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分析
1、字词教学,稳固扎实。
字词教学虽然已不是四年级教学的重点,但字词的教学仍然要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的过程中。由于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识字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但是教师仍然要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做适当指导。所以本堂课对于字词的学习主要交给了学生,老师只是检查指导,强调个别生字词,例如轻声的读法
2、理解课文引导学法
(1)、整体感知、段意导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依然是四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可把课文按体裁归类,渗透总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中段意导引的方法,可以在帮助学生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课文先介绍了什么,然后介绍了什么,最后介绍了什么”这样的方式进行概括。教师的作用是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并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中间的每一步都落实得很透彻,那么到最后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教给学生这种抓段意的方法很适合写景和说明性的文章,长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能力,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本堂课主要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入手,先找到拉近两者关系的句子。让写生自己去寻找,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就能执导本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统领,品读感悟
一个贯穿全篇的大问题,带领着学生走进了精美的课文,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边读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找出答案。读中动笔圈点、勾划、批注。这样读思结合,写思结合,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会文”。然后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中理解内容,习得方法。让每个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疑,并能流畅地表达,保护学生鲜活的个体。教师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交流认识和感受,对有关词句进行点拨。对于学生的问题,则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相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本堂课也是,主要围绕蝙蝠和雷达的关系,雷达是这样模仿蝙蝠的,二者的原理有什么共同特点,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条主线来完成。让学生再读读画画中了解蝙蝠探路的奥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朗读体会加深理解
琅琅的书声是校园里最美妙的交响乐。朗读是一种感化、一种熏陶,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的学生都提
出了朗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朗读的含量,不仅留足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读,还要在朗读的方式方法上做以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朗读让人其乐无穷,朗读让人受益终生。
本科尽管是篇说明文,但还是拿出第三自然段来锻炼孩子们的阅读,一是读出心中对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赞叹,而是读出最后一句话中的疑问和好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正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3、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所以在本堂课的最后通过图片和仿生学的知识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去读一些和仿生学有关的书籍。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42个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好,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喜欢发言。而且有部分同学反应灵活想象力丰富。但也有少数同学基础差,反应慢,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授课要极具吸引力,分别照顾到两极各层面的学生,要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首先从漆黑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激起探索欲望,接着描述蝙蝠的飞行居然靠的是耳朵和嘴巴的配合,最后说明了科学家模仿蝙蝠制造了雷达,从而使飞机不再受黑夜的制约。这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说明过程,不断地挑战学生的想象力,延展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文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智慧的趣味。在课堂中,我们必须紧扣文本从语言文字的体味中感受这种智慧的趣味,并初步领略这样论说的缜密和畅达,在细读文本之后,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思考:首先从课题中的“和”字入手,引发阅读期待:蝙蝠是一种住在潮湿洞穴里的哺乳动物,而雷达则是科学探测装置,这两个事物毫无联系,课文怎么把它
们用“和”说在一起了呢?课文中的两个句子直接写出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可以这两句话为抓手,进入课文学习。
蝙蝠和雷达评测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fēi é línɡ dānɡ sāi zhù jiē kāi
( 飞蛾 ) ( 铃铛 ) ( 塞住 ) ( 揭开 )
yínɡ pínɡ duǒ bì biān fú zhànɡài
( 荧屏 ) ( 躲避 ) ( 蝙蝠 ) ( 障碍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模仿(效仿)研究(钻研)
启示(启发)敏锐(尖锐)
灵巧(灵活)避开(躲开)
揭开(掀开)障碍(阻碍)
显示(显现)反复(重复)
秘密(机密)配合(协助)
三、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不仅……还……
不是……而是……即使……也……
1、蝙蝠(不仅)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2、(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3、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4、(因为)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中,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四、判断下列句子,意思对的打“√”,错的打“×”。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是
一个反问句。(×)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一个设问句。(×)
3、“你知道蝙蝠在夜里飞行是怎样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吗?”这是一个疑问句。(√)
五、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设问)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比喻)
3、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比喻)
六、阅读理解。
(一)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1、按原文补充标点并填空。
2、科学家通过(蒙上蝙蝠的眼睛)、(塞住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
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雷达的研制成功是受到了(蝙蝠)探路的启发。
4、人们根据(蜻蜓)的(翅膀)的特点,发明了飞机的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的特点,发明了电子蛙眼。
七、连线题。
蝙蝠防毒面具
鸟儿雷达
海豚飞机
松鼠潜水艇
猪降落伞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