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脉第十》
2006-5-29 11:39:04
《灵枢·经脉第十》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禁服篇》上说。禁服~禁止随意阅读和传授),凡刺之理(凡所有治病的道理和原则),经脉为始(必须从通调经脉为开始),营其所行(根据其血脉循行流向的规律及表现),知其度量(就可以知道正气的强弱以及邪气的盛衰,而后就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内次五脏(以及在内的五脏),外别六腑(和在表的六腑的“五行生克”关系而能够分析出疾病的所在位置,以便于“辨证施治”),愿尽闻其道(我愿意听听这方面所有的理论)。
黄帝曰:人始生(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若要生长变化和积累成形),先成精(必须首先成就精的物质),精成而脑髓生(只有元精积累充足以后才产生凝聚和生发的功能),骨为干(以肾的强大的敛藏功能为中心支柱),脉为营(以经脉能够强健地运行变化功能作为生存的基础),筋为刚(以肝的有力的蓄发功能为中央枢纽),肉为墙(以肌肉的动静变化作为适应
阴阳四时环境变化的保证),皮肤坚而毛发长(只有在元精储备雄厚和收敛功能强劲的前提下才能使生长运化正常运行),谷入于胃(不光要保证人体内部的功能正常,最后还要保证外界水谷能够源源不断地进入胃中消化),脉道以通(经脉和水道才能赖此保持通畅),血气乃行(血液和经气才能持续运行下去)。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愿意尽快听到经脉的循行以及变化规律)。
黄帝曰:经脉者(经脉及其作用),所以能决死生(是能够决定人的死亡与生存),处百病(能够处理所有的疾病),调虚实(调整阴阳脏腑的虚实顺逆),不可不通也(所以绝对不能再人为地使它不能通畅啊)!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肺有病则大肠以燥火化之,故大肠主津所生病,津的功能由肺控制),还循胃口(约束胃口贲门,不使阳明燥火以及食物上逆,肺属金主收敛),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出~生出,不是“出去”的意思。从此生出大肠经脉之气。此处为井穴,井为泉水涌出之处。肺与大肠在此处互相生发,经气向虚处生发);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接生
出支脉入于食指内侧),出其端(直达食指尖端之处,经气由此生出)。
是动则病(经证,浅表),肺胀满(经脉不通使肺气不降而胀满,太阴通证),膨膨而喘咳(元气尚足,喘咳有力,肺胀似音箱,声音膨膨),缺盆中痛(与大肠经脉不通,手阳明大肠“下入缺盆络肺”),甚则交两手而瞀(肺经所循行的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经气不足而缩,故交两手肺在志为悲,肺气不足则面现悲愁),此为臂厥(手臂已向前弯曲抬举为主,经气不足,肌肉无力,故称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腑证,深里),咳(以咳为主要表现),上气(寒邪在下强盛逼迫阳邪气壅在上)喘喝(肾足少阴之脉“喝喝而喘”,喘时口发“喝”音。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烦心胸满(肾精亏损不能敛藏,阳邪上壅不降),臑臂内前廉痛厥(臂厥),掌中热(太渊穴不通则三焦之气不能与大肠经相通,则心包经气不能散,故鱼际与劳宫同热)。气盛有余(上壅邪气强盛),则肩背痛(上壅而不通),风寒(风为生发,寒为收敛,肺主宣发肃降,阴阳分离则风寒交迫,)汗出(肺主皮毛,金不能敛)中风(金不能敛,风盛则动),小便数而欠(小便的次数多而量少,即尿频。金不能敛,应象大论)。气虚则肩背痛寒(精气虚则虚火上壅而使背腧不通,不通则痛,气结则寒),少气不足以息(呼吸困难,似乎氧气不足,其实不是,是肾精不足,为肾不纳气),溺色变(尿色浑
浊,营养不能吸收而外排)。
为此诸病(治疗以上所列举的疾病,),盛则泻之(邪气亢盛就必须用疏导之法承接邪气并将其疏导于无何有之乡),虚则补之(元气虚弱就必须疏通经脉以意和之而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虚则寒,寒则虚,真阳不足则不易激发,必须“毫针者,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以取痛痹”——虚弱的正气由于这种微弱少量的刺激而逐渐兴发,缓慢将寒邪裹携严密,由量变就会转为质变,待真阳的实力超过病邪的势力,症状就会突然爆发出来,真气裹携着邪气就会共同消散。往者去也。但只是一时消除了症状,真阳元气还没有恢复,疾病极易复发,此时必须出针或停药,“以意和之”来恢复元气。留~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由于元气虚少,经脉不通畅,恢复起来极为缓慢,就像不想走路的人在走路一样);陷下则灸之(脉搏微弱,搏动无力,属经脉不得通畅,针药所不能及,只有对“出入之会”的穴位施以灸法,才能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的目的,从而最终恢复元气);不盛不虚(只有在患者总体邪气不盛、元气不虚,只是由于生气外感的情况下),以经取之(用循经取穴针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疗)。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与人迎”的关系)。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手大指之次指名食指也。),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合谷,穴名,俗称虎口。),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端两骨为髃骨。),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肩,臂上处为天柱骨。),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手足阳明一气贯通,不惟上齿痛,上下齿皆痛。颈肿,扁桃腺炎,瘰疬。气伤痛,形伤肿,因气以及形也。)。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诸症。),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大肠经脉所过之部分。)。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与寸口”的关系)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在此与督脉交会。督脉者,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頞~山根,位于两目内眦之中央),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督脉者,上颐环唇),下交承浆(在此与任脉交会。),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与少阳经交会。客主人~上关穴,脏腑为主人,丹田为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循鬓之发际至头维穴并布散于整个前额以及发际线上之颅骨。鼻之两旁为頞,腮下两旁为颔,颔上为颐,颐上为发迹,发迹前为额颅);其支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在此与冲脉交会。);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治疗髌骨软化症),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通身哆嗦,抖动幅度较大,在六经中属于第二层,元气尚且充足,故能大抖。洒洒~形容众多,洋洋洒洒,引申为“通身”。北方~在变动为栗),善伸(爱伸懒腰。燥火不旺皆因少火不生。东方~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北方~在声为呻)、数欠(爱打哈欠。北方~在声为羽,6)、颜黑(脸色发黑。肾寒则导致少火不生。北方~在色为黑,胃~是主血所生病者,血为肾精之本,血不足则精不足。故胃是导致肾虚寒的根
本),病至则恶人与火(见《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阳明燥火过旺,以至于厥阴较难制约之,所以心脏跳动幅度较大,精神不安。手厥阴心包~心中澹澹大动),独闭塞户牖而处(运化输布功能被抑制,情绪会相应变得悲观而不自信),甚则欲上高而歌(运化输布功能没有制约而张扬,情绪会相应变得狂妄自大),弃衣而走(肌肤燥热而不能着衣,肌腠燥火窜动、灼烧肌肉而欲奔,乃至于不知羞耻的地步而不自知。阳明之脉气厥逆于经(脉),而为此诸症),贲响腹胀(打隔儿呃逆不止,贲门不能闭,胃肠不能顺降而为上逆,故为腹胀。),是为骭厥(胫骨皮肤肌肉麻痹。经合穴功能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