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

更新时间:2023-05-30 05:32:44 阅读: 评论:0

针灸名词解释:
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
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
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2)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的总称。
(3)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总称,是八条不与十二经脉同行,别道奇行的脉。
(4)一源三岐:任督冲三脉同源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分别行于人体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5)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部分,是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6)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在头顶部汇合成六组。
(7)头项寻列缺?阴经治头面部疾病?
(8)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肘膝关节以下)
(9)十二经别和十二络脉的联系和区别?
(10)十二经筋:十二经脉的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12)经络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病邪反应病候、传导感应调和阴阳。
(13)穴位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14)十四经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穴。
(15)经外奇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穴。
(16)阿是穴:无固定名称、位置的压痛点或病变局部及其他反应点。
(17)骨度折量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以腧穴定位的方法。
(18)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距离为1寸。
(19)一夫法:横指同身寸,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宽度作为3寸。
(20)拇指同身寸: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宽度为1寸。
(21)肺系:肺及其相连的组织器官。
(22)上骨:桡骨  (23)胃口,胃上部,即贲门
(23)臑:上臂 (24)客主人:胆经上关穴的别称
(24)安页:两目之间凹陷处。  足跗=足背
(25)气街:指气冲部,当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
(26)核骨:足大趾与跖骨结合之跖趾关节。
(27)腨:腓肠肌
(28)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
(29)目系:眼球后方连接于脑的组织
(30)掌后锐骨:豌豆骨      (31)出页:眼眶下缘的骨(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骨)
(31)膂:夹脊两旁的肌肉  (33)然谷:内踝前下方隆起之大骨,即舟骨粗隆。
(34)历络三焦: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35)头角:头顶两旁隆起之处,即顶骨结节部位。
(36)吭嗓:同吭嗓,指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相当于鼻咽部。
(37)颐:下颌部
(38)阴脉之海:指任脉,任通妊,有妊养之意,任脉妊养诸阴经,总调全身阴气精血,为任脉之海。
(39)阳脉之海:指督脉,督——总督,督脉督领诸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为阳脉之海。
(40)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指冲脉,冲脉蓄养十二经气血。
(41)刺手:医者针刺时将针刺入穴位的手。
(42)押手:医者针刺时用于按压穴位辅助进针的手。
(43)针刺方向:针刺进针时针尖的朝向
(44)针刺角度:针刺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90°),有直刺、平刺(皮薄肉少)、斜刺(肌肉浅薄)
(45)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46)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有时热痒痛,还出现沿着一定方向部位传导扩散的现象,医者刺手手下有沉紧或针体颤动等感觉。
        ※针刺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
影响:医者定位不准,针刺角度有误,手法运用不当均可影响得气产生。患者体质虚弱经气不足也不容易得气,气候寒冷潮湿也不易得气。气候温暖天气晴朗容易得气。
(47)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及应用
(48)晕针: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49)灸法: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作用,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50)直接灸:艾柱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分为瘢痕灸和非瘢痕灸。
(51)间接灸: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腧穴皮肤之间隔开而施灸的方法。有隔姜
灸(呕吐腹痛风寒痹痛预防流感)、隔蒜灸(肺痨瘰疬肿疡初期肺结核)、隔附子饼灸(阳痿早泄宫寒不孕疮疡久溃不愈)、隔盐灸(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白芥子灸——天灸  喘咳、口眼喎斜、关节痹痛
(52)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3)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54)选穴方法:远部取穴、近部取穴、辩证取穴、对症取穴
(55)配穴方法: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
(56)井穴急救、荥穴治疗热证、腧穴治疗脏病、经穴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痛症、合穴治疗腑病。
(57)子母补泻取穴法:将五输穴配属五行,并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观点,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运用时分子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
(58)原络配穴法:先病脏腑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络穴配合,为原络配穴法。
(59)医者双手消毒:针刺前医者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净,干后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方可持针操作,操作时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或用无菌干棉球作隔物保证无菌。
(60)针刺避开重要脏器,重要器官组织,某些特殊部位,乳中脐中极泉不刺,眼区穴位针刺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项部深层为延髓,脊柱深层为脊髓,均不可深刺。
(61)留针:毫针刺入穴后施行手法后,将针留于腧穴内。加强针刺作用,便于继续针刺。出针缓慢
(62)俞募配穴法:从阳引阴。。脏病取背俞穴,腑病取募穴
(63)倒错现象:面瘫患者病程日久可以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面肌痉挛。
(64)候气:将针留于腧穴内,安静较长时间留针,或施以捻转提插等催气手法等待气至。
(65)滞针: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困难而病人感觉剧痛的现象。
(66)经气:经络之气,经络运行之气和其功能活动。
(67)针刺补泻影响因素:
患者机体功能状态(患者虚弱可扶正补虚,患者虚脱可回阳固脱,若邪盛可驱邪泻实)。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关元气海等可鼓舞正气适合补虚,人中委中等适合泄实)
针具手法的因素(针具粗细,长短,刺入角度深度,行针手法)。
(68)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69)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补虚泄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70)灸法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止痛,防病保健,引热外行
(71)拔罐作用: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去瘀生新
(72)罐的吸附方法:火罐法(闪火法,贴棉法,投火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73)拔罐操作:留罐,闪罐,走罐,刺络拔罐,留针拔罐
(7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井荥输经合。所出为井,所溜为茔,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7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腕踝附近)
(76)郄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翘,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部位。(肘膝关节以下)
(77)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
(78)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79)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八个腧穴(分散在四肢和躯干部)脏腑气血在躯干部,筋脉骨髓在四肢。脏会章门 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 脉会太
渊 髓会绝骨(悬钟)  骨会大杼
(80)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腕踝部上下)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
(81)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本文发布于:2023-05-30 05:32: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395964599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针刺   腧穴   部位   治疗   脏腑   作用   患者   取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