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的天灸秘方2009-08-28 15:56家传的天灸秘方。天灸之后是有疤痕的,不太敢用。
蓖麻仁10 红娘子3 斑蝥3 樟脑少许共研为丸绿豆大小备用。
适应症;各种痛症。软组织疼痛贴压痛点,鼻窦炎贴印堂立效。
每穴只贴8-12小时便取下,用无菌针刺破灸泡防出毒液。
病例某男40岁患有肱骨外上髁炎5年,曾经做封闭针灸针刀治疗10余次疗效不佳,我用天灸3次即愈,随访2年无复发。 原发痛经:在L5棘突下找到压痛点,按压一分钟,针后拔罐,自己试试就知道疗效如何了
舒鸿飞老师外用方
云南白药治疖案
1:李某,男,5O岁,2004年5月17日初诊。右额生疖肿数天,约一角硬币大小,色红,按之疼痛,服消炎药少效。舒师诊其舌红苔黄,脉之浮数,认为是热毒所致。嘱其用云南白药适量,以食醋调成糊状,置消毒纱布上,外敷患处,用胶布固定之。每日睡前洗净患处再敷,次晨取下。如是3日而愈。按:疖多为热毒蕴于肌肤,导致气血凝滞而为患。云南白药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和消炎散肿之功,用之则气行血畅,炎消肿散,故有较满意的疗效。
2 明矾葱白治疗疮初起案
2:舒某,男,9岁,病发于1995年7月。其母代诉:患儿初起时右手食指顶端仅为一绿豆大小颗粒,继之红肿疼痛,且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舒师据《验方新编》所载:以明矾一两碾细,葱白七个捣烂,混匀后外敷患处,并禁辛辣厚味。不意次日热退,红肿疼痛明显减轻,至第3日红肿完全消退。按:疔疮为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为病。本例所患即蛇头疔,所幸尚属初起,故用外治法,以缩短疗程,减少痛苦。《本草纲目》谓明矾能“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可“治痛疽疔肿恶疮”。葱白辛温,能疏畅肌表,有利于邪毒外透。二药合用,既能解毒消肿,又能疏表驱毒,因而能取佳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地榆,贯众.白头翁.各30-50克.水煎1-3次愈特效.
门金穴疗痛经
水沟疗急性腰扭伤
绝骨穴疗落枕
合谷疗牙痛
大椎灸疗鼻塞、过敏鼻炎、鼻流清涕等
涌泉疗癔瘫
玉枕疗口腔溃疡
中渚疗颈痛
手法不用介绍了吧,意会的难言传。全是我用的效穴。。大家效验哦。斑竹加分!!
继续传,诶打字不是那么快啊。。
外踝上4寸,阳辅穴位置,治疗腰痛,对N跟性腰痛效果 !用3寸以上的毫针,向上平刺,捻转行针。
我以前口疮不断,在上中学时口疮更是厉害,后学医,就遍查书籍,找了不下几百个治疗口疮的方子,后仔细穿磨,多次在自身实验,创了一方,疗效尚可,起名口疮灵,在临床多次验证,一般一次
止疼,连用两到三天即可痊愈。
煅石
膏20。黄柏15,青黛10,硼砂10,冰片3,维生素B2100片,维生素C片100片,共研为细末,涂于患处,即可当时止疼。请各位爱友验证。
俺先来个压箱底儿的
面瘫膏配方:hide=5]
奇方绝方专治牛皮藓
取霜打桑叶一大把,大炉灰渣一大块(透明的为好)花椒一大摄,食盐一小摄,大料一个,蒜辨一大块,加水3000ml左右,煎熬好后,先薰后洗,每付药可洗3天,40天可愈。禁忌:三年内不能吃牛羊肉,和白酒。如有不明,请留言
A组:全蝎50 僵蚕20 白附子20 蜈蚣9条 生马钱子9 冰片3 樟脑6 麝香1
B组:当归,白术,奈凡各20 羌活,防风,白芷,川穹,独活各10 白芍,茯苓各15 黄芪30,炙甘草5 乌梢蛇15 白花蛇2条
A组加工成120目细粉,B组加水煎1小时两遍,浓缩成流浸膏,加入黑膏药基质4080克,搅拌均匀即可!制成5克/贴
敷于主穴:听宫,下关,翳风,配穴:颊车,太阳,大椎.
