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林业大学
2010级皖南民族艺术采风实习考察报告
名称:皖南民族采风实习报告
地点:皖南
时间:2010.10.10—15
班级:1013032班
学号:101305224
学生姓名:张秀秀
指导老师:陆琦
学院名称:艺术设计学院
完成日期:2010.10.24
皖南采风实习报告
十月十日上午我们师生坐着大巴车一同去往皖南西递,在去往皖南的途中,我们大家都很开心。上一次短暂的唐模的实习,没有满足我们对皖南深入了解的欲望。一下车,我们就体会到浓浓的田园风情。到了西递那边的旅店,收拾完东西,我们就开始了第一站——西递。
跟随着导游,我们了解到许多。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
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就是西递这个古老的村庄吸引游客的独特之处。 西递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从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徽州的雕刻。
徽州有三雕即:砖雕.石雕.木雕这可能是与徽商有钱建筑豪华装饰讲究豪华有关,古老的徽居之内从桌椅板凳到雕廊画柱无不体现着精湛的雕刻工艺,而且寓意深刻有五福(蝙蝠)归寿.喜(喜鹊)上眉梢等等。这样精湛的技艺表现了古徽州人的聪明才智,深刻的寓意更是说明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我注意到了古民居的飞檐上都有鱼在顶端,这说明了他们对于子孙后代能鱼越龙门家族发展壮大的期望。
西递“敬爱堂”中有一个大大的“孝”字匾,乃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书,运笔浑厚,气势恢弘,字的图象从右看,好像一个仰面作辑敬老孝顺的后生,孝也!可左边看,那就是猴子在张口大喊、拳打脚踢,不孝也!该字既是书法又是图画,朱熹书之是巧合还天意,太有意思了。下一站则是古村落——宏村。
宏村距西递虽不是很远,但却给我们另一种感觉,无论是风景,建筑,还是人文。却缺少了西递的宁静安逸。宏村不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民居,同时地处新安江源头,群山环绕,自然风景十分优美。在宏村方圆不到十公里之内已开发旅游景区——木坑竹海,塔川秋色和正待开发的奇壁湖水上的乐园,协里风光,羊栈玲古道,新安江源头生态等众多山水,田园风光,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在这五天的名族艺术采风活动中,我们还去了木雕楼,鲍家花园,南屏,屯溪老街,关麓,棠越牌坊等。
木雕楼的木雕刻,不仅面积大,而且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其中以志诚堂为代表,整座厅堂皆为精采绝伦的木雕装饰,且不说采纳了哪些木雕工艺,总之,无不栩栩如生,各种人物、动物、花鸟,甚至民间传说,都一一毕现。所有徽商都是如此,一生在外漂泊,经商成功便落叶归根,兴建大宅。其实所有游子都有这种衣锦还乡的情结吧,只是都不如徽商这般有成就,建下如此规模的传世老宅,并渐渐形成整个地区的特色。
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音。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淡;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出现过节妇烈女。
旧时代为旌表这些"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黄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这些历史的陈迹虽屡遭破坏、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棠越牌坊群是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外出社会实践教学,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同学们从书本的图片所获得的文化传统中走出,进入壮美河山的实地艺术考察,教育同学们对中国文化从了解、接受,直至喜爱。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观赏错落有序的山里建筑
、收集地方民间特色形象资料,注意研究不同地域的、民居生活、家具的风格样式,为今后艺术创作积累形象素材。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同学们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拓展视野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几天同学们体会连山人的热情好客,这种社会实践的文化体验无疑是感受“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