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通用3篇)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
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
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
能力的培养。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
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
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
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
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
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
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
到的启示。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思路去写的。而且,本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选编这篇课
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因此,我在教
学中删繁就简,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雷达和蝙
蝠之间的关系即可。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
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预习,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
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
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
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
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
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
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
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
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
名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
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
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将《蝙蝠和雷达》这篇科普小短文教出语文课的味道,在上午连续两堂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投入快乐而有效的学习中,回顾如下:
一、关注文章题目,分享资料,引导有效质疑
一接触课题,我便开始“做文章”,认识“蝙蝠”的字形,初步了解“蝙蝠”这种动物,了解“雷达”这种装置的特点,二者以“和”连在一起,课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呢?有效提取查找的资料,有效提问题,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二、关注课文内容,梳理结构,引导有效概括
文章篇幅不长,结构也清晰,加上提前预习,总分总的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每个孩子都很清晰。如何用简短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我采用几种方法,一结合课题说一说;二是读文找出中心句;三是
结合板书强化说。对于查找中心句,由于是初读,由不精确到精确
的概括还需要引导——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模仿蝙蝠夜间
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从而使飞机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学会概括,学会在初读时建立文章结构,需要每节课强化,需要教
师点拨,给予方法,以便举一反三。
三、关注重点句子,研读品悟,引导有效习得
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本领如何呢?抓住“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这个句子引导孩子充分品读感悟。设计了几个层次,效果不错。
1、结合问题,找句读句。
2、结合理解,指导朗读。你觉得蝙蝠飞
行本领怎么样?夸一夸,读一读。3、比较句子,关注句式。去掉
“即使...也能...”不影响表达意思,但表达效果却不一样,你发
现什么?引导孩子关注后面通过“个例”的'补充说明,更能表达蝙
蝠飞行的本领了不起。4、运用句式,落实练笔。孩子们有了前面的
充分学习,写的句子还是不错的。如“蝙蝠飞行的本领可真厉害呀!无论在漆黑的山洞还是在茂密的森林,从来没见过它和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极细的蜘蛛网,它也能灵巧地避开。潜入词语,潜入句子,充分品读,抓住一线,充分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就是语文
的味道。
四、关注过程描写,体会写法,引导有效阅读
关于三次试验的内容,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内容就摆在那儿,一个表格,一番默读就能呈现。我把重点放在,三次试验作者是怎
么写的?你发现什么?一是详略的安排,后两次的试验略写,避免
重复,简约而不简单;二是用词的准确性,动作的词值得品味。”
关于实验结果,我注重两点,一品读词语“反复研究”,二是创设
情景读,试验结果得来如此不易,快快开个“新闻发布会”吧,引
导孩子们多读,这也是文中重点要了解的内容,我则把“发布”的
内容,以板画呈现出来,更直观地强化理解。三是关注过程部分的结构安排,又一个总分总式的结构安排巧妙地结合在里面。
五、关注启示部分,创设情景,引导有效练笔
文章的结尾,采用“创设情境,迁移练笔”的方式得以落实。情景:在漆黑的夜晚,蝙蝠遇到一个陌生的“家伙”,没想到这个“家伙”竟然和他打起招呼:“嗨,蝙蝠老兄,你认识我吗?”引导孩子们写一写两者之间的对话,孩子们兴趣很高,写的语言也很有意思。如此设计,巧妙地把文章的重点内容,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雷达工作的原理得到巩固和强化,有情趣也有实效。
六、关注资料袋,结合课外查找,落实综合性学习
结合周末的作业,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告诉我他们查找到的“仿生学”材料,于是,安排小组交流讨论,安排阅读资料袋,圈画重点,互相学习。课堂在拓展延伸中结束……
都说“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也惹人嫌”?呵呵,只要用心设计,有效落实,课堂也可以使充实的,快乐的。