疗效一绝!!![/hide]
便秘一针疗法
用一寸毫针点刺胸骨切迹,相当于天突穴,点刺至骨膜十余下。常规点刺天枢及左腹结。
发一个治疗口干的方子
我是在医院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的就是这个专业,来这里好久了,从中学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在这里要感谢那些,无私奉献的前辈们,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个老病人给我的一个老中医给她开的治疗口干的方子,据她说效果很好,她自己的口干治好了,后又治好了好几个,我看了这个方子感觉有道理所以就拿出来了,请各位老师指点,不过本人没有试过
黄芪30克 生山药15克 麦冬15克 元参15克
知母10克 花粉15克 苍术15克 枸杞10克
黄芩10克 葛根15克 丹参15克 太子参30克
黄精10克 石斛10克 龙胆草10克
十宣与手麻木彭静山·《针灸秘验>>
手指麻木,多为中风之兆,亦有血虚与外邪阻滞经气发而麻者。 属中风之兆者,多从无名指或食指先麻,次渐累及其余三指。血虚发麻,伴随着血虚证。外邪所致,多有痛与麻并见。针刺十宣,对各种手指麻木,均有良效。刺前,医者用手将患肢从肘部捋至指尖数次,令其指尖充血,然后用毫针点刺出血。一般针几次即见效。不见效者,配合十二井穴。麻木消失后,再灸风市数日,以防中风。血虚手指麻木者,取所属经络的俞募穴刺之。
一般要挤出几滴血为佳.如果效果还不行的话你也可以在肩甲提肌止点松解几下.再拔罐.效果挺不错的.你也可以同时吃点中药.比如;补阳还五汤.把黄芪份量用60-100G.你试下.在脚趾点刺
也有同样的效果.
灸法秘传
清刘国光
应灸七十证
·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
无知,口眼 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
急灸无妨。当其初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 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尸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 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偏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 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髃。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百会穴(见中风。)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髃(肩端两骨间。) 曲池(
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环跳(见中风。)
·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 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痿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躄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躄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 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
里(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 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
《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 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环跳(见中风。)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窔间。) 尺泽、风市(皆见中风。)
·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 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 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足三里(见痿症。)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咳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 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窔中。) 足三里(见痿症。) 肝俞(见眩晕。) 肺俞(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膏肓(见劳伤。)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 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
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犹拔刺耳。 天突(结
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肺俞(见劳伤。) 灵台(六节骨下窔中。) 气海(见劳伤。)
·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
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 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胆俞、上脘(并见劳伤。) 天突(见喘症。) 膏肓(见劳伤。)
·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泽(见中风。)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肺痿 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血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见劳伤。)
·肺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
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天突(见喘症。)
·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上脘(见劳伤。)
·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百会(见中风。)
·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气海(见劳伤。)
·阴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气海(见劳伤。) 大椎(见尸厥。)
·臌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 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下脘(脐上二寸。) 气海(见劳伤。) 期门(见喘症。)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足三里(见痿症。) 行间(见尸厥。)
·
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厚色苍,按之即 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
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内庭、行间、大敦(三穴皆见尸厥。)
·癥瘕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气海、天枢(并见劳伤。)
·痃癖 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下脘(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疝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 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气海(见劳伤。) 中极(脐下四寸。)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
·
伏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脚气 脚气者,两脚浮肿而重,湿脚气也。不红不肿而痛,干脚气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风市(见中风。) 大敦(见尸厥。)
·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见劳伤。)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天突、中脘(见喘症。) 足三里(见痿症。)
·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运行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 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膈俞(见汗症。) 脾俞(见痹症。)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