、接下来就由我们同学前后桌四人一小组,来个小组活动。活动项目如下:
  确定一段你们最喜欢的写雨的段落;
  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诵;
  将解读化为优美的文字,小组间交流补充;
  确定一个朗诵课文的代表和一个朗诵你们的体会的代表。
  (时间是8分钟)
  3、约三组学生朗诵评价,老师评价、指导。
  朗诵小结:大家刚才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了这篇美文,不仅读出了情感还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段的理解,看来余光中让我们同学来听听他的雨声这选择是对的。
  4、现在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明确地解决余光中要听的这冷雨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吧?我们用“这冷冷的雨声里有……”句子来形容。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来确定你们小组里能想到的最优美、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
  小结: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从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发苍苍的人生岁月。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遥望故乡母亲永远不灭的乡愁。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身上涓涓流淌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见证古文明渐渐消散的无尽怅惘。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
  三、总结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张咏在《雨夜》里怕听雨声,因为那揪心的乡愁;余光中要听听那冷雨,也是因为乡愁。但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仅有一个漂泊游子“同乡会”式的乡愁,更有一个读书人特有的文化乡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蕴情怀,这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有无限的风景,就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文中涉及的诗歌: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元好问《[双调]小圣乐 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虞美人 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析: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
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点绛唇(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①燕雁:北来之雁。 ②商略:商量,筹划。 ③第四桥:又称甘泉桥。
  ④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韵译: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
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重点鉴赏第二联: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本文发布于:2023-05-30 11:2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4170701847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听听那冷雨》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听听那冷雨》教案.pdf

标签:朗诵   声音   学生   感受   雨声   作者   听